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80章 《时代三部曲》

第380章 《时代三部曲》


刘一民坐在曹禹的办公室里品着茶,静静地等待曹禹将《天下第一楼》给看完。

    曹禹只看了一个开头,心里没有关注到内容上,反而是将《天下第一楼》代表的全聚德和《传奇大掌柜》代表的丰泽园拿来对比。

    心想等到丰泽园看到这篇文章后,估计心里边要嘀咕了,这边还没得意多久呢,小说又直接将全聚德的名号竖成了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楼》以民国初年的全聚德为背景,此时盛极一时的北平烤鸭店全聚德正迎来艰难时刻。

    掌柜的唐德源年迈多病无力管理全聚德的日常事务,只能退居二线,饭庄交给了两个儿子和二柜王子西打理。

    可惜两个儿子都没有经营之才,两个纨绔子弟各有所爱,大儿子留恋于戏馆,二儿子酷爱武林,想当一个侠客,搞得整个饭庄鸡犬不宁。

    伙计和厨师忙碌一年,到最后入不敷出,账面上全是两个少掌柜玩乐的支出。二柜王子西看着日薄西山的饭庄向老掌柜推荐了朋友卢孟实。

    在老掌柜咽气之前,终于喊出了那句:“快去请卢孟实!”

    卢孟实来了之后,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劲和北平最好的堂头常贵、烤鸭师傅罗大头、御厨刘金锭一起将全聚德经营的有声有色。

    《天下第一楼》原本就是人艺的话剧剧本,在人艺里和话剧界的名气仅次于《茶馆》。

    燕京人艺毕竟是燕京的人艺剧团,别的话剧剧本虽然不错,但它得有自己的特色和属于燕京的独特气息。

    这部话剧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也是在人艺话剧式微之时,帮助人艺稳定了在全国话剧界的影响力,被称为人艺中兴之作。

    如同《传奇大掌柜》一般,《天下第一楼》里的全聚德也是摆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晚清覆灭到辫子军、各路军阀、落魄的八旗子弟在全聚德粉墨登场,以他们的一言一行,来向读者和观众呈现出整个时代风貌。

    里面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正反都立得住。掌柜卢孟实雄才大略,但也有作为商人的奸诈狡猾和逐利本性。通过行贿获得酒宴承办资格,面对债主连哄带骗,置对手于死地。

    不符合书里的义商形象,但确实塑造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商人。打工数十年,和老兄弟一起再造全聚德,可惜仍然逃不了鸟尽弓藏的地步,被朋友王子西联合唐家二少赶出了全聚德。

    协助他经营全聚德的御厨刘金锭,同时也是深爱着她的女人自杀身亡。

    除了掌柜卢孟实的形象深入人心,堂头常贵的经历更是让人流泪。

    常贵号称全北平最好的堂头,不仅对客人好,对自己人也仗义。曾劝说卢孟实拿钱替烤鸭师傅罗大头还赌债,拿着钱独自一人奔赴土匪窝换人。

    但他也有个不省心的儿子小五,两人的剧情跟爱用斯丹康的包国维一样。常贵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可惜儿子却只会攀比,甚至被怂恿要火烧全聚德。

    最后常贵在酒楼被一群兵痞打死,临死前还惦记着楼上客人的饭菜,报出菜名之后气绝身亡。

    出殡当天,燕京的酒楼掌柜和伙计全部来为常贵送行,竞争对手路祭感叹:“像常贵这样的好堂头,北平城难找喽!”

    烤鸭师傅罗大头,是个名厨,但是心胸狭窄,又沾染上赌气,帮派思想严重,也讲几分义气。

    八旗子弟的代表人物克五,在全聚德是面饼擦嘴的主,吃饭不小心打碎了明青花碗,嚣张的又要来了十几个,在酒楼扔到地上玩。

    一入民国,立即成了落魄贵族,在大街上拉洋车为生。驴死了不倒架,拉洋车硬生生说成了为了练习马拉松.

    最后卢孟实一副对联概括了前后事——上联是: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下联: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没有不散的宴。

    这部剧并不如《传奇大掌柜》一样高潮不断,叙事节奏不疾不徐,老京城的人物风貌描写到位,不经意间可以让人会心一笑,又可以让人琢磨出几分道理,可雅也可俗。

    这剧本经过多次修改才达到了经典的地步,八十年代末受到外国新文学思潮影响严重,话剧里面加入了大量的意识流、倒叙等手法。

    这些并不符合国内话剧,尤其是有历史厚重感的话剧,最后在导演的建议下全部修改。

    事实证明,现实主义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主流的文学创作手法。

    曹禹连看了三个小时,中间不断地琢磨对比,看完之后也没有立即评价,沉思许久后才说道:

    “这副对联真是点睛之笔啊,有苏东坡《赤壁赋》里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味道。”

    “这是康熙出的联,纪晓岚做的对,我引用到这里了。”刘一民说道。

    曹禹起身看着窗外飘零的落叶说道:“功名利禄,过眼云烟。人光着来,还要光着去。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一个时代、一座酒楼、一个人;时代的缩影是人,人放大了就是时代。人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无奈,人的悲哀,亦是时代的悲哀。”

    刘一民静静地看着大发感叹的曹禹,等他回过头时接话道:“人的成就,何尝又不是时代的成就。”

    “你说的对,这符合我们的时代造就英雄的英雄史观,成功的人总是忽略时代对他们的影响。像文艺界,多少人在以前属于是三教九流毫无地位,如今一跃成为文艺工作者,这就是时代给的。”

    刘一民和曹禹聊到了文艺界的一些现象上来,如今的文艺界是包罗万象,文学、诗歌和话剧的地位最高,最受人尊崇。

    在演艺界,话剧演员的地位也高,组织架构也更现代化。两人聊到演艺界的一些现象,某些领域的人在新时代摇身一变成为文艺大师,但身上的江湖气息仍然没有改变,而这个根深蒂固的门派规矩,也在束缚着发展。

    “尤其是相声,江湖气太重。话剧的演员通过演艺能力获得观众的认可,但相声没师承根本就没活路。”曹禹无奈地说道。

    曹禹认为,江湖气息太重,太重师承,且师父和弟子之间极不对等的关系,会影响该文艺事业的发展。

    “万老师,晚清至民国这段时间,话剧本身就承担着宣传新思想,打破封建枷锁的作用,自然身上没封建残留,但其它的就不一样了,百年到几百年的江湖气很难一朝洗刷干净。”

    曹禹让刘一民认真地去改写剧本,不必求快,只求精:“这个剧本写出来比《狼烟北平》和《传奇大掌柜》都好,人物形象塑造的实在是太丰满了,角色的可爱和可恨、可怜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我回去就开始写!”刘一民笑着说道。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刘一民到《传奇大掌柜》的排练场看了看,苏民和林兆华排练的有声有色。

    休息的时候,于是之询问第三部话剧的事情,刘一民拍了拍他的胸口说道:“放心吧,《传奇大掌柜》该排好了吧?”

    “这个月底就能演出了。”苏民得意地说道。

    因为《横空出世》排练用了人艺不少的好演员,《传奇大掌柜》当时排练冲突,只能错开演员的使用。

    在这里刘一民见到了扮演过《三国演义》里陶谦的张瞳、张大千等几个演员。

    林兆华也走过来让刘一民放心,并旁敲侧击询问新剧本的情况,小心思一览无余。

    从人艺出来后,刘一民将《天下第一楼》交到了《人民文艺》,王濛和崔道逸两人看过后一致认为是好作品。

    王濛感叹道:“老壶烧出来的开水,虽然是老味道,但是确实是经典啊!一民,在这上面,你让我看到了《茶馆》的影子!我这个人你是知道的,我这人赶时髦,最近用西方的意识流写了不少作品,得奖的,没得奖的都有。

    但你这部作品,比我最近写的都好。看来不管是哪种写作手法,归根到底还是在内容上面。”

    “王濛同志,不管什么时候,现实主义都是写作的一条康庄大道!”刘一民笑着说道。

    “你说的对,老崔,咱们就把这篇发到84年的第一期吧!”王濛看向旁边的崔道逸。

    崔道逸将热茶放到刘一民面前:“王濛同志,我觉得不仅是第一期,还得放到最重要的版面上来!”

    “对,放到最重要的版面上。”

    “王濛同志,师兄,我准备将《狼烟北平》《传奇大掌柜》《天下第一楼》合称为《时代三部曲》,这三者描述的都是同一时代,同一个京城,一脉相承,都是现实主义文学小说,你们觉得如何?”

    崔道逸看了王濛一眼,对刘一民的想法了然于胸,刚才他还奇怪,刚送来过《传奇大掌柜》又把《天下第一楼》送了过来,原来是这么个打算。

    “时代三部曲,同一个时代的故事,我觉得完全可以,到时候咱们印刷的时候也可以把一民这个提法加上去。我相信,等到《天下第一楼》发表的那一天,人人都会记住《时代三部曲》的名字。”崔道逸笑着赞扬道。

    编辑部的其他编辑,纷纷向刘一民表示恭喜。继《家园三部曲》之后,刘一民又有了新的三部曲。

    王濛说道:“我看到时候,全聚德也该在报纸上宣布一民吃烤鸭终身免费了!”

    “哈哈哈!”

    编辑许一开玩笑道:“一民,到时候可得请我们吃烤鸭啊!”

    “行,到时候让全聚德给大家送几只烤鸭过来。”

    编辑部里热闹的声音落下,王濛和崔道逸又拿给刘一民看了一篇小说,作为《人民文艺》的编委,他们请教一下刘一民的意见,看是不是应该发表。

    刘一民看完之后,纳闷地问道:“这不又是一篇《苦*恋》吗?”

    文章将一个人在中西方的经历进行了详细描写,通过对比,得出了在西方自由,富足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部的同志们有很大的分歧,一方面认为这名作家内容不好,但是他的写作手法很令人欣喜,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在咱们国内尚是首次。”

    稿子上面的稿签写了满满一大页,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几乎一样多。

    崔道逸将铅笔递给了刘一民,让他给个意见,刘一民旗帜鲜明地在稿签上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不同意刊发!”

    刘一民对王濛希望用西方写作技巧来发展和丰满国内现实主义写作表示理解,又讲出了自己的担忧。

    旁边的崔道逸数了数稿签上面的意见对比:“现在是不刊发的占了上风。”

    “那给作者回信吧,就说不适合在咱们《人民文艺》上面发表。”王濛说道。

    王濛对这篇文章也是心有戚戚,他刚上任,要是搞出什么大事情,估计大概率会被直接调走。

    《人民文艺》出事情换主编是老传统了,十年期间,崔道逸迎来送往了不少主编。

    等刘一民走后,王濛拉着崔道逸商量,既然是《时代三部曲》,《狼烟北平》发表时间过长,不如这次,直接将三篇小说都再刊印一遍。

    崔道逸觉得王濛此举有点不符合规矩,但是挺符合他的口味,于是直接同意。

    “《传奇大掌柜》虽然刚发表过,但是咱们这次是另拓版面,不改变原有的新内容的数量,版面的成本是咱们编辑部承担了,并不是读者承担了。”

    王濛向几个副主编讲了讲思路,三篇逐篇阅读下来,更能了解其中的一脉相承。

    “那稿费?”崔道逸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道。

    王濛看了一眼崔道逸,没好气地说道:“给三篇的!”

    “老崔啊,你啊!”其余副编辑知道崔道逸心里面的小九九,调侃了两声没有说明白。

    晚上,刘一民和朱霖收到了老家来的电报是大哥拍来的,大嫂在医院生了,生了一个七斤的大胖小子。

    电报里,大哥告诉刘一民和朱霖,因为刘一民没放假加上朱霖怀孕,坐车和坐飞机都不方便,所以不用回老家“送米面”。

    “送米面”是豫省的一个规矩,一般多于女婴出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亲戚朋友送上米和面,或者新生儿的衣服、棉布等扶持小家庭,后来有的地方跟满月酒一起举办。

    另外考虑到朱霖的不便,让他们过年也不必回去了。

    朱霖看完电报,觉得他们两个不回去不太好。

    “我回去一趟吧,你就安安心心上班吧,这阵子让爸妈来照顾一下你。”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这才同意:“刘老师,给你搞点米面背回去?”

    “算了算了,你饶了我吧,我带点棉布是个意思就行。”刘一民知道朱霖这样说是故意捉弄他的。

    这阵子他们已经往家里面寄了不少东西,心意足够了。现在回去带东西,更多是一种形式。

    朱父朱母和师娘李玉如知道后,各自拿出了点东西,让刘一民一起带回去。

    不知道朱母从哪里搞来的一把银质长命锁,装在木盒里面交给了刘一民。

    连朱霖都调侃,这是从哪儿翻出来的“four旧”的东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了,前阵子突然翻出来的。”朱母解释道。

    时间还长,刘一民并没有马上回去。

    回去的当天恰好有课,将中文系的课程跟别的老师对换了一下,回到家里面只待一两天,就再次回到燕京。

    燕大的课堂上,刘一民讲完课走到了余桦旁边,余桦笔记本上面记载的密密麻麻的。

    刘一民将余桦带到办公室,余桦询问刘一民还有没有地方能去转悠。

    刘一民抛出几个地点,发现余桦全都去过了。

    刘一民看着脸已经皴了的余桦,嘴唇也裂着:“这么多地点你都转过了,看来你该回去了。”

    余桦拍了拍脑袋:“周编也是这么说的,看来我是该回去了。刘一民同志,你的课我还没听够呢!”

    对面的吴组缃听到这话,嘴角不自觉地抽了一下插话道:“你这小同志,我们中文系还有很多好听的课嘛,你应该多听听!”

    “嘿嘿,吴教授,我这脑子记不清楚那么多事儿,光听一门课都够我受用了一阵子了。”余桦嘿嘿一笑,看起来十分乖巧。

    余桦要走了,刘一民要履行他的承诺,请他吃一顿离别的饭。余桦在燕京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看到雪。

    “我以为这次来燕京肯定能看到雪,谁知道就飘了那么几次。”余桦遗憾地说道。

    嘉兴的冬季基本上不下雪,下雪也是很小的雪。

    有教授冲着余桦说道:“小同志,你可别乱说话,下大雪没什么好的,一不小心就要摔个仰八叉,上班教课都不方便!”

    “鲁省的山大也选择咱们的教材了!”严家炎笑着冲进来说道。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7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