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戏台》发表
作协内,张广年都准备下班了,被王濛给堵在了办公室里。
张广年好奇地问道:“王濛同志,你不是才刚走吗?”
王濛笑着说道:“有个稿子我拿不定主意,让您看看。”
张广年听到后没有动,而是摆了摆手说道:“你现在是《人民文艺》的主编,你跟编辑部的同志商量着来就行。况且编辑部里还有编委嘛,召个编委会共同讨论。”
王濛吃了个闭门羹,但是没有走,继续不依不饶地说道:“老张同志,您主编《人民文艺》多年,对于稿子自有一番评判的标准。况且咱们《人民文艺》是作协下面的二级单位,正好属于您管辖。
另外,这篇稿子的作者不是别人,是一民写的。”
听到王濛的话,张广年不为所动的表情没了,而是将公文包放回了办公桌上,接过了王濛手中的稿子,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了起来。
王濛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心里有种说不明的味道。
张广年看的很慢,尤其是刚开始看的有点稀里糊涂,不知道为什么难把握,明明很好把握嘛!
荒诞的故事叙事缓缓展开,看到洪大帅拿枪要求改词儿的时候,张广年明白了,看完之后没有先发言,而是问王濛怎么看。
“文章的风格和表达的意思我很喜欢,但是容易被人借题发挥。另外一篇文章,骂了许多人,甚至连读者都给骂了,我怕到时候有点兜不住。”王濛苦笑道。
张广年沉思片刻说道:“你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不过我觉得这些担心有点多余了。上面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呢,我想咱们都知道,肯定是有的。
王濛同志,其实上面意识到了对文艺界管理的不足,有意减少行政命令的干涉,改革作协的管理体制。都讲改革开放,我想我们也应该改一改。如此来看,不但不显得突兀,反而显得很应景。”
另外张广年又谈到了其它的批判领域,认为文艺界如同《戏台》里面的角儿金啸天一般,也存在着德艺不匹配的问题。
“这两年文艺界越来越活了,但作家呢,有没有沾染上不良的嗜好?我看是有的。山呼海啸的读者赞扬声,会不会使作家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会不会出现作家崇拜,产生不良的男女关系?
我认为这个问题咱们也要重视,作家的水平高了,对自己个人生活的要求也得高一点。正确地去处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喜欢的是作品还是你作家这个人呢?”
王濛听后点头称是:“各大校园里,小诗人和小作家一呼百应,社会上也是如此。这些曲曲绕绕的关系,是要得到警醒。”
见张广年赞同,王濛身上已经轻松了许多。但从作协走出来后,又直奔作协其他领导或者是文坛著名作家的家里面,谈论这篇作品。
《文艺报》的冯木也提前看到了王濛送去的稿子,跟张广年一样对稿子的发表持赞同态度。
冯木见王濛仍有犹豫,用怂恿的语气说道:“你们《人民文艺》要是不敢发表的话,我们《文艺报》愿意发表。我们正愁没有一民同志的稿子呢,你倒好,还不珍惜。”
“冯木同志,我要是不珍惜,我会在燕京跑来跑去吗?这两天我的嘴皮子都磨薄了不少。”王濛回怼道。
冯木问道:“你究竟是发还是不发?”
“发,整体来说支持的同志占了绝大多数。”王濛做完决定,浑身轻松地靠在了沙发上。
冯木给他倒了一杯茶,让他润润嗓子。王濛喝完茶,对冯木提出了一个要求:“冯木同志,稿子你也看了,既然看了就得交点税,不能让你白看。”
“怎么?还要收我钱?”冯木气笑道。
“不是收你钱,是让你给我打个配合。我们发表文章,你们发表点评论,让借题发挥的人没办法发挥,怎么样?”
冯木沉吟了一下,同意了王濛的请求。
从《文艺报》走出来,王濛哼着小曲儿回到了《人民文艺》,两天没来《人民文艺》了,编辑们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
王濛挺着胸走到崔道逸面前,将稿子拍到了桌子上,爽快地说道:“立即编排,下个月刊发。对于多出来的稿子不抽稿,而是加印这一篇。”
听到王濛的话,崔道逸高兴地说道:“我这就给一民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王濛在编辑部又布置了几项任务,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许一等几个编辑一窝蜂的围到崔道逸旁边,想看看这个让王濛跑了两天的稿子究竟写的是什么。
崔道逸给刘一民打了几遍电话都没有找到人,此时他正在课堂给大二的学生讲课。
回到静园五院的中文系,刘一民给崔道逸把电话回了过去。
“能发就行。”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崔道逸听刘一民平静地语气,再次说道:“王濛同志真的是跑了两天,嘴皮子都薄了一圈。不过结果是好的,到时候《文艺报》也会发表评论。”
刘一民心里“咯噔”一下:“他们不会坑我吧?”
这群文人可是最喜欢借题发挥了。
“应该不会吧!”崔道逸也有点摸不准,于是向刘一民保证,自己会问一下王濛,双方沟通一下评论方向。
“好,师兄,辛苦你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哪里哪里,你对我这么支持,真心换真心嘛!”
挂断电话,刘一民到文研所的办公室转了一圈,四个人都在摸鱼。
看到刘一民来了,一个个假装忙碌了起来。
刘一民咳嗽了一声笑骂道:“别假装忙了,现在又没有什么事,休息休息未尝不可。系里面答应给办公室装的电话,还没有装吗?”
“现在还没有,不过邮电局局的已经过来看了,估计这两天就能装上。”
“各小组课题汇总的怎么样了?”
“正在汇总,各教授想课题也得想一阵子。”闫真说道。
“行!”
文化部先拨了一万块钱的办公经费和基础研究经费,其余的经费划拨,得按照课题申请做预算。
文研所刚成立,第一年的经费标准比较难定。不过夏言已经答应,会提高文研所的经费了。
回到办公室,吴组缃笑着向刘一民讲了自己对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文化遗产的申请种类分为两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看咱们的长城就可以申请文化遗产,另外故宫等都可以。咱们文化古迹众多,一时间想要理清楚,还得请教考古系。”王瑶说道。
吴组缃说道:“倒也没必要那么的清楚。毕竟咱们除了阐述哪些应该申请外,主要是要向国家阐述申请的必要性。咱们列一个大致的范围,相关部门往里面套就行。”
刘一民夸赞起两个教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吴组缃说道:“我们既然意识到了,就要保护。”
正跟几个教授聊天,人艺导演蓝天野出现在了办公室门口,笑眯眯地说有事情想跟刘一民聊聊。
刘一民将他带到了单独的办公室,蓝天野打量着办公室里的一切笑道:“你这文研所的条件还真是不错。”
“蓝导,您找我什么事情?”刘一民问道。
蓝天野从包里将稿子递给了刘一民,上面写着《宠儿》名字,以及剧本如何编排和导演的问题。
“您还真是想排《宠儿》?”
“没剧本啊,我得自己努力点。现在不都是讲创新戏嘛,里面不好表达的东西可以用意识流的方式表达出来,破碎的故事情节,咱们一点点的梳理,将内容拉成一条直线。”
蓝天野向刘一民讲着自己的想法,最后又用诱惑力的语气说道:“咱们引进外国的剧本排洋戏,《宠儿》要是能排好,说不定外国人也要引进咱们的剧本。这到时候,可是一个大成功啊!”
“外国人排的话,可能会获得成果,蓝导,我担心的是在国内无人问津,这跟《绿皮书》不太一样。”刘一民提醒道。
蓝天野跃跃欲试地说道:“试一试说不定呢,另外有的洋戏在咱们国内的反馈也并不是很好,再差也就是那样了。”
“好啊,蓝导,你既然想试一试,咱们就试一试。”刘一民笑道。
蓝天野激动地站起来说道:“好!”
中午,刘一民带着蓝天野回到了华侨公寓,蓝天野抱着刘雨笑道:“小雨,什么时候才会喊师公啊?”
朱霖听到蓝天野要排练《宠儿》倒是不吃惊,朱霖还没休假的时候就知道蓝天野有这个想法。
“蓝老师,我相信您,不管什么样的剧本到您手里一定能排出彩!”朱霖说完,还以《贵妇还乡》这部话剧进行了举例。
蓝天野感动道:“瞧,还是我学生信任我。”
“哈哈哈,蓝导,你这是话里有话啊!”刘一民笑道。
吃饭的时候,蓝天野提起朱霖回去上班的事情,算了算时间,朱霖到六月下旬产假时间就到了。
朱霖看了看两个孩子,杨秀云说道:“家里有娘呢,两个孩子而已,我能拉扯住,就怕孩子饿了。”
“总有办法的。”刘一民说道。此时距离上班还有一阵子,在上班之前,还得出燕京一趟。
六月初,要在济南举办百花奖和金鸡奖的颁奖典礼。
“你们去济南领奖,可以跟老于一起去。”
于是之去年演的《秋瑾》,还真获得了最佳男配角的奖。
“蓝导,等话剧奖开始颁奖,估计您也快了。”刘一民说道。
蓝天野盘算了一下:“远着呢,山尊、夏淳同志都是老导演了!要是比他们还先得,倒是显得这奖评的有问题了。”
下午,蓝天野带着刘一民到人艺剧院看了一部创新的话剧,里面使用了很多种“意识流”的叙事手法。
“这多数人看不懂吧!”刘一民笑问道。
蓝天野点头:“确实是看不懂,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写出让观众懂的意识流话剧。”
“如您所说,得少用点表示梦境或者是前尘往事,不宜多用。”刘一民说道。
两个人聊完走出了排练场,苏民看到后好奇地询问两个人想排什么。蓝天野告诉了苏民自己的计划,并且邀请苏民加入。
苏民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加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刘一民去见了一下曹禹,欧阳山尊正坐在曹禹的办公室,看到刘一民后高兴地将他按到沙发上向他报喜。
“两个月《天下第一楼》已经演出了五十场,我看今年内就能达到百场,这是目前最快达到百场公演的话剧。”
刘一民进来的时候,欧阳山尊在向曹禹报喜。
曹禹冲着欧阳山尊说道:“山尊,也不要太高兴,咱们要一部比一部精彩。”
欧阳山尊讪讪一笑:“这不是很容易,毕竟咱们人艺的剧本做不到一本比一本精彩啊!“
曹禹没再谈这个,而是问刘一民今天来是干什么的。刘一民将蓝天野的想法跟曹禹讲了讲,曹禹没有反对:“天野想试一试的话,就让他试试吧!”
欧阳山尊插嘴道:“说不定还真可以。一民,《宠儿》的单行本卖多少了?”
“这才刚开始卖,估计才卖二十多万的册吧!”
“不错了,百万册轻轻松松。”欧阳山尊道。
等欧阳山尊走出曹禹的办公室,曹禹说道:“等什么时候带着小雨和小林到木樨地玩玩儿,说起来我这师公,跟孩子还没见几面呢,你师娘也想见见。”
“好嘞。”刘一民又给曹禹讲了讲自己写的《戏台》。
曹禹听完刘一民的讲解笑骂道:“你还不如等《人民文艺》出来后让我自己看,把我肚子里的馋虫都勾了出来。”
“我跟您先讲一讲,离发表也没几天了。”刘一民嘿嘿一笑。
“等《人民文艺》发表后我看看,这种嬉笑谩骂的风格要是好,走到话剧的舞台上或许能成为一种新的话剧表现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月底,天气很热,刘一民和朱霖抱着两个孩子来到了木樨地,开门的瞬间,李玉如就将刘一民手里的刘林给接了过去。
刘林两只眼睛蹬着李玉如,刚开始不哭不闹,等过了一会嘴开始瘪了,李玉如抱着在客厅里哄着,忽然感到身上一阵温热,下意识地喊道:“老万,快来抱着,小刘林尿了。”
刘一民赶紧接过,李玉如拍了一下刘林的屁股,转身回去换衣服了。
曹禹笑呵呵地拿出毛巾将小家伙屁股擦了干净后,接过抱在怀中。
“小家伙这一个多月胖了不少啊!”曹禹感受着胳膊上传来的重量说道。
李玉如从卧室走了出来:“小家伙还挺有劲儿,跟师婆就是这样打招呼的啊!”
又从柜子里拿出了两双针织的婴儿鞋,让两个小家伙试试合不合脚。
“师娘,霖霖织了很多。”刘一民说道。
“这不一样,这是师婆织的。”李玉如开心地说道。
吃完饭,刘一民和朱霖在曹禹家聊了一会儿回到了华侨公寓。
杨秀云坐在客厅里看着电视等着两人,看到回来后松了一口气。
刘一民感受着客厅里的温度,暗道得给杨秀云的房间里装空调了,要不然到了六月,晚上就热的睡不着了。
“刘老师,要不不去领奖了吧?带着这两个小家伙也不方便。”
躺在床上,朱霖忽然说道。
刘一民扭头看向朱霖:“你第一次都放弃了,这次就别放弃了,会有双全法的。”
领奖也不需要耽误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前后的应酬耽误时间,这应酬他们不参加就行了。
6月1号,《人民文艺》正式发表,封面上的《戏台》惹人注目,写着“继《驴得水》后的又一荒诞风格作品”。
当天《文艺报》发表评论,标题名为——《嬉笑谩骂中真性情》,在评论里面重点就文艺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戏台》进一步发扬了荒诞的风格,并且通过幽默的叙说和荒诞风格相配合,塑造一部让众人笑声不断的经典作品。
大多数读者看完之后笑个不停,认为比《驴得水》更加的搞笑。
外行看搞笑,不少的内行评论家可没有闲着,开始拿着放大镜看问题。
《文艺报》和《人民文艺》联手发表评论,不少人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表达的机会。
作家张先亮连着看了几遍《戏台》,最后将《戏台》放在桌子上认真地思考了起来,眼睛一直盯着六姨太那一段落。
良久之后,喃喃说道:“怎么感觉像是指着鼻子骂我呢!”
于此同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开了,同事也拿着《人民文艺》向他讲自己的见解。
“他这小说里面的洪大帅指的谁?六姨太指的又是谁?金啸天指的又是谁?”
见对方一连发问,张贤亮尴尬一笑:“金啸天指的应该不是我,你知道的,我们是真爱!”
“.”
ps:陈佩斯导演的《戏台》电影,明天上映。从小看陈佩斯的小品长大,希望他能有好成绩。
我看了一些片段,我觉得话剧《戏台》改编的电影,并没有逃脱舞台剧的风格,骨子里还带着舞台剧的表演方式。
感谢大佬泰迪会转轮1500点打赏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72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