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39章 施罗的历史洞见

第239章 施罗的历史洞见


应天府的一处专为本次参加博学鸿儒科准备官舍内,烛火摇曳。

施耐庵与罗贯中隔着一张方桌对坐,窗外夜空中的天幕光华,透过窗棂,在他们沉思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长时间的沉默后,施耐庵将目光从窗外收回,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贯中,方才那天幕之言,你怎么看?这‘最不坏’三字,细细品来,着实令人心惊,又…不得不承认有些道理。”

罗贯中闻言,身体微微前倾,烛光映亮了他眼中思索的光芒:“师父,我亦思之良久。后世之人以此三字评价文官之制,初听似觉贬低,细想却觉精准。其意莫非是说,并非此制完美无缺,而是与其他选择相较,其弊病尚在可忍受之列?”

“正是此理。”施耐庵颔首,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如同择路,面前几条皆非坦途,坑洼遍布。所谓‘最不坏’,不过是选了那条看似坑洼稍浅、不至于立刻跌伤筋骨的来走。想来后世之人,亦是历经诸多尝试与挫败后,得出的无奈之选。”

罗贯中若有所思地接话:“如此说来,这‘最不坏’背后,实则承认了世间并无万全法?无论何种制度,皆有其固有之弊,如同人无完人。为政者所能做的,并非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而是在诸多缺憾中,做出相对明智的权衡与取舍?”

施耐庵轻轻叹了口气:“看来是如此了。想想也是,若真有那种能保江山永固、万民永安的完美之策,历朝历代又何至于兴衰更迭,循环不休?你我所究之史,所著之书,其中多少英雄豪杰,欲以一己之力或一方良策扭转乾坤,最终大多也难逃时与势的局限。”

“故而,这‘最不坏’之说,看似平常,实则道破了一层关键的无奈。”罗贯中总结道,语气中带着初悟的震动,“它戳破了追求绝对理想政体的幻梦,将治国之策拉回到了现实的、充满妥协的地面上。师父,此念一起,再看古今之事,似乎便多了几分通透,少了几分执念。”

施耐庵微微点头,再次望向窗外那神秘的天幕,轻声道:“是啊…通透,却也更加沉重了。”

罗贯中眼睛一亮,接过话头:“师父说得对。就拿东汉末年来说,桓帝、灵帝那会儿,军队不强吗?能压住黄巾起义,也能吓唬住羌人、胡人。可结果呢?外戚何进那家伙,蠢得像头猪;宫里头十个太监(十常侍),贪得无厌。皇权没了威信,内部斗得一塌糊涂,最后引来董卓带兵进京,军阀们一个个都冒了头。好好一个大汉朝,就这么散了架。”  他说着说着,就像在琢磨他那本《三国演义》,语气里全是惋惜,“兵强马壮,也没救了国,反倒成了那些军阀头子抢地盘的家伙什。”

施耐庵点点头,摸着有点花白的胡子:“是啊,强如东汉,也是从里头烂掉的。再看看北宋,文化够兴盛吧?读书人地位高,号称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差不多是文人政治的顶点了。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哪个不是顶尖聪明的人?制度也够‘文’,够讲究互相牵制。结果咋样?”  他苦笑一下,“契丹(辽国)欺负它,西夏凌辱它,女真人(金国)一来,直接‘靖康之耻’,连皇帝都让人抓走了,山河破碎。这套‘最不坏’的文官路子,到底没挡住外族的刀枪弓箭啊。”

他停了一下,眼里有种看穿历史循环的悲哀劲儿:“文人当家,也许能让内部安稳一阵子,文化也繁荣,可常常就荒废了武备,贪图享受,就像古诗里说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让武将勋贵掌大权,  也许能开拓疆土,显显威风,可很容易就养成大爷,不听招呼,甚至想自己当皇帝,唐朝后期的藩镇就是例子。外戚和太监,那就更等而下之了,纯粹是国家的毒疮脓包。”

罗贯中非常同意,叹气道:“所以说,天幕里那网友说的‘最不坏’,实在是没办法的说法。就像治病,没有一味药能治所有的病,而且只要是药,多少带点毒性。搞政治的人,就像医生,得会诊断,对症下药。有时候得用文人的‘补药’调理内部,有时候得下武将的‘猛药’去打外敌。关键就在这个‘度’,这个‘平衡’上。”

“平衡……”  施耐庵低声念叨着这个词,眼神好像穿过了墙,看到了自己书里那座梁山聚义厅,“谈何容易啊!就我那水泊梁山上,还吵吵着是接受招安还是继续硬扛呢,兄弟义气和朝廷王法之间也得找平衡。一个国家这么大,成千上万的人,皇帝和臣子、文官和武将、内部和外部、南方和北方……多少股力量拧在一起,想维持住那点微妙的平衡,简直像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稍微一不小心,可就全完了。”

他想到了当今皇上朱元璋,那位手段强硬的洪武皇帝,现在不正是在用他的办法搞平衡吗:既用文官管事,又设锦衣卫盯着;把儿子们封出去当王爷,又防着他们权力太大;打击地方豪强,又不得不用那些有功的勋贵……这里头的分寸,哪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罗贯中也想到了自己正在琢磨的三国故事,魏、蜀、吴哪一家不是在找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文治和武功的平衡?曹操控制着皇帝来号令诸侯,是平衡;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以攻为守,是平衡;孙权在曹操和刘备之间来回周旋,也是平衡。可最后呢,平衡还是被打破了,三家都归了晋朝。

“所以啊,这个‘最不坏’的文官政治,”  施耐庵最后总结说,语气里带着点写书人特有的那种同情和超然,“可能就是在明白了绝对平衡根本是做梦以后,选的一条相对稳妥、偏向于维持内部不乱的路子。它没法挡住所有麻烦,甚至在有些地方看着挺窝囊,但至少能让这么个大帝国,在大部分时候不至于因为自己内部打架而飞快散架。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无奈,也是活在现实里不得不有的智慧吧。”

两位写书人互相看着,都没说话,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同样的感慨。他们比那些只知道死读经典或者琢磨权术的官员,更能从历史的大画面和人心的细微处,理解这个“最不坏”选择背后有多沉重,又多么不可避免。天幕带给他们的,不是什么具体的当官技巧,而是一种站在高处看历史的宏大眼光。这反倒让他们对快要到来的科举考试,对那复杂又危险的官场,生出了一种想保持距离、多看多想的心态。用笔写写历史上的兴衰成败,或许比亲自跳进那个追求“平衡”的危险局面里,更适合他们这样的人。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463/4393593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