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力挺女排
余桦回到燕京文化局,并没有先去《燕京文艺》为他准备的改稿宿舍,而是直接走进了《燕京文艺》编辑部。
“周编。”余桦略带拘谨地喊道。
周燕如从堆积如山的稿件中抬起头来,扶了扶松垮的眼镜:“余桦同志啊,你不是出去了吗?这么快就好了?”
“一民同志实在是太热情了,请我去丰泽园吃了一顿饭,第一次知道丰泽园的葱烧海参是这么个味道。”余桦意犹未尽地抹了抹嘴。
前边坐着的章德凝回头看了一眼余桦:“丰泽园我还没去过呢,余桦同志,看来一民对你很认可啊!”
余桦自抬身价道:“一民同志说我的水平离名家也只差一步之遥,我的文字很有力量。我也知道是一民同志故意夸奖的,我以后肯定会努力成为知名作家。”
听余桦如此讲,章德凝微微一笑,扭头不再说话。
周燕如皱了下眉头还是鼓励道:“跟一民同志好好学一学,稿子好好改吧,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来找我。”
余桦点了点头转身就准备回去改稿,周燕如又叫住了他,笑眯眯地询问他们吃饭都聊什么了。
余桦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全部给讲了出来。
听到都是在讨论文学,周燕如满意地点了点头:“史铁生的作品在燕京的影响力也逐渐变大,刘振云嘛,这小子水平一般,不过写作,跑得快不一定最后跑的就远。你们年轻人在一起多交流是有好处的。
你们没有聊《人民文艺》吧?”
“《人民文艺》?提都没提!”余桦赶紧将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周燕如轻轻咳嗽了一声:“我也没其它意思,赶紧改稿去吧。一天补贴两块钱,你不用担心钱的事情。”
等余桦走后,章德凝转身笑道:“周编,你也太小心翼翼了吧!”
周燕如满脸苦涩:“我也不想啊,谁让咱们《燕京文艺》这阵子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好不容易挖掘了一个新人,别咱们栽了树,人家乘了凉。”
“也是,现在燕京的几家文学杂志,都不是省油的灯。《十月》和《当代》一股子冲劲,《人民文艺》动作频频,一民、蒋子龙都成了《人民文艺》的编委了,咱们《燕京文艺》应该大力挖掘一些新人。”章德凝分析道。
周燕如点头表示同意,但转念一想,新人挖掘又谈何容易。挖掘出来了,别的杂志一约稿,就又跑了,想到这里又羡慕起《人民文艺》了。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回到华侨公寓,进门之前先拍了拍身上的衣服,将上面的浮尘拍掉。
朱霖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等刘一民走近才看到她已经睡着了,身上盖着薄毛毯。
暖气的温度已经上来了,平常在屋子里光穿睡衣都没什么问题。
刘一民回到房间,拿来了一床薄被子给朱霖盖上,将电视关掉。
电视声音一停,朱霖就醒了,迷迷糊糊地揉着眼睛嘴硬地说着自己根本没睡着。
刘一民揪了揪她的脸颊说道:“瞧,这嘴硬的都能拱地了。”
“哎呀,刘老师,我又不是猪。”朱霖的反应很快,快速地坐正了身体:“刘老师,你们吃饭吃的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就吃饭呗,史岚很想你。”刘一民笑着坐在朱霖旁边,两人说着悄悄话。
过了一会儿,刘一民将余桦送来的土特产拿了出来,里面有黄酒、海盐青顶茶、还有西塘八珍糕。
“余桦同志还挺有趣,还带这么多东西来。刘老师,他写的小说是什么?”朱霖好奇地问道。
刘一民回想了一下,余桦这篇小说名字叫《星星》,讲的是一个孩子拉小提琴的故事。
根据自己的印象,大概的跟朱霖讲了讲。
“这个八珍糕吃着一股子中药味,不过还不错,甜而不腻,很有南方特色。刘老师,你尝一尝。”朱霖捏起一块八珍糕递到了刘一民的嘴里。
刘一民品尝完后点了点头:“这个余桦,还真是有心了。”
“刘老师,《横空出世》场场都是人满为患,有几个演员嗓子都要哑了。战友话剧团和总政话剧团以及沪市人艺、津城人艺等十余个地方话剧团都从人艺买走了剧本。演员和导演的奖金,就是用这一部分利润发放的。”
朱霖说完,刘一民在心中算了一下,十几家剧团的剧本费,刘一民能从人艺分得约五千块钱左右。
“也算是为演员们做个贡献了,三十块钱奖金过年的时候能过一个好年了。《传奇大掌柜》排练的怎么样?”刘一民问道。
朱霖嘿嘿一笑:“苏导他们排练的时候,我溜进去看了一眼,排的还行。苏导带着演员专门跑到了丰泽园一趟,因为人太多,把后厨搅的鸡飞狗跳的,不过也从后厨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
聊到傍晚,刘一民看了看时间起身去厨房做饭。
“朱霖同学,晚上想吃什么?”刘一民问道。
朱霖跟着刘一民走进厨房打开橱柜说道:“晚上没什么胃口,我自己煮点小米粥就行。”
翌日,燕大办公室。
上午,刘一民跟朱光遣带着几个研究生编教材,主要是新增加的“比较文学”部分,关于比较文学部分朱光遣和刘一民实际上用不着多少资料。
刘一民和朱光潜经过长时间的资料积累,对国外文学手拿把掐,加上两个人都参加了“中美比较文学论坛”,对比较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这部分的编写中,刘一民坚持“以我为主”、“学为我用”,从中国文学的视角去和外国文学作比较。
在末尾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论里面,讲了几种研究方法,反对比较文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
“一民,咱们这也算是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咱们自己的思路了。”朱光遣乐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笑道:“本身就应该这样研究。”
教材上这样写,各高校只要同意用这本教材,就代表在教学中会默认教材里面的倾向正确性。
在本科教学中,肯定会按照教材来。但到了研究生阶段,那就不一定了。研究生的学习,受到导师研究思想的影响较大。
朱光遣看了看上面的内容,伸个懒腰说道:“编教材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
几个研究生听到朱光遣的话,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刘一民拍了拍手让办公室安静了下来:“咱们的工作现在告一段了,接下来大家可以着手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了。感谢大家这大半年辛苦付出,一会儿将11月份的补贴给大家发放了。大家把自己手头上的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并贴上标签归档。”
听完这话,几个研究生脸上的表情各有不同,临近毕业的自然是高兴,他们各自手头上的论文压力很大。
没有论文压力的研究生心头有点不舍,在这里能学到不少东西,另外一个月的补贴可是不菲啊,刘教授还时不时的找个由头给大家多发补助。
如果刘教授愿意的话,真想一直在这办公室待下去。
“如果接下来有事情的话,我跟刘教授会通知大家。”朱光遣说道。
“朱教授,刘教授,只要课题组需要,打声招呼我们就回来。”
刘一民给大家发完补贴之后,开始整理起来编教材的经费账目表,课题结束,支出明细也得做好。
下午,几个研究生已经离开了,办公室里面只剩下刘一民和朱光遣。
朱光遣晃悠了几下椅子说道:“要不然以后咱们两个就坐在这个办公室吧,我老头子一个人也无聊。”
“朱教授,这办公室等到项目彻底完成就要交还给系里面了。再说了,你现在一个人一个办公室,还不好吗?”刘一民问道。
朱光遣是燕大中文系的一级教授,加上学部委员的身份,拥有单独一间办公室。
“无聊啊,无聊,你在写什么?”朱光遣看向刘一民。
刘一民继续写道:“我在写一篇时评。”
“什么时评?”朱光遣抬着凳子走到了刘一民旁边。
“关于女排的!”
“哦,女排的啊!”朱光遣顿时更感兴趣了,想看看刘一民写的是什么,是指责女排还是鼓励女排。
1983年11月17日,整个中国女排和国内的球迷以及抱有很高期望的民众迎来了沉重的打击。
两连冠的女排队员在亚锦赛的赛场上以0:3的比分惨败于日本之手,三场比赛,连一分都没有拿到。
对于女排的队员和国内的民众来说不可接受,全亚洲的球迷也很诧异,连续两次击败日本的中国女排,竟然被打的落花流水。
郎平和女排队员在颁奖仪式上泣不成声,教练袁伟民更是几度哽咽。
女排队员还没有回国,各种指责声不绝于耳,各种信件如雪花一般寄往女排的驻地,指责袁伟民用人不当等等。
“唉,怎么就输了呢!”朱光遣垂头丧气地说道。
“去年胜利之后,女排的主力队员就来了一个大换血。带领小日本三连冠的教练重新出山,改变了战术。竞技体育光有实力还不行,还得针对性的研究对手。
我们不能以一场失败就否定整个女排,我们应该给予充足改变的时间。”刘一民认真地说道。
朱光遣同意刘一民的看法:“看来你这篇文章是要支持女排队员喽!”
“朱教授,这不是我想装死就能装的过去的。”
刘一民要是跟女排没有打那么多的交道不发声自然是说的过去的,但现在不行,刘一民某种程度上跟女排绑定在了一起。
他靠着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为女排募足了修建场馆的经费,现在女排输了,不少人在暗戳戳的表示,苦难造就成功,条件变好养尊处优,打不出成绩了。
“赶紧写,写完之后让我看看。”朱光遣鼓励道。
刘一民笑嘻嘻地将讲义推到了朱光遣旁边:“朱教授,一会儿我有一节课,您帮我上?”
“没问题,我看看你讲到哪里了。”朱光遣爽快答应。
刘一民仔细思索这篇时评应该如何写,在泼天盖地的指责中,理性分析是最无用的舆论引导方式,因为大家需要的是情绪。
况且一个人理性分析的力量太小,根本起不到作用。
刘一民要做的就是用极具感染力的词汇,来唤醒大家对女排的支持。
女排要是像后世足球四大战——揭幕战、关键战、生死战和火车站一样,刘一民还真写不出来这文章。
但女排的姑娘们争气啊,83年输了一个亚锦赛,84年就夺得了奥运会世界冠军。
赛场上拼搏了,输了知道痛,我们要的不是你必赢,我们要的就是一个态度而已。
刘一民快速地写下——《这次输得彻底,下次才能赢得干脆!》
文章开头,刘一民没有直接从亚锦赛输球切入,而是从六十年代各级领导对三大球冲出亚洲的殷殷嘱托切入。
接着将排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一场场赛事的输赢都写了出来。
【1956年,世锦赛第六名;1962年,世锦赛第9名;1974年,世锦赛第14名;
1976年,新一代女排队伍组建;1978年,世锦赛获得第6名。
女排的历史从1981年开始改写,女排击败日本夺得世界杯冠军,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大喊《学习女排,振兴中华》。1982年,中国女排再次夺得世锦赛冠军。
直到1983年11月17日这个沉重的日子,女排惨败于日本之手,过往的赞誉消失不见,指责声如雪花般堆满了整个富士山。
女排姑娘们的汗水白流了,此时她们掌心深深扎入的竹刺还未完全拔出,伤痛还未痊愈……】
一次的失败在短时间内很明显,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读者就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会发现女排一直在进步。
世锦赛失败了,但第二名的成绩总比以前的十几名要好。
刘一民又将对女排的支持引入到精神上面来,对女排的支持,不仅仅是一场输赢的支持,更多的是对她们敢打敢拼的精神支持。
【我们国家不是天生就拥有一支无往不胜的球队,我们先是先拥有一支弱队,经过耐心地鼓励和支持,才有了一支胜利的球队。
输的彻底并不可怕,只要积累经验调整技战术,在明年的奥运战场行才能赢得干脆!
中国女排!铿锵玫瑰!我们一起走下去,走到奥运战场,走向胜利!】
上完课回来的朱光遣推开办公室的门不满地说道:“这群学生真是分不清谁是一级教授,谁是副教授了,我给他们上课,还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搞得吃亏了一样。”
“哈哈哈,朱教授,不要跟学生一般见识嘛。我上学的时候,我就最喜欢听你讲的美学课,听起来简直是享受。”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
朱光遣顿时满意地笑了起来,抚着胡须说道:“这话不要说,其他教授的课也有可取之处嘛!”
“您的可取之处更多。”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一番话,将朱光遣给哄的十分高兴,接过刘一民的稿子看了起来。
看的过程中胸口不断地起伏,显然情绪波动很大。
“感染力很强,老头子看了都会那点不满失败的心思感到惭愧,幸亏你走上了正道,你要是干其它的,靠着这煽动力极强的文章,老头子都不敢想你会闯出什么祸来。”
朱光遣看完之后,刘一民将稿子给叠了起来,准备等一会儿去接朱霖下班的时候交给《中青报》。
严家炎得知刘一民和朱光潜已经把教材给完善好后,决定后天上午三人就一起到部里将从教材教材的草稿递到部里面审核。
“你们将稿子交给我,我跑一趟咱们燕大的出版社,先印出个样本。”
严家炎说完,拿着教材稿子就急冲冲地朝着燕大出版社跑去。
刘一民跟朱光遣告别,骑着摩托车到《中青报》将稿子交给了于佳佳,又跟她嘱咐了几句。
听完,于佳佳眼神流露出一丝异彩。刘一民走后,于佳佳才想到主编想见一见刘一民的事情。
拍了拍脑袋,暗道只能等到下一次了。不是她不愿意,实在是忘了。
于佳佳还没看完刘一民的稿子,旁边有记者低声问道:“于佳佳同志,您看看我这篇采访写的怎么样?”
于佳佳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靠在椅子上看了起来,时不时的出声指点几句。
等对方走了,于佳佳才觉得喝茶请教这场面似曾相识,恍然想起,自己已经是《中青报》的主任记者了。
刘一民到了人艺,先跟曹禹聊了几句,曹禹打包票道:“好啊,你做的不错,票我给你留着。”
见刘一民准备走,曹禹忙提醒道:“马上可要十二月喽!”
“万老师,我明白,第三个剧本到时双手奉上。”
曹禹故作正经地说道:“哎呀,我是在感叹时间过的真快,你可别瞎想,要是被你师娘听到了,还以为我逼你呢,我大晚上又要听唠叨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75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