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152章 150:项庄舞剑

第152章 150:项庄舞剑


十一月的风,已然带上了凛冽的寒意,自北向南,席卷华夏。

    然而,比这自然之风更冷的,是悄然弥漫在各省、直辖市一级电影公司负责人心头的寒意。

    王盛主导的《30天》“全国首映礼巡演”,在精心策划与北影厂联盟的全力支持下,于十一月十日,正式启动。

    这是一场精心计算过路线与时间的“闪电战”,路线自南向北,依托北影厂联盟初步构建的联络点与合作电视台资源,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划向传统发行体系的腹地。

    首站,港岛。

    选择港岛作为起点,用意深远。

    一则,利用港岛成熟的娱乐传媒生态,为影片造势,打造“出口转内销”的高端印象;二则,周星星在此地的号召力无与伦比,可确保首映礼声势浩大;三则,向内地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这部电影,是经过港岛这个“东方好莱坞”市场检验的。

    首映礼设在铜锣湾的利舞台戏院。

    这家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殿堂级影院,在97年依旧保持着其高端地位。

    宣传标语极尽渲染:“全国首部影院级品质贺岁电影《30天》隆重献映!”、“喜剧之王周星星倾情奉献,首次深度合作内地,诠释温情都市喜剧!”、“港岛业界抢先试映,口碑爆棚!见证星星不一样的笑与泪!”

    报纸、电台、街头广告牌,在短短两三天内被这些信息覆盖。

    此外还安排了一些“自发”的影评人在报章上发文,称赞影片“在保留星星喜剧精髓的同时,融入了内地生活的烟火气,情感真挚,笑中带泪,堪称其转型力作”。

    首映礼当晚,利舞台星光熠熠,周星星亲自出席,用他略显生涩但态度诚恳的普通话与观众互动,引发了阵阵欢呼。

    王盛的露面,也让港圈的一众人士,对这位神秘的“二代”“京圈之王”“内地最强影视人”有了个大概的印象。

    影院座无虚席,笑声与掌声贯穿始终。

    影片结束,不少观众在接受随机采访时,都给出了“好看”、“好笑”、“感动”、“没想到星星还能这样演戏”等积极评价。

    这些画面和言论,被随行的摄制组完整记录,成为后续宣传的宝贵素材。

    第二站,鹏城。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鹏城聚集了大量年轻、观念新潮的移民。

    宣传重点放在了“新鲜”与“口碑”上:“港岛热映,好评如潮!《30天》登陆鹏城!”、“周星星带你体验不一样的爱情喜剧!”

    首映地点选在了当时鹏城设备顶尖的南国影联。

    同样的套路,提前宣传,免费发票,邀请普通市民、企业白领、青年学生入场。

    鹏城观众的反应更为直接热烈,对影片中关于婚姻、生活的探讨共鸣强烈。现场收集的“观众真实评价”表格,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

    第三站,羊城。

    依托《快乐女声》在此地掀起的娱乐热潮,《30天》的宣传几乎是无缝衔接。“看《快乐女声》,更要看《30天》!这个冬天,让星星温暖你!”、“羊城观众期待值拉满!周星星新片未映先热!”

    首映礼放在了华南影都。

    此时,羊城赛区第一轮海选刚刚结束,晋级赛带来的话题余温尚在,更是为影片增添了几分热度。

    羊城观众见多识广,对港片熟悉,对《30天》这种“港星内核,内地风情”的混搭产品接受度极高,观影现场气氛火爆。

    从羊城开始,一个微妙的现象出现了。

    当地省级电影公司——粤省电影公司,开始感到如坐针毡。

    他们原本对北影厂联盟的电视电影业务就心存芥蒂,如今王盛更是直接将触角伸向了他们的核心地盘——传统影院发行。

    虽然《30天》目前只是做首映礼,并未大规模公映,但这种绕过他们,直接与影院接触,并通过免费观影制造巨大声浪的行为,无疑是在向他们示威。

    本地媒体敏锐地嗅到了火药味,开始出现“北影厂少帅王盛携《30天》空降羊城,是宣传还是‘踢馆’?”的报道。

    第四站,杭城。

    宣传噱头加入了“文化”与“品质”:“一部有温度的贺岁电影!《30天》西湖畔邀您品鉴!”、“不仅是喜剧,更是生活!周星星《30天》引发情感共鸣!”

    首映地点在西湖电影院。

    杭城观众细腻,对影片中情感细节的处理赞誉有加。

    杭城电视台的实习记者李秀秀,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进行了跟踪报道。

    可惜,未能单独近距离接触到王盛。

    浙省电影公司的管理层看着媒体上热火朝天的报道和市民踊跃索票的景象,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

    王盛此举,无异于在告诉他们:没有你们,电影照样可以直接触达观众,并且反响热烈。

    第五站,金陵。

    宣传强调“南北交融”:“北方幽默遇上南方温情!《30天》金陵首映,笑翻全场!”、“周星星颠覆演绎,看过的都说好!”

    在大华大戏院举行的首映礼同样成功。

    苏省电影公司感受到了与浙省同行同样的压力。

    王盛的巡演路线,精准地覆盖了华东经济重镇,这些地方的票房潜力巨大。

    第六站,魔都。

    魔都是全国电影市场重镇,也是上影厂的大本营。

    选择此地,挑战意味更浓。宣传口号更具冲击力:“贺岁档黑马来袭!《30天》挑战你的笑点与泪点!”、“周星星携手北影厂,打造国产贺岁片新标杆!”

    首映礼放在了沪光电影院。

    魔都观众挑剔但也包容,对高质量的作品从不吝啬掌声。

    影片在这里获得的成功,意义非凡。

    上影厂内部对此议论纷纷,既有对王盛胆识的佩服,也有对自身处境更深的忧虑。

    本地媒体直接用了“狼来了?王盛携《30天》‘闯’海滩!”这样的标题。

    第七站,泉城。

    进入北方,宣传更侧重“接地气”和“合家欢”:“带着爸妈一起笑!《30天》泉城温暖点映!”、“鲁省观众热情称赞!这部贺岁片不一样!”

    在中国电影院(经二路)举行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

    鲁省电影公司面对这种直接“空降”、在自家门口搞出巨大声势的行为,感到既愤怒又无力。

    因为王盛团队并非商业放映,而是“宣传性放映”、“观众见面会”,打的擦边球让传统电影公司难以直接用行政手段干预。

    第八站,津城。

    作为京城的门户,津城市场与京城联动紧密,紫禁城影业在此也有影响力,因此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更多是作为进入京城前的预热。

    最终,巡演大军携着一路收集的如潮好评和媒体曝光,浩浩荡荡开赴最后一站——京城。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794/111109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