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140章 胡皇后之死

第140章 胡皇后之死


天幕上,朱及第切换了画面,展现出一幅看似稳固的权力结构图。

“随着明宣宗朱瞻基这位深受父祖两代精心培养的皇帝英年早逝,”朱及第语气平稳地叙述道,“年仅八岁的朱祁镇成为了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幼年登基的皇帝。不过,至少在正统初年,一切看起来都还在正轨上,甚至可以说,留下了一套堪称‘完美’的辅政班子。”

他指着结构图解释道:“在后宫,有明仁宗的皇后、朱祁镇的曾祖母——张太皇太后坐镇。这位老太太可不简单,她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威望极高,在大明历史上与太祖的马皇后、成祖的徐皇后并称为‘三大贤后’,有她看着,后宫乱不了。”

“在朝廷上,由明成祖朱棣开创的内阁制度此时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以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个个都是经历了靖难之役、永乐北征、仁宣之治的老臣,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足以处理日常政务。”

“同时,作为对内阁权力的制约,内宫司礼监太监拥有‘批红’权(代表皇帝对奏章进行最终批示),可以有效防止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而在军队中,”朱及第最后点出关键一环,“则由英国公张辅(名将张玉之子)、成国公朱能(靖难名将)等勋贵世家执掌着京营兵权,确保武力掌握在忠诚可靠的开国功臣后代手中。”

天幕下的奉天殿,朱元璋凝神听着这套权力架构的描述,手指下意识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平心而论,就连他这个开国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这套由后宫(太后)、内廷(司礼监)、文官(内阁)、勋贵(武将)共同辅佐幼主的安排,在理论上几乎做到了互相制衡、面面俱到,短时间内确实很难设计出更稳妥的方案了。

“老四这小子,搞出的这个‘内阁’配上太监批红,倒是有点意思……”朱元璋心中暗忖,对这套制度的设计精妙之处有所认可。

然而,一种天生的政治直觉,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套完美拼图下的致命弱点。他的眉头渐渐皱起,低声对身旁的朱标和李善长道:“这班子……看着是稳妥,可你们发现没有?张太后年事已高,‘三杨’亦是垂垂老矣,张辅、朱能这些勋贵,年纪怕也不小了吧?”

朱标和李善长闻言,略一思索,脸色也微微一变。确实,这套核心班底,几乎都是由老人组成!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声音带着一丝冷峻:“这就像个大鼎,眼下看着稳当。可一旦……只要有一两根‘足’先折了,比如张太后薨逝,或者‘三杨’中去了一两位,这鼎立时便会倾斜!若等到小皇帝长大、甚至还未亲政之前,这些老臣陆续凋零,而新的权力核心未能稳固接替,那么……”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这套制度的稳定,极度依赖于几位核心元老的寿命和健康。一旦时间推移,老人离去,权力真空出现,幼主又缺乏足够威望,平衡被打破几乎是必然的。潜在的危机,让朱元璋感到一丝不安。

仿佛是为了印证朱元璋关于权力结构脆弱性的隐忧,天幕上朱及第的话锋陡然一转,将聚光灯投向了看似平静的后宫深处,抛出了另一个令人心悸的悬案:

“然而,就在这套由元老重臣支撑、看似平稳的朝局表象之下,紫禁城的红墙之内,却很快再起波澜,这便是——大明皇家奇案大明战神第二季第二弹:胡皇后死亡之谜!”

朱及第放低了声音,营造出讲述秘辛的氛围:“这位可怜的胡皇后,当年因‘无子’这项在古代宫廷中堪称致命的短板,被明宣宗朱瞻基废黜。然而,因为她本人品行端良,并无过错,加之最大的靠山——张太皇太后对她极为怜惜和庇护,所以她虽然失去了皇后名分,却依然居住在宫中,生活待遇甚至在某些方面仍优于新立的孙皇后。可以说,只要德高望重的张太皇太后在世一天,胡皇后就能在暴风眼中获得一天的安宁。”

“但是!”朱及第的语气骤然变得沉重,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历史的转折点再次无情地降临——随着正统七年,历经六朝、如同定海神针般的张太皇太后薨逝,这座最大的保护伞崩塌了。失去了唯一也是最后依靠的胡皇后,就在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约正统八年),也随之突然去世。正史对此的记载极其简略模糊,仅仅用了‘薨’一个字轻轻带过。正是这种语焉不详,给后世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猜测和争论空间。”

天幕上瞬间弹幕激增,各种观点激烈碰撞:

ID【历史心理学爱好者】:“从现代心理角度看,这完全可能。从云端跌落,虽衣食无忧,但名分尽失,常年幽居深宫,眼睁睁看着取代自己的孙氏母子享受尊荣,这种精神压抑和内心苦楚非同一般。最大靠山张太皇太后的离世,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郁郁而终是最符合逻辑的解释。”

ID【奥卡姆剃刀】:“赞同。在没有确凿反证的情况下,应该采纳最简单的解释。宫廷记录未载异常,大概率就是自然死亡,源于长期的精神抑郁和最终的绝望。”

ID【深宫暗影分析员】:“细思极恐!张太皇太后这颗大树一倒,孙太后和逐渐长大的明英宗,还有什么理由留着胡氏这个‘前朝’标志?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孙太后地位正统性的一个潜在挑战和活生生的提醒!为了永绝后患,秘密‘被病逝’是宫廷斗争中标准操作。”

ID【权力清除论者】:“动机太明显了!除掉无依无靠的胡氏,可以彻底巩固孙太后-英宗皇帝这一系的绝对权威,扫清一切可能被旧势力利用的隐患。这符合权力斗争的冷酷逻辑。”

ID【胡氏后人(自称)】:“怒!我查遍正史,胡皇后记载都是‘贤而无辜’,‘静居别宫’,怎么到了一些野史和电视剧里,就变成了阴险妒妇、甚至勾结汉王的罪人了?这是赤裸裸的污名化!”

ID【拒绝魔改历史】:“最烦那些宫斗剧了!为了突出主角孙皇后的‘善良’或‘不得已’,就把胡皇后往死里黑!她明明是政治牺牲品,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的缩影,凭什么还要被后人编排?”

看着激烈争论的弹幕,朱及第适时地插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好了好了,大家争论得很激烈啊。作为主播,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胡皇后的死,即使不是直接被害,也绝对与张太皇太后去世后她所处的险恶环境密切相关。”

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

“大家想想,一个失去名分、幽居深宫多年的女性,唯一的庇护伞突然没了。她需要面对的是已经成为太后、并且有皇帝儿子撑腰的昔日情敌(孙皇后)。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足以摧垮一个人的求生意志。所谓‘忧死’(因忧虑恐惧而死),在古代医学条件下,与被害的界限本身就很模糊。”

“至于后世电视剧的丑化,”朱及第耸了耸肩,露出无奈的表情,“这确实很不应该。胡皇后是宫廷斗争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值得同情,而不是被当成衬托主角的反派工具人来肆意扭曲。我们需要的是基于史实的理解和悲悯,而不是为了戏剧冲突而进行的二次伤害。”

看着这些争论,朱元璋的眉头锁得更紧了。后宫不宁,亦是乱国之源。胡皇后之死,无论真相如何,都透露出张太皇太后这座“泰山”崩塌后,后宫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可能伴随着血腥与黑暗。这让他对那位年幼登基的曾孙朱祁镇未来的统治环境,更加担忧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433207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