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继续调研
宁方远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林静”这个名字上,窗外的霓虹闪烁仿佛都化为了汉东大学校园里斑驳的树影。同窗之谊固然可贵,但身处其位,他必须权衡每一分利弊。直接私下联系,确实风险过高,容易授人以柄。
沉吟良久,他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既然公私难以完全切割,那就用最规范、最无可指摘的方式来实现目的,同时做好风险隔离。
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叫来了秘书李锦华。
“锦华,”宁方远的声音恢复了往常的冷静与条理,“这次下来调研,感觉基层的组织工作有很多新情况、新特点。你联系一下金水区委组织部,以工作需要为由,请他们将部里所有干部的名册和简要履历电子版传一份过来,我们参考一下,便于更全面地了解区一级组织部门的队伍结构和干部情况。”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一位新上任的省委组织部长,想要了解基层组织部的人员构成,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需要,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好的,部长,我马上联系办理。”李锦华心领神会,没有任何多问,立刻领命而去。他办事效率极高,不到半小时,一份完整的金水区委组织部干部名册便发送到了宁方远的保密邮箱里。
宁方远打开文件,迅速找到了林静的那一栏。果然,联系方式一栏里,清晰地列着她的办公电话和一个手机号码。目的悄然达成,过程却无懈可击。
拿到了号码,只是第一步。如何联系,何时联系,以何种名义联系,仍需斟酌。
宁方远沉思片刻,拿出了自己的私人手机,走到窗边,拨通了妻子杨雪的电话。电话响了几声后接通,传来杨雪温柔的声音:“方远?今天调研结束了吗?怎么有空这个时候打电话?”
“刚回酒店,有点事想和你商量。”宁方远的语气带着一丝家常的随意,“你最近工作忙不忙?能不能抽个两三天时间,来泉城一趟?”
“去泉城?”杨雪有些意外,但很快反应过来,“是不是刚过去,很多事情不方便,需要我过去帮你安顿一下?”她以为是丈夫初到异地,生活上有需要。
“生活上倒没什么,都安排好了。”宁方远笑了笑,引入正题,“是这样的。我大学历史系的一个老同学,叫林静,她现在就在鲁省琴岛市工作,还是我这次调研的一个区的组织部领导。这么多年没见,偶然知道了她的情况,于情于理,是不是应该联系一下,聚一聚?”
他顿了顿,说出自己的顾虑和打算:“但我这边刚过来,位置又比较敏感,单独联系一位女同学,又是下属地方的干部,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闲话。所以想请你过来,等我这边调研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夫妻一起,正式约她和她的爱人吃个便饭,这样最为稳妥。”
杨雪是何等聪慧之人,立刻明白了丈夫的顾虑和意图。她虽然不认识林静,但完全理解丈夫处境下的谨慎,于是爽快地答应:“我明白了。这样安排最好,由我出面联系邀请,也显得更自然亲切。你放心吧,我安排一下工作,争取你调研尾声那几天就过去。”
“好,那就辛苦你了。”宁方远心中一定。由杨雪以家属的身份出面联系邀请,夫妻共同约见对方夫妇,这几乎将所有可能的风险都降到了最低,变成了纯粹的家庭社交和同窗情谊,任谁也说不出的不是。
“这有什么辛苦的,应该的。”杨雪笑道。
处理完这件事,宁方远便将心思完全收回,重新投入到紧张的调研工作中。接下来的大半个月,他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离开了经济龙头琴岛,调研车队一路西行,深入鲁省腹地。他们走访了以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闻名的工业重镇临台市,与大型国企的党委书记、劳模代表座谈,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转型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他们南下来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美誉的曲阜市。在这里,宁方远不仅考察了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还特别关注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他们奔赴沂蒙革命老区,瞻仰革命遗址,看望老党员、老支前模范,倾听当年的红色故事,调研在新时代如何弘扬沂蒙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他们亦考察了沿海的港口城市岚山市,调研外向型经济园区党建和人才引进工作;深入中原经济区与鲁省交界的农业大市菏泽,了解村级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案例……
每到一地,宁方远都坚持深入一线,看最真实的现场,听最基层的声音。他召开座谈会,却不只听领导汇报,更随机点名让乡镇党委书记、村支书、甚至普通党员发言提问。他的问题往往直指要害,既显露出对宏观政策的精准把握,又体现出对基层实践的深切关怀。
随行的干部们都暗暗佩服这位年轻部长的精力和务实作风,而宁方远也通过这轮密集的调研,快速地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关于鲁省干部队伍状况、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治生态的立体图景,哪些地方活力充沛,哪些领域存在短板,哪些情况需要警惕,已然有了初步的轮廓。
在这个过程中,秘书李锦华也飞快地成长着,他不仅要协调行程、处理文书,更要时刻留意部长的关注点,提前准备相关资料,迅速适应了不同于部委的地方工作节奏。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866/4424525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