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视觉呈现遇难题,团队协作破难关
央视初审通过的消息像一阵暖风,吹皱了蘑菇屋平静的湖面,但很快又归于日常的涟漪。林琛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而是迅速将精力投入李导提出的新课题——将《黄河颂》的音乐语言,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视觉语言。
几天后,王姐带来了春晚舞美、灯光、视频各组负责人的初步会议安排。“这是硬仗,小琛,”王姐在电话里语气凝重,“这些老师都是央视的顶尖大拿,眼光毒辣,要求极高。你的想法必须既要有创意,又要具备可操作性。”
再次踏入央视大楼,氛围与初审时截然不同。会议室内,长条会议桌上摊开着各种设计草图、效果图和技术参数表。三位负责人——舞美设计张导(一位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灯光设计刘老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的老先生)、视频组负责人赵导(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语速很快的技术派)——已经就座。他们见到林琛,礼貌但直接,寒暄简短,立刻进入正题。
“林琛老师,你的小样我们听了,很棒。”张导开门见山,“音乐的气象很大。我们的任务是把它‘立’在舞台上。你先说说你对舞台视觉的基本构想。”
林琛深吸一口气,将自己这几天思考的初步想法和盘托出:“张导,刘老师,赵导,我是这样想的。整首歌的视觉核心是‘黄河’的意象演变。开场,我想用极简的冷色调灯光和干冰雾气,配合大屏上黄河源头细流、冰川融水的微观影像,营造一种静谧、古老、孕育的感觉。”
他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简单勾勒:“随着音乐推进,灯光逐渐变暖变亮,大屏影像过渡到黄河中游的奔腾咆哮,壶口瀑布的激烈画面。这时,舞台地面投影是否可以配合灯光,模拟出水流奔涌、甚至泥沙俱下的动态效果?”
刘老师手指敲着桌面,沉吟道:“地面投影模拟水流…想法不错,但技术实现和成本需要评估。更重要的是,不能喧宾夺主,抢了人声和音乐。”
赵导推了推眼镜:“大屏素材我们库里有大量黄河实拍高清影像,但需要精准卡点音乐情绪。你提到的泥沙动态效果,对投影设备精度和内容制作要求很高。”
林琛点头,继续道:“副歌高潮部分,我希望是视觉的爆发点。灯光可以转为强烈的金红色调,大屏影像可以用宏大的航拍黄河入海口,旭日东升的画面,象征磅礴与希望。同时…”他顿了顿,说出最关键的想法:“在戏腔部分,我想尝试一种‘破屏而出’的视觉效果。或许可以用全息投影或特殊纱幕,让一条抽象的光影‘巨龙’从大屏中腾飞而出,与台上的我形成互动?”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张导首先开口:“戏腔部分用特殊视觉呈现,这个想法很有亮点。但全息投影成本极高,技术复杂,直播稳定性风险大。纱幕方案可能更稳妥,但效果会打折扣。”
刘老师皱眉:“金红色调没问题,但如何与戏腔的清亮音色匹配?光太强太暖,会不会压住那份空灵和韵味?”
赵导则更关注技术细节:“巨龙腾飞的动画制作周期长,需要非常精确的追踪定位才能实现与你的互动,直播时万一有延迟或错位,就是播出事故。”
问题接踵而来,每一个都直指创意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林琛没有气馁,反而更加专注。他意识到,这不仅是挑战,更是学习的机会。
“我明白了。”林琛态度谦逊而认真,“各位老师的顾虑非常专业。可能我的想法有些理想化。您看这样是否可行:戏腔部分,我们不用复杂的实体投影,而是用灯光来完成‘破界’?比如,用一道极其精准的顶光或逆光,在我唱戏腔时突然打下,与大屏上某一帧巨龙腾飞的画面瞬间呼应,靠光影对比和剪辑节奏来营造那种‘跃然而出’的冲击力?”
刘老师眼睛微眯,思索片刻,手指在灯光效果图上划过:“嗯…用定点光配合色温骤变,成本低,风险小,如果时机掐得准,效果可能更震撼。小子,有点想法。”
张导也点头:“这个思路更稳妥,也更能突出人。舞台调度上,你唱戏腔时,可以向前走到延伸台前端,靠近观众,也更靠近那道定点光,互动感就出来了。”
赵导松了口气:“这样大屏的压力就小多了,可以更专注于呈现高质量的画面本身和精准的切换节奏。”
初步方向达成一致,但细节打磨才刚开始。会议变成了激烈的头脑风暴。林琛不断描述着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和画面感,三位负责人则从专业角度提出实现方案、指出难点、计算成本和时间。
“这里,音乐有个小的回落,灯光能不能也跟着微微收一下,再起来?”
“大屏这个转场,不能用硬切,得用叠化,才能跟上音乐的流动性。”
“你唱‘血脉绵延’时,地面能不能打出一圈圈扩散的光晕,模拟血脉流动的感觉?”
“这个光晕的色温和扩散速度需要精确编程,不然就糊了。”
林琛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专业知识,不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他兑换的【舞台艺术视觉表达基础】知识在不断实践中飞速消化融合。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初步的视觉方案框架终于确定,虽然比林琛最初设想的“炫酷”平淡了些,但更扎实、更可控,也更突出音乐和人本身。
张导最后总结:“思路有了,接下来我们会出详细的设计图和技术方案。林琛老师,你需要尽快提供更详细的音乐分段情绪说明和时间码,方便我们精准对位。”
“没问题,我回去马上整理。”林琛立刻应下。
离开央视,王姐长舒一口气:“不容易啊!这三位是出了名的难搞,你今天能和他们讨论到这一步,已经非常成功了!”
林琛却摇摇头:“只是刚开始。王姐,回去我得赶紧把音乐情绪图谱做出来,越细越好。”
回到蘑菇屋,已是傍晚。家人围上来关心会议结果。
“怎么样?顺利吗?”何老师问。
林琛笑了笑:“开了个好头,但后面工作量很大。”他简单说了说会议情况。
黄雷拍拍他:“正常!春晚就是千锤百炼。能跟这些大拿学到东西,机会难得。”
彭昱畅感叹:“听起来就好复杂!琛哥加油!”
妹妹默默递上一杯热茶。
接下来的几天,林琛进入了“视觉编曲”的状态。他反复聆听《黄河颂》,将每一秒的音乐分解,标注出情绪起伏、乐器进入、节奏变化,并配上详细的视觉联想描述。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灯光变化曲线和大屏画面切换的示意图。
有时遇到难题,他会直接给刘老师或赵导打电话请教。起初王姐还担心会打扰对方,没想到几位老师反而对林琛这种钻研精神表示欣赏,耐心解答。
“刘老师,副歌前那个小停顿,灯光是全收还是留个底光?”
“赵导,这里大屏从瀑布切换到日出,叠化时间0.8秒还是1.2秒更合适?”
他还抽空整理了大量在黄河采风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素材,打包发给赵导参考:“赵导,这是我当时在壶口拍的一些角度,不知道对素材选择有没有帮助。”
赵导收到后很惊喜:“太好了!这些实景角度很有参考价值,比纯资料库更鲜活!”
【叮!成功与顶尖团队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学习并应用舞台视觉知识,综合能力提升,积分+1200!】
【叮!提出创新性视觉方案并获得专业认可,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积分+800!】
苏晚晴发来信息时,他正对着一处灯光转换苦思冥想。她分享了一张在剧组看到的夕阳下金色芦苇荡的照片:“像不像黄河滩上的落日?感觉暖暖的,又有力量。”
林琛看着照片,忽然灵光一闪,回复:“很像!谢谢!给了我一点灯光色调的灵感!”他立刻在笔记上补充:“戏腔后衔接段,灯光可尝试用浅金色暖光,模拟落日余晖洒在河面上的温暖与希望感,区别于高潮部分的炽烈金红。”
第二次方案讨论会,气氛明显融洽了许多。林琛带来的详细情绪图谱让三位负责人刮目相看。
“做得这么细?太好了!这下我们有的放矢了。”张导赞叹。
刘老师看着林琛手绘的灯光变化草图,点头:“小子,悟性不错,这曲线有点意思了。”
赵导则对林琛提供的素材表示感谢:“你拍的那些壶口镜头,有几个角度我们正缺!”
方案的推进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细节在高效的沟通中逐一落实。虽然仍有争论和修改,但目标一致:打造出最契合《黄河颂》灵魂的视觉盛宴。
当最终版的视觉方案效果图(动态预览)呈现在林琛面前时,尽管只是模拟,那光影交错、画面磅礴、与音乐严丝合缝的震撼效果,依旧让他心潮澎湃。
“谢谢!谢谢各位老师!”林琛由衷感谢。
刘老师难得露出笑容:“是你歌写得好,想法也多。年轻人,不错。”
张导笑道:“接下来,就看排练时,你和这些灯光、大屏能不能‘人机合一’了。”
赵导推推眼镜:“放心,只要音乐卡点准,我这边的画面绝对跟上。”
走出央视大楼,北京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林琛知道,视觉这一关,他靠着学习和协作,终于闯过来了。接下来,将是更枯燥、更考验耐心的排练磨合期。
但他心中充满期待。他的黄河,即将在亿万观众面前,展现出它应有的波澜壮阔。
【叮!成功完成舞台视觉方案设计与磨合,获得专业团队高度认可,舞台综合表现力预期大幅提升,积分+1500!】
【叮!解锁‘舞台视觉协同’能力(初级),积分+500!】
(第33章 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525/5038193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