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 图穷匕见燕王府
天幕上,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戏剧性的张力,将北平城那暗流涌动的时刻缓缓道来:
“建文帝的密旨和齐泰等人的计划,通过渠道下达给了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然而,这个看似周密的计划,却出了一个致命的纰漏——为了确保行动顺利,他们需要调动北平都指挥使司的兵马,而这就绕不开一个人:都指挥佥事,张信。”
“这张信,早年曾是燕王朱棣的旧部,跟着燕王在塞外打过仗,对朱棣的为人和能力深为敬佩。突然接到这样一个要他去抓自己老上司的命令,张信内心陷入了巨大的挣扎和恐惧。”
天幕上仿佛出现了张信在家中坐立不安、唉声叹气的画面。
“是忠于朝廷,执行命令?还是念及旧情,通风报信?张信犹豫不决,最终将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张母听后大惊失色,对儿子说:‘不可!燕王待你不薄,你怎能去做这等事?年前我过生日,燕王妃还亲自来祝寿呢!这是多大的面子,寻常人家尚知报恩,何况君臣旧谊?’”
“母亲的这番话,坚定了张信的决心。他最终选择了冒险,偷偷前往燕王府,将朝廷的密令和行动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仍在‘装疯’的朱棣。他劝朱棣早做打算,是赶紧逃跑,还是……早做决断(暗示自焚以避免受辱)。”
“然而,得知消息的朱棣,并没有立刻表现出任何异常。”朱及第的语速放缓,营造出暴风雨前的宁静。
“日子一天天过去,北平城风平浪静,燕王府更是如同往常一样,甚至显得比平时更‘顺从’。到了张昺、谢贵约定动手的那一天,他们带着兵马来到燕王府外,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就在这时,燕王府长史葛诚——这个已经向朝廷告发了燕王装疯,但表面上仍然深受朱棣信任的“叛徒”——快步跑了出来。他一脸‘忠愤’,对着张昺、谢贵大声禀报,说奉燕王妃和世子之命,已将府内‘图谋不轨、蛊惑王爷’的十几名主要属官全部擒拿捆绑,就等朝廷钦差入府查验收押!”
“说着,他还真就让王府护卫押出来十几个被捆得结结实实、骂不绝口的军官文吏。”
“这一幕,让原本还心存疑虑的张昺和谢贵,顿时大大松了一口气。连燕王妃和世子都‘大义灭亲’了,看来燕王是真的毫无防备!就连原本知情的张信,看到这一幕都有些懵了,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错了,燕王真的已经认命了?”
“于是,张昺、谢贵彻底放下戒心,只带了十几名亲信护卫,就自信满满地迈步走进了燕王府那洞开的大门。按照他们的计划,先进去‘控制’住燕王及其家眷,‘保护’起来,然后以摔杯为号,让埋伏在府外的几百名精锐士兵冲进来,迅速解除王府八百护卫的武装,大事便可定矣!”
天幕下的众人听得屏息凝神,都能想象出那两名官员志得意满踏入龙潭虎穴的样子。
朱及第还补充了一个细节:“其实,张昺和谢贵此时最担心的,反而不是燕王反抗,而是怕自己手下那些粗鲁的兵丁冲进来后,控制不住局面,万一伤及甚至误杀了燕王、王妃、世子、两位郡王以及那几位郡主,那他们的罪过可就大了,没法向皇上交代。所以行动前,他们是下了死命令的:严禁伤害燕王家眷!”
天幕下的奉天殿前,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知道,张昺、谢贵这一进去,恐怕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结局几乎注定。
但是,知道结局是一回事,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这个过程又是另一回事。
朱元璋捋着胡须,眼神锐利,虽然面上不显,但微微前倾的身体暴露了他内心的关注。他知道老四绝不会坐以待毙,这平静的王府绝对是布满了刀斧手的陷阱。但他还是想听听,老四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马皇后的手下意识地握紧了,脸上写满了担忧。毕竟里面是她的儿子、儿媳和一群孙儿孙女。
徐达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那可是他的女儿和外孙们啊!
太子朱标心情复杂,既为弟弟的处境感到紧张,又对儿子允炆这番优柔寡断的操作感到无力。
就连一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此刻也收起了戏谑的表情,凝神细听。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不得不承认,老四这家伙,临大事是真能沉得住气!
整个奉天殿的勋贵文武,情感的天平在此刻几乎完全倾斜向了燕王朱棣。
为什么?
因为朱允炆在洪武十一年,还是个不到两岁的奶娃娃,跟众人毫无感情可言。而燕王朱棣,是大家看着长大的皇子,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是魏国公徐达的女婿,是常年混迹军旅、很多将领的老部下或熟人!这种情感上的亲近和认同,是天然存在的。
更何况,朱棣此刻表现出的隐忍、果决和身处绝境的不屈,更符合这些沙场老将对一个英雄人物的期待。
他们现在无比迫切地想知道,朱棣究竟要如何用这区区八百护卫,先在这龙潭虎穴般的王府里吃掉进来的官员和伏兵,然后如何控制北平九门,最后……又是如何敢以北平一城之地,去对抗整个朝廷的百万大军!
这简直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疯狂而刺激的豪赌!
图已穷,匕将现。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天幕上的叙述惊心动魄,而天幕之下,奉天殿前的汉白玉广场上,年仅十九岁的燕王朱棣,身披亲王常服,身姿挺拔地站在玉阶上。他听着天幕上讲述着未来那个“自己”如何一步步被逼入绝境,如何冒险一搏,手心早已沁出冰冷的汗水,紧紧攥在袖中,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知道未来胜利的是自己。天幕早已揭示了结局——他将是永乐大帝。
但知道结果,并不意味着亲耳听闻这个过程时就能心安理得。恰恰相反,这种“剧透”反而加剧了那种悬而未决的紧张感。就像明明知道主角最后会赢,但看到他被反派逼到悬崖边时,依然会屏住呼吸。
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万劫不复。燕王妃的演技能否骗过张昺、谢贵?府内的伏兵是否准备妥当?仅仅八百护卫能否及时控制整个北平的局面?……无数个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
他仿佛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是洪武十一年的年轻藩王,带着对未来的茫然和一丝被父皇猜忌的恐惧;另一半则像是被强行灌入了未来记忆的旁观者,为那个身处建文元年的“自己”捏着一把汗。
这种奇异的割裂感,让他心跳加速,血液奔流,既有一种参与历史的兴奋,更有一种走在刀尖上的战栗。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眼神锐利地盯着的天幕,仿佛这样就能给未来的自己传递去一丝力量。
而在偏殿之中,气氛同样凝重。
燕王妃徐妙云,此刻正端坐在秦王妃王氏和下首的晋王继妃谢氏之下。她姿容端庄,面色平静,保持着亲王正妃应有的仪态,丝毫看不出内心的波澜。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宽大袖袍下,那双交叠放在膝上的手,指甲已经深深掐入了掌心。
天幕上传来的每一个字,都像鼓点一样敲在她的心上。
“自焚”……听到这两个字,她的心脏猛地一缩,仿佛看到冲天火光吞噬她儿女的场景,一股寒意瞬间窜遍全身。
“被捆的属官”……她知道,那其中必然有真正忠于王爷的壮士,此刻的屈辱是为了大计,这份隐忍和牺牲,让她鼻尖发酸。
“张昺、谢贵进府”……来了!终于来了!尽管早知道这是计划的一部分,但当这一刻在天幕上被宣之于口时,她还是感到一阵窒息般的紧张。王府内,有她装疯的丈夫,有她年幼的儿女,有她所有的家人!刀剑无眼,万一……
她甚至能清晰地想象出未来那一刻王府内的画面:丈夫或许正藏于屏风之后,手握利刃,眼神冰冷;伏兵们屏息凝神,等待着号令;而她自己,恐怕正强作镇定地扮演着“顺从”的角色,迎接那两个索命的“钦差”……
她知道赢了,但过程的凶险丝毫未减。这份“先知”,并没有带来从容,反而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未来那一刻的千钧一发和步步惊心。
她微微垂下眼睑,掩饰住眸中闪过的担忧、决绝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厉色。为了丈夫,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未来的那个她,必须足够坚强,足够冷静。
秦王妃和晋王继妃偶尔投来意味不明的目光,或同情,或探究,或一丝隐秘的幸灾乐祸,徐妙云都坦然受之,仿佛听的只是与己无关的故事。
唯有那微微颤抖的指尖,泄露了她作为妻子和母亲,那颗为遥远未来的家人而紧紧揪起的心。
已知结局,却仍为过程而惊心动魄。这便是洪武十一年的燕王夫妇,作为未来戏剧的“先知”参与者,最为独特的煎熬与期待。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7473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