24K小说网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66章 让美国文学再次伟大

第366章 让美国文学再次伟大


会议室内的声音在会议室外面都能听到,外面给会场添茶的服务员在门口忐忑犹豫,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走进去。

    美国几个教授听完刘一民的话,愣了几秒钟之后,代表团的团长厄尔大叫这是“狡辩”。

    对方提这个问题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个案例,引入到中国民族性上面,指出中国人思维和行事的弊端。

    五名华裔教授面面相觑,大概率内心也跟朱光遣一样,还能这样解释?

    刘一民笑着说道:“这本来就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文化背景来解释不同民族的思想行为。而不是以一种审视的态度,来看待其它民族的文化和行为。如果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看,你们美国人简直糟糕透了。”

    “okay,okay,我们来聊一聊现实主义文学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异同。”史密斯举手连忙说道。

    刘一民翻了一下自己的笔记本,抱着胳膊半靠在在了椅子上,听着美国教授在讲述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史密斯说道:“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只是被美化后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脱离现实。现实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那因为现实主义跟现实紧密相关。”

    “现实主义在中国从未走远,且以崭新的面目重新获得生命力。我们的作家正在投身于改革开放这一重大的历史进程,以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角色去观察社会的变化。”

    朱光遣抿了一口茶,直接说道。

    厄尔又反驳了几句,几名中国教授极力在自证现实主义在中国仍然存在,陷入了对方提问,我方自证的怪圈。

    “各位美国的同行,我恰恰认为现实主义正在美国消失,我去过你们美国,工业化和商品社会带来了无数的低俗、媚俗,从田野到高校,都充斥着以丑为美,以浅薄为深刻的思潮。

    商业消费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审美和思想,消弭儿童和成年人的界限,无数的年轻人从小就成了无知粗暴社会的牺牲品,沉迷于酒精和毒品。

    我认为美国文学的未来要回到现实主义的轨道上,学习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作品,例如欧亨利、哈·加兰、斯·克莱恩、马克吐温,去揭露弊端,而不是迎合社会,迎合愚弄人民的政客。

    另外应该追根溯源,挽救濒临灭绝的印第安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学应该是美国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美国文学需要一场复兴,通过文艺复兴,让美国文学再次伟大。”

    刘一民说完后,用英文重复了一句:“Make  American  Literature  Great  Again!”

    已经掌握主动权的美国学者对视了一眼,球怎么突然就被踢回来了?

    代表团成员保罗.福塞尔皱着眉头看了一眼刘一民:“教授.刘,你对美国文学很了解。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研究,我们的文学、我们的社会正在损害下一代。

    我43年参军入伍,44年10月到法国作战,11月重伤。我讨厌战争,我讨厌政府美化兵役的方式。我讨厌资本操纵年轻的美国人去全世界作战,在朝鲜、在越南,很多好小伙子丧失了他们的生命。

    战争是什么?不是占领和英雄的征服,而是鼻尖挥之不去的尸体腐烂气味、汽油味、身上的酸臭味、食物的腐烂味.也意气风发的士兵,穿着崭新的军装走向战场,以为自己能改变历史,但到了战场上,机枪之下,活生生的人一排排的倒下”

    福赛尔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从事的就是文化批评。听到刘一民对美国文学的批评,一下子就赢得了他的认可,简直是异国知己。

    上午的议题中,刘一民和保罗.福塞尔一唱一和,将节奏完全给把控住了,大家都紧紧围绕着美国现代文学进行着批评。

    朱光遣低声说道:“我觉得对美国现代文学思想教材的编写,有新的想法了。”

    团长王佐良看到朱光遣和刘一民在低声说话,情不自禁地侧倾了一下身子,想听到他们两个在聊什么。

    上午会议结束,刘一民主动和保罗.福赛尔握手,两人亲切地朝着餐厅走去。

    “保罗.福赛尔同志,美国文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啊!”

    到餐厅门口的时候,刘一民笑道:“美国文学复兴迫在眉睫,一定要它当个事儿办啊!”

    中午,社科院会务组给大家准备的都是中餐,但几个美国人都不会用筷子,急的是满头大汗,最后会务组给他们拿来了勺子和叉子才算结束。

    史密斯抱怨道:“你们中国人应该学一学用叉子和勺子。”

    “叉子和勺子还用学啊?有手就会。史密斯教授,使用筷子可以锻炼人的手指协调能力,并且锻炼大脑。为什么中国人数学比较好,使用筷子是一大原因。”

    “是吗?”

    “当然,你可以试着学一学。以前我们古人使用刀叉吃饭,后来发现筷子更好,于是我们就进化到筷子吃饭了。”

    几名美国教授又试了一下筷子,最终无奈放弃。

    到房间休息到两点,开始了下午的论坛。下午的讨论烈度已经不如上午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午休后睡醒没精神,还是上午太激烈了。

    刘一民反正比较困,一直在打哈欠。上午频频看向他的几个美国教授,除了保罗之外,目光似乎都在有意无意的避开他。

    这个年轻人不似老教授重待客之道啊!

    下午会议时间,刘一民基本上没有怎么说话,旁边的茶歇倒是炫了不少。

    会议即将结束之时,美国代表团团长厄尔.迈纳似乎有点不甘心,众目睽睽之下向刘一民抛出橄榄枝:“教授.刘,希望有一天你能代表中国学者来普林斯顿大学讲课,在美国你将享受到学术自由,写任何你能写的?”

    “厄尔教授,你这是什么意思?”

    “听说你们已经开始在审查资倾的文章,我为一些作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厄尔教授,你们不审查共倾的文章吗?”

    “我们比较自由。”

    “是嘛,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美国政府制造的白色恐怖,联邦忠诚调查大清洗。厄尔教授,先把自己屁股上的屎擦干净再说吧,我要去接我妻子下班了,就不在这里奉陪各位了。”

    刘一民冲着中国代表团的几个人点了点头,起身离开了会场。

    第三天则是带着他们游览燕京,主要游览了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晚上到人艺看了人艺表演的《绿皮书》。

    保罗.莫塞尔对刘一民说道:“你的小说《老人和狗》种树的故事,现在在美国十分受欢迎。我甚至觉得,你这本小说就是在为美国人写的。”

    保罗.莫塞尔认为《老人和狗》种树的故事迎合了美式文学思维,将历史和人物进行了理想化和道德化。

    没有大篇幅去讲风沙的残酷和种树事业的伟大,而是将重点放在老人和狗的温馨日常上面,通过细节和老人坚毅的心打动了美国人。

    他还举了一个《安妮日记》的例子,安妮日记讲的是在二战背景下,德国占领后,安妮只能生活在密室。但她并没有绝望,而是以阳光乐观的态度向往着未来,每天坚持写日记。

    《安妮日记》出版传入美国后,感动了无数的美国人,甚至影响了美国人对鱿太的态度。

    叙事迎合了美国人喜欢的乐观主义和希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故事风格。

    美国人的很多电影都体现了这个思想,比如《阿甘正传》里展现的阿甘的乐观和善良,母亲的无私鼓励等等,以及稀碎的美式哲理句子讲出口就让无数观众高潮。

    电影虽然宣传了战争的残酷,但是通过阿甘这一角色,削减了美国入侵的越南的罪恶性,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宣传,向美国人、全世界人灌输着美国那一套“爱、家庭、成功”。

    看完电影,大家都在为侵略者欢呼起来了,谁还管那些被侵略者的死活呢?

    另一面方面,你特么让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士兵上战场,这就是你们讲的爱、自由和平等?

    “很多美国人为你们抗击风沙,保护环境的决心而感动,你的小说塑造了一名坚强的环保战士。”

    “是吗?”刘一民握住保罗.福赛尔的手说道:“希望世界人民在保护环境这条战线上跟中国人站在一起!”

    保罗.莫塞尔趁机提出让刘一民写一封信,让他带回去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

    刘一民思索了一下说道:“好,我相信纽约时报的老朋友们很乐意刊登。”

    几个美国教授听不懂中文,只能欣赏人艺的舞台布景和人物的表情动作。通过对书本的了解,来猜测对话的内容。

    话剧结束时,几人以一副听懂了的样子鼓起了掌。

    “你们人艺的话剧很厉害,不愧是曹禹先生管理的,他是名副其实的东方‘莎士比亚’!”

    刘一民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送他们坐上回去的车后,刘一民就回到了华侨公寓。

    刘一民用钥匙打开房门,门刚推开正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朱霖就站了起来。

    “你怎么在客厅?不热吗?”刘一民看着略显疲惫的朱霖问道。

    朱霖打了一个哈欠说道:“晚上开始凉了,阳台上的窗户打开再加上电风扇已经足够了。刘老师,锅里面有菜,我去给你热热。”

    朱霖将菜给刘一民热了热,又重新煮了一锅小米粥。

    朱霖关掉电视,静静地听刘一民讲起今天发生的事情,时不时发出一阵悦耳的笑声。

    吃完饭,刘一民回到书房里面给广大的美国人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对他们的喜欢表示感谢,期待他们为环境保护和世界公平正义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封信是刘一民直接用英文写的,翌日送完朱霖上班之后,直接到万寿路宾馆,将信递给了保罗.莫塞尔。

    美国代表团一行已经准备走了,看到刘一民后纷纷过来打招呼,并邀请刘一民有时间去他们所在的大学做客。

    “祝你们一路顺风。”

    “期待你下次再来美国!”

    “我相信为时不远,希望到时候看到一个更好的美国!”

    中美比较文学论坛结束之后,还不到燕大开学的时间,于是刘一民又来到了丰泽园。

    丰泽园的王义均看到刘一民后笑道:“一民同志,我还以为你不来了!”

    “还没学会怎么能不来,这两天参加了一个中美文学论坛抽不开身。”

    刘一民熟练的套上了厨师的围裙和衣服,跟在王义均的身后走进了后厨。

    “中美文学论坛?哎呦,真了不起,我也就去过小日本,跟你没法比。这美国人不好对付吧,一个个的亡我之心不死。”王义均好奇地打听着详情。

    “还好,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王义均一边教刘一民炒菜,一边听他讲故事。

    二十多分钟,刘一民的后背就开始冒汗,厨师陈爱武给大家端来冰镇的西瓜和绿豆汤。

    “这就是我们厨子的生活,冬天还好受点,这大热天的,直接把人当成肉来蒸了。”王义均看了一眼刘一民的后背嘿嘿一笑。

    在后厨,大厨拥有绝对的权威,对学徒而言,厨师一个眼神就吓得对方不知所措。

    “上菜之前先看看盘边,有没有贱的油、有没有手印,有的话必须用毛巾擦干净。客人看到一个大油手印,再好吃的菜也都没有胃口。”

    王义均说完,刘一民又向他请教,老北平的堂头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堂头。

    “饭庄分两半,跑堂与红案,厨师重要,跑堂的也重要。有的人能说会道,迎来送往之时哄的客人开开心心,下次就还会来。甚至堂头跑了,客人也就跟着跑了。人来了先推荐名菜,这叫做敬菜。推荐贵的时候也要推荐便宜的,不能让客人认为自己当了冤大头。

    主人请客点高价菜,向客人推荐平价菜,这是嘴上功夫。还有手上功夫就是端菜闪转腾挪,不能把盘子打了洒了。”

    王义均说完,又得意地说道:“我们老掌柜的就是有名的堂头,他从新丰楼一走,客人也乌泱泱的走了一大片。

    老北平人儿啊,人家不仅要吃的讲究,还要吃的有面子,有的人还穷讲究,你不能戳破,戳破就是结仇了。”

    连着几天刘一民都在丰泽园后厨晃悠,王义均还邀请刘一民去他家里做客,炒了好几个名菜。

    离开王义均家里面的时候,王义均的孙子拿了一本书,让刘一民给他签个名字。

    “一民同志,你会写大字儿吗?”

    “大字儿?我写的不是太好!”大字儿就是大毛笔字儿,刘一民还真不太会写。

    王义均拉着刘一民给他留几个字儿,房间里面挂着不少人的墨宝。

    “那献丑了。”刘一民用毛笔写下八个字儿“燕京名厨,鲁菜一绝”!

    写完之后,尤不过瘾,于是刘一民又提笔写下四个字儿“大展鸿图”。

    “写的好!”王义均带着儿孙站在旁边鼓掌欢呼。

    王义均的儿子说道:“不愧是大师提笔!”

    晚上,刘一民接到朱霖回到华侨公寓,顺手买了点大葱和海参。海参并不好买,询问了万方之后才买到手。

    葱烧海参的海参历经艰难还是能买到,但是乌鱼蛋是真的买不到。

    “走,回去让你尝尝大师亲手做的葱烧海参。”刘一民笑道。

    “行,刘大师!”

    刘一民做完之后让朱霖品尝,朱霖尝了尝夸赞道:“好吃好吃!”

    “我也尝尝。”刘一民夹了一块海参刚放进嘴里,只见朱霖别有深意地看向他,刘一民暗道坏了。

    “这味道没有调和好。”刘一民尴尬地说道。

    “没事,刘老师,你才学习几天啊,已经很了不起了。”

    刘一民嗯哼了一声,开始去做自己擅长做的菜。

    9月5号,燕大新生入学已经三天了,校园里到处都是清纯的眼神。

    走进办公室,朱光遣看向刘一民故作不满地说道:“你可算来了?我还以为你课也不上了。”

    “这两天没我的课,我又去采风了,等文章写出来让您看看!”刘一民抚慰着朱光遣受伤的心灵。

    朱光遣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这还差不多。你检查检查,这是我们暑假的工作成果。德国和法国都已经整理过了,现在准备整理美国。

    家炎前两天过来问进度,看咱们能不能寒假之前编完通过教材审核,至少让燕大的学生明年就用上新教材。”

    刘一民算了算时间,时间是有点紧,不过赶一赶应该差不多。

    “那咱们就再辛苦一点。”刘一民说道。

    “你小子,是辛苦一点我吧,老杨走了,就剩我一个老头子喽。”

    刘一民将暑假的补助给研究生和朱光遣都补足了数,研究生暑假补贴补上了国家补助这部分钱,一个人到手能拿到一百多块钱,一个个开心的跟过年一样。

    “谢谢刘教授!”

    “暑假辛苦你们了,大家再接再厉。”

    “我们这不算什么,都是朱教授在忙,况且我们再辛苦也没您辛苦,《横空出世》能写出来肯定费了很大的心思。”

    会说话,但是不加钱!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76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