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龙卷风?不好意思,从此只有一个卷
首日十七万册的销量离不开前期的宣传和刘一民本身影响力的助力,但这也是实打实的十七万册。内容如果不被读者认可,就算是泼天盖地的宣传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尼琪看到数据的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就是给刘一民报喜,一封封报喜的电报由出版商发出送往中国。
尼琪发完电报之后,没有洋洋自得,而是在想如何能够将销量刺激到最高。
经过跟自己的哥哥亨利.诺伊斯商量,他们决定在电视上策划一起刘一民书籍专题讨论会,由读者和相关专家一起参与,重点讨论的是《一个人的朝圣》。
“美国人民应该接受一场友谊和亲情的洗礼,电视机和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淡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我们要重新认识到这种关系的伟大。”亨利.诺伊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除了准备一场电视讨论会,尼琪还发动自己的在文学界的关系不断的地在报纸上发表文学评论。
这些商业性极强的文学评论上,总是出现一些“不得不读”、“人人都应该看一看”的字样。
美国报纸疯狂追捧之外,欧洲的报纸也快速跟上,各大出版商都齐齐发力,准备大赚一笔。
英国《泰晤士报》的文学评论标题为——《从遇见‘李明德’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
李明德,正是《一个人的朝圣》里面的男主人公。
法国《费加罗报》——《我们这一生,都应该来一次勇敢和安静的旅程。》
德国《德意志日报》——《即使我们有性格上的弱点,也能带来振奋和救赎》
日本《朝日新闻》——《一名中国退休老人的一百三十天和一千六百公里。》
巴西《环球报》——《感动全球无数读者的东方文学著作,从荒谬的想法到感动世界。》
刘一民的书从来没有在南美出版,南美国家大多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这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在南美留下的殖民印记。
他们当地看到的刘一民的作品,大多来自于葡萄牙和西班牙出版社。
此次《一个人的朝圣》在全世界范围内畅销后,出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南美洲出版社决定前往中国,跟刘一民签订在南美洲出版协议。
燕京,四合院,刘一民躺在摇椅上看着手里的电报,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这是各大出版社向刘一民报喜的电文,除了具体的销售数据外,还有他们接下来的宣传计划。
最重要的是,各大出版社都想邀请刘一民到他们所在国演讲,或者给当地的读者写一封信。
看各地出版社汇集出来的数据,目前《一个人的朝圣》在海外的销量即将达到八十万册。
伴随着《奴隶的救赎》在全世界播放,这本书的销量也有显著的提升。
加上其它的小说,估计今年收到的版税比去年有大幅度提升,很可能达到五十万美元,这是最保守的算法。
放下手中的电报,刘一民走进书房,准备给各个出版社回电,回电的时候再附上一封给读者的信,另外谈一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感受包括写作的原因。
刘一民在内容里面,也针对性的对国际读者不了解的地方进行回复。
给读者写回信,还不能有重复,刘一民每一封信都得绞尽脑汁,写到第四封的时候终于缴械投降,允许内容有重复部分。
【美国的读者朋友,你们是我见过最懂文学的读者.】
【英国的读者朋友,你们是我见过最能领悟文学真谛的读者.】
【法国的读者朋友,你们是最富有同理心的读者,我的心和你们的心在一起.】
等到朱霖下班,刘一民终于将所有的回信给写好了,准备明天给寄出去。
“刘老师,话剧剧本写的怎么样了?”朱霖推门走进了书房。
“我的姑奶奶,你让我歇口气,明天下午一准写完。”刘一民说道。
“我是你妻子,不是你姑奶奶。”朱霖抿嘴一笑,接着走到书桌前,看看刘一民在写什么。
等将回信看完,朱霖捂着肚子笑道:“刘老师,感情全世界的读者都是最懂文学的读者,真是上什么山,唱什么山歌啊!”
“你不能让读者心凉对不对?我这全都是肺腑之言啊!”刘一民拍了一下朱霖拿着信的手,让她放下。
朱霖翻了一个白眼:“切!”
刘一民将一封封信装进信封,为了怕装错,特意检查了两遍。
要是真错了,对方登报的时候,换个抬头就能用。
走出书房,饭菜已经摆放完毕,刘一民拿起刚蒸好的白面馒头轻轻地咬了一口,新麦的香甜萦绕在口腔里面。
杨秀云说道:“这刚出锅的白面馍就是软乎,一民,你多吃点,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面馍,你小时候最喜欢吃了。”
“娘,我这不吃着呢,就是好吃。”刘一民撕了一小块白面馍放进刘雨的嘴里面。
饭吃到一半,刘一民笑着看向喜梅:“喜梅,你跟向东发展的怎么样?”
“谢谢刘教授,我们就那样。”喜梅低下头将馍塞进嘴里,不敢抬头看。
朱霖笑着说道:“这是成了啊。”
“都是大姑娘了,没啥不好意思的,喜梅,你跟向东那小伙子好好处。”杨秀云乐呵呵地说道。
“嗯。”喜梅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声音。
刘一民和朱霖相视一笑,没有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而是跟朱霖聊起其它的事情。
吃完饭,刘一民回到书房写剧本,朱霖回到卧室看书去了。她最近不仅看莎士比亚的剧本,也喜欢上了英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剧本。
卓别林是默片时代的无冕之王,尽管没有声音,但通过他夸张的动作也能将观众逗得哈哈大笑。后来,有声电影出来之后,卓别林更是如鱼得水。
朱霖看的入迷,刘一民洗完澡回到卧室,她还在看个不停。
“朱霖同学,别看了,再看下去眼睛都要坏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合上书本,揉了揉有点酸痛的眼睛:“卓别林不愧是喜剧大师,真正的艺术无需语言。他的幽默是天生的,别人是学不会的。每个导演有每个导演的风格,我的艺术风格是什么呢?”
刘一民坐在朱霖的背后,轻轻地揉了揉她的肩膀:“风格是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业务经验的综合反映,你现在还年轻。不带个人风格时代才是最恣意的时代,意味着你没有被定型,一切皆有可能。
真形成了浓郁的个人风格,作品可能少了许多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东西。”
“刘老师是个大教授,不好的事儿被你这么一讲,好有道理哦!”朱霖夸张地说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因为刘老师的话本来就很有道理。”
朱霖享受的闭上眼睛,让刘一民手上的劲儿大一点。揉了约十分钟,刘一民拍了拍朱霖的腰:“好了,赶紧去洗澡。”
“敷衍!”朱霖轻哼了一声,起身朝洗澡间走去。
半个小时后朱霖回来,苦兮兮地说道:“刘老师,那个来了。”
“来就来呗,还能不让来啊。”刘一民笑着说道。
“又要受罪喽。”朱霖转身到柜子里拿了一片卫生巾:“这玩意儿就是好使。”
以前国内女性都是用月事带,刘一民给朱霖升级成了卫生巾,刚开始诸多不适应,现在都离不开了。
等穿上装备上床,朱霖躺下久久没有睡着,翻身用力抱住了快要进入梦乡的刘一民。
感受着脸上的湿热,刘一民同样抱住了朱霖,不过是安抚她好好睡觉,压抑一下激素。
翌日下午,刘一民将剧本送到了人艺,人艺由欧阳山尊和朱霖一起导演《邓稼先》这部话剧。
看到朱霖日夜准备资料,刘一民准备去八一厂找导演严寄州,将他搜集的资料手抄一份给朱霖借鉴一下。
八一厂,《绣春刀》拍摄地,刘一民坐在一旁看着翟俊杰、卫廉和李文化紧张地指导着拍摄,目前绣春刀已经拍摄到加钱居士这一集。
等这一部分拍完,整个剧组要前往乌兰布统大草原拍摄,如今的草原风草正茂,再过一阵子秋天来了,草原上的草就黄了,气温对于剧组拍摄也很不利。
《绣春刀》整体剧组的演员衣着华丽,尤其是锦衣卫小头目穿着的飞鱼服和绣春刀,更是花了一大笔经费。
刘佩然坐在刘一民旁边,对于《绣春刀》的拍摄进度非常满意。
“一民,还合你的心意?”刘佩然问道。
“打斗的场面很华丽,于承惠同志指导的不错。”刘一民夸奖道。
作为八一厂重中之重的片子,动作指导请来了于承惠,并且他在里面饰演了魏忠贤的义子赵靖忠。
于承惠是内地著名的动作指导大师,自幼习武并参加武术队,后来受伤退役,82年因为《少林寺》开始进入演艺圈。
拍摄结束,几位导演擦着汗走了过来:“一民同志,怎么样?”
“八个字,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极了!”刘一民竖起大拇指说道。
李文化听到刘一民的话,开心地眯着眼睛。翟俊杰将于承惠喊过来跟刘一民见面,于承惠如今才四十多岁,穿着飞鱼服站在刘一民面前,感觉到一身的爆发力。
“于承惠同志,不愧是习武出身,一身的腱子肉。”刘一民说道。
“刘教授,习武之人,就得如此,时刻保持着身体的爆发力,要不然还叫习武之人吗?您是文人,但您的笔比我的拳头厉害多了。”于承惠客气地说道。
于承惠说完,将飞鱼服扒开,露出了腹肌和膀子上的肉,引得在场众人齐齐喝彩。
武术队的演员赵长军说道:“于教练是我应该学习的对象。”
“一民同志,你今天来的不凑巧,前几天于承惠同志和赵长军同志来了一次以武会友,打的那叫一个精彩。”李文化高兴地说道。
“传武是应该多练练,老祖宗的东西,通过不断的对练才能悟出里面的精髓。”刘一民说道。
于承惠兴趣大发,想再来练一次。两人双手持剑,在空地上对打了起来,两人没带护具,手上都留着分寸。
对练完之后,于承惠说道:“剑这种东西,一旦拿起来,就不能仅仅将它当成武器,要把它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剑是最能表达中国禅意的东西。”
于承惠又来了一段螳螂剑,双手持剑,舞起来端是威风无比。
刘一民握住于承惠的手说道:“以后希望多多合作,于承惠同志,咱们一起,将国内的武侠电影做起来。”
“我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中国武术的魅力。”于承惠坦诚地说道。
刘一民又跟几位导演探讨了一会儿剧本,才走出摄影棚。
刘佩然问刘一民觉得《绣春刀》在国外能拿到多少票房,刘一民无奈地说道:“刘厂,您问我多少遍了,我要是能把握住,《绣春刀》直接一亿美元,《忠犬八公》两亿!”
刘佩然嘿嘿一笑,不再询问:“我压力太大了。”
刘一民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放宽心。
刘一民到八一厂大楼,找到严寄州,严寄州记载的资料已经让人抄好放在桌子上了,还贴心地放了其它的补充资料。
“严导,谢了。”
严寄州笑着说道:“客气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管是话剧还是电影,我们都不能辱没了邓老的形象。”
“你说的对,演员找的怎么样了?”刘一民问道。
严寄州双手一摊:“还没找好,我们想找跟邓老长的差不多的演员,去跟不少演员见了面,也拿到了许多演员的自荐信,都觉得差点味道。”
刘佩然在旁边补充说明了一下情况,刘一民听到后点头说道:“好,我觉得你们的想法蛮对的。”
从八一厂回去,刘一民直接去了趟人艺,将资料交给了朱霖和欧阳山尊。
欧阳山尊说道:“这能省下我们一星期时间了,一民,谢谢你啊!”
“山尊导演,谢啥,都是一家人。”
“对对对,都是一家人。”欧阳山尊乐呵呵地说道。
时间进入八月底,燕大即将开学,今年来文研所接受培训的老师陆陆续续来到燕大,闫真这阵子忙得不可开交。
幸亏戴建业等人还没走,可以帮着闫真安排住宿和办理入所。
文研所最后的报到时间是9月5号,26号受训老师陆陆续续前来。
刘一民去看了一眼,让闫真合理安排,要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给他打电话。
刘一民在办公室待了两个小时,将戴建业等人的综合评定表全部签上自己的名字,评价总共分为四个等级“甲乙丙丁”,基本上都是“甲”和“乙”。
资料刚批完,严家炎拿着报纸走了进来:“一民,你看今天的《人民报》和《光明报》了吗?”
“看了一眼,怎么了?”刘一民反问道。
“瞧,第一批老兵已经登上了大陆的土地,从白云机场下来,当地政府还安排了欢迎仪式。老兵下来的第一时间,就是抓了把大陆的土放进口袋,回去时留作纪念。”严家炎将老兵返乡的新闻指给了刘一民看。
图片上老兵捧着自己和母亲的合照,激动地流着泪水。
“严教授,我今天看了,下一批估计下个月就能回来了。”
返回来的老兵拿到申请后不是一下子就能回来,而是分批允许探亲。很多的车站都出现了老兵佝偻的身影,车站和机场设置专门的通道,时不时能看到工作人员扶着老兵走出车站的身影。
“一民,这则短新闻你一定没看,有老兵感谢你,感谢你所做的贡献。他手里拿着的是在岛上出版的《一个人的朝圣》和《宠儿》,衣着打扮就像是受过教育的人。”严家炎将报纸翻到了第二版,一名身着西装和礼帽的老人向记者展示自己手里面的书本。
【李明德跨越一千六百公里去探望自己的朋友,今天我跨过这一汪海峡来探望我那哭瞎双眼的老娘,娘,孩儿不孝,我回来了!】
老兵面对记者的采访说出的话语,让刘一民感触颇深。这名老兵的朋友经香江中转来过大陆,将老娘哭瞎的事情传回了岛上。
“唉,得知老娘哭瞎双眼十几年,这几千个日夜是怎么过的啊!”严家炎感叹道。
刘一民沉默不语,严家炎又询问刘一民的小说在岛上卖的怎么样。
“卖的还行,岛上人少,跟咱大陆不能比。”
“还行是多少?”
“他们都叫我刘卷风!”
谢忠侯时不时的给刘一民来信,在信里记载了很有趣的一件事。
刘一民小说入岛后销量狂涨,《一个人的朝圣》半个月卖了二十万册。
李敖见到龙应台直接说:“从今以后你不再是龙卷风了,刘一民来了,岛上只有一个卷风,那就是刘卷风。这不是我说的,是美国人说的。”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055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