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考核团来了
他的问题看似客观,但字里行间,总让林西西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好像戴着有色眼镜在审视他们。
尤其是在参观完合作社,回到公社会议室座谈时,这位赵副局长做总结发言,先是照例肯定了一番合作社的成绩,然后话锋一转,说道:“……红星合作社的模式,作为一个个案,是成功的,值得肯定的。但是否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还需要慎重评估。尤其是过度强调生态传统,可能会偏离农业现代化的主流方向,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优势。地区层面.
“接下来可能会重点扶持一些更具规模技术更先进、管理更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希望你们也能打开思路,不要固步自封……”
这番话,像一盆温水,兜头浇在了林西西和所有合作社社员的心上。
不疼,却让人心里发凉。他看似没有否定合作社,却处处在暗示合作社的路子偏,小,不合主流”,甚至暗示未来的政策和资源,可能会向那些“更现代化”的企业倾斜。
这仿佛是一种更高明、更隐形的否定和打压。
考察团走后,公社书记私下对林西西说:“西西啊,赵副局长的话,你别太往心里去。领导站得高,看得远,想法可能跟咱们不一样。你们干你们的,只要干出成绩,谁也说不出啥!”
这位赵副局长,他仅仅是观点不同?还是……他就是刘长根口中那个“拿钱办事”所指向的谁?或者,他代表着他口中那些即将被重点扶持的更具规模的企业的利益?
林西西站在合作社新开垦的坡地前,看着绿油油的药苗,心中却没有多少喜悦。
她意识到,合作社未来的路,也许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平坦。
打败了明处的敌人,还有更多藏在政策,舆论,资源争夺背后的暗流,在等待着他们。
林西西立刻召集合作社所有骨干,把要参加“优质中药材原料基地”评选的事儿跟大家说了。
“这是咱合作社更上一层楼的好机会!”林西西站在前面。
“评上了,咱的药材就能直接卖到地区,名气打得更响,看谁还敢说咱是小打小闹,不合主流!”
底下社员们一听,个个眼睛发亮,摩拳擦掌。
“但是!”林西西话锋一转,脸色严肃起来。
“这次考评,没那么简单。牵头的领导里头,有上次来考察、觉得咱路子‘偏’的那个赵局长。”
这话像盆冷水,让大家刚热起来的心又凉了半截。
“啊?有他在,那还能有咱的好果子吃?”
“这不是明摆着去给人当靶子吗?”
“怕啥!”小李梗着脖子站起来。
“咱身正不怕影子斜!药材好不好,地里的苗说了算!他还能把黑的说成白的?”
林西西点点头:“小李说得对!咱不能因为考官可能偏心,就自己先怂了!咱不仅要参评,还要拿出最好的状态,让他挑不出一点毛病!”
目标定了,整个合作社立刻开始行动
地里的活儿是第一位的。
除草施肥,除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精细,社员们恨不得睡在地里,每一棵药材苗都当宝贝疙瘩伺候。
加工坊也彻底大扫除,设备擦得锃亮,工艺流程重新梳理,确保每一道工序都清清楚楚,有记录可查。
王叔带着几个老把式,把合作社这几年所有的生产记录,土壤检测报告,药厂的收购合同和质检单,全都翻出来,分门别类,整理得妥妥当当。
用他的话说:“咱得让考评团看看,咱不是瞎搞,是有真东西,有硬记录的!”
林西西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她不仅要统筹全局,还得准备汇报材料。
怎么把合作社生态种养的优势,带来的实际效益,对周边村子的带动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讲出来,还得让那些可能不懂具体农活,但手握评判大权的领导专家们能听懂,能认可,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她熬了好几个晚上,写写改改,还把霍北南寄来的那本关于药材加工的书翻烂了,就为了能把道理讲得更透彻。
她甚至发动了“动物质检员”。让嗅觉灵敏的狗在仓库和加工坊附近多转转,闻闻有没有不该有的异味。
让眼神好的鸟儿在药田上空盘旋,看看有没有容易被忽略的病虫害角落。
这些小帮手,还真发现了几个平时没太注意的卫生死角,都被立刻整改了。
日子在紧张的准备中一天天过去。考评团要来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十里八乡。
有不看好的,等着看合作社笑话,也有真心盼着合作社好的,暗暗替他们捏把汗。
终于,考评的日子到了。
这天,合作社上下像过年一样,社员们都换上了自己最干净整齐的衣服,地头田埂收拾得利利索索。上午九点多,几辆吉普车和一辆小轿车,浩浩荡荡开到了合作社大院门口。
考评团阵容不小。
地区乡镇企业局的赵副局长果然在其中,依旧是那身笔挺的干部服,脸上挂着看不出深浅的笑容。
除了他,还有地区卫生局的一位处长,地区农科院的两位老专家,以及县里陪同的几个干部。
林西西带着王叔、根生叔等核心成员,早就等在门口迎接。简单寒暄后,考评正式开始了。
第一站,看药田。
时值盛夏,合作社的药田一片生机勃勃。
黄芩,柴胡,党参,各种药材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光。
特别是那套种了薄荷,散养着鸡群的试验田,更是引起了考评团的浓厚兴趣。
“林社长,你们这个药田养鸡,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怎么保证鸡不祸害药材?”
农科院的一位白发老专家蹲在田埂上,看得特别仔细,问得也很专业。
林西西心里稍微松了口气,赶紧上前,把怎么分区,怎么用薄荷防虫,鸡粪怎么科学堆肥还田,一五一十讲得清清楚楚。
老专家边听边点头,还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赵副局长也跟在队伍里,脸上带着笑,偶尔插一两句,问的却是:“这模式,人工投入不小吧?算过综合成本吗?跟单纯用化肥农药比,效益真有那么大?”
话里话外,还是绕不开效率和效益。
林西西不卑不亢,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数据:“赵局长,人工是多了,但咱用的多是村里富余劳力,工钱算进去,综合成本并不高。”
“而且咱的药材卖的是特优价,是普通药材价格的两三倍,再加上养鸡的额外收入,整体算下来,亩均效益比用化肥只高不低!更重要的是,咱这地越种越肥,是长远买卖!”
数据摆在面前,赵副局长笑了笑,没再说什么,但眼神里那点不以为然,还是没藏住。
接着去看加工坊和仓库。
看到里面整洁的环境,规范的流程,清晰的生产记录,连那位比较挑剔的卫生局处长,也微微点了点头。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680/1111101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