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明亡国还剩三天:我,朱慈烺,反了 > 第163章 拿下朱纯臣

第163章 拿下朱纯臣


出城一战,杀敌三千,戚家军、陷阵营声威大震。

朱慈烺宣布嘉奖有功将士。

五百多名有功将领和士兵被提拔。

当朱慈烺亲自将赏银交到这些将士手中时,他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

之前被提拔为把总的李孟庚和左国林等人,都在其中。

李孟庚和夏大鹏几个更是被提拔为千总了。

又是赏银,又是升官。

引的刘文耀和方正化的部下们羡慕不已。

连锦衣卫和东厂一些将领都来请战。

守城将士,已从李自成围城初期的胆怯、毫无斗志怯战之军,变成了一支嗷嗷叫的虎狼之师。

杀敌三千,赏银和抚恤金发出去上万两,方岳贡却心情大好。

因为,此时此刻,京城从上到下,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城外之战的胜利,只是表象。

更深层次是因为朱慈烺的铁腕能够掌控全局。

京城的秩序在慢慢恢复,从以前的死气沉沉,变得生机勃勃。

尤其是在恩科考试,朝廷先后成立了税、商、农三部,学子们有了未来。

宣传司的表演团,说书团,还有那大唐报社,无形中都在给这座逐渐褪去死气,走向欣欣向荣的城市,添砖加瓦。

一人改变的了一座城,绝不是空穴来风。

表演团,就是这么宣传的。

从而也使得,朱慈烺的声望达到了一呼百应的高度。

“皇上,我们京营的将士,都想出城迎战,要是再有机会,臣也愿意带着将士们,跟闯贼决战。”

刘文耀等将士们下去后,才好意思来找朱慈烺。

最近一段时间,他明显的感觉到,京营被边缘化了。

虽然守城的主力还是他们,但每逢有重要任务,皇上都会交给净军和戚家军,再这么下去,恐怕王庆和戚元武等人的地位都会超过他。

手握重兵,谁不想带着将士们,杀出去,踏破贼营?

为国为己,都应该这么做。

“皇上,神机营的将士们听说戚家军大胜,都要求参战,臣实在没办法啊!!”刘文炳看到朱慈烺就开始抱怨起来。

他是刚刚得到陷阵营和戚家军出城的消息。

得知大获全胜,营中一众将士都在吵着也要上阵杀敌。

这次招募的新兵,都来自底层百姓,神机营将士绝大多数出身贫寒。

自操练新军以来,陷阵营、戚家军多次登城作战,神级营却很少出场。

刘文炳也盼着能早点带着兄弟们打一仗。

“文炳,告诉将士们,养军千日,就是为了打仗的,让将士们好好训练,用不了多久,朕一定会带着他们踏破敌营。”

朱慈烺很欣慰,但秘密训练的神机营,是他手中的一把利剑。

不到决战之时,须藏锋于鞘。

出鞘必见血。

比起刘文炳,朱慈烺更希望,神机营能早点成军。

但,饭得一口一口的吃。

在能确保京城安全的情况下,他绝不会将神机营暴露出来。

哪怕是“迫不得已”出城的戚家军,也只是暴露了部分实力。

要不然,李自成知道戚家军有三万人,该怎么想?

恐怕会马上将所有兵马拉过来,跟他决一死战,将自己这点兵马,扼杀在摇篮之中。

吴三桂、多尔衮恐怕也不会老老实实等他跟李自成决出胜负。

更何况,朱慈烺手上,就这么点东西,若是全部拿出来跟李自成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

山海关怎么办?

大明的亿万百姓怎么办。

拼完了,然后眼睁睁的看着,鞑子铁蹄踏破山海关,践踏大明的百姓吗?

不——

朱慈烺哪怕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出去跟李自成决战,他也必须熬过这段时间。

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只用能八个字来概括。

以拖待变。

猥琐发育!

……

“是,臣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刘文炳重重的点头。

神机营的新军跟戚家军几乎同一天开始训练。

之所以没有让神级营出战,主要在于兵器供应不上。

每天只能打造四五十杆火铳,哪怕方岳贡等人,将整个京师全都搜了一遍,也只能装备两千人。

朱慈烺打算将神机营打造成机动作战的火枪营,兵器呈简单化,除了装备少量盾车和虎尊炮,整个大军都以掣电铳为主。

全新的掣电铳,还装上了刺刀,连矛都裁撤了。

整个神机营需要最少八千杆火铳,而到现在,一哨人马,才装备不到十杆火铳,零头数字都不够。

京城兵仗局,一方面受制于材料不足,另一方面,缺少熟练的工匠,好在朱慈烺拿下八大奸商之后,缴获了大量精铁,材料不足暂时解决。

工部这边也开始大量定向培养人才,经过这段时间都熟练,工部还根据朱慈烺的提供的方法,弄了一套全新的制造。

流水线作业。

以前一个工匠打造火铳时,每个步骤,自己需要从头到尾去完成,而现在,钻孔的工匠,只管钻孔。

组装的人只管组装,效率开始大幅提升,此外朱慈烺还协助他们制造了一些标准和量具,合格率也提高了一大截。

定装火药,让火铳射击准度更加稳定。

朱慈烺还选拔了四十多个恩科提名的学子,进入工部,学习枪炮和火药技术。

城外激战半日,宣传司也抓紧写剧本,走一波流量,城中百姓得知戚家军、陷阵营打了打胜仗,连连叫好。

城东就更热闹了。

一阵鞭炮声中,由朱慈烺牵头,户部入股的大明中央银行,挂牌成立。

大唐剧院宣传的好,刚刚成立,外面就排起了更换钱币的长龙。

拿下八大奸商之后,朝廷平价放粮食,对百姓唯一的要求是,不收银子,只收朝廷的新币和铜钱。

手上有银子,想买粮食的人,必须将银子兑换成银元或者铜币。

开业三十天之内,用银子兑换银元的百姓,只要一次不超过五两,免火耗费。

三十天之后按照百分之十征收,这一标准还是大大低于崇祯末年的费率。

上交的散碎银子,熔炼成官银时,会有大约百分十到百分之二十的损耗,因此老百姓上税时,需要按比例上交火耗费,一般为税银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有些地方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

实际上,到了清朝,火耗费已不单单指熔炼银子时的损耗,更是一种赋税。

因为熔炼银子往往不需要损耗那么多。

除非银子本身纯度不高。

技术好的银匠,火候控制得当,也能大大减少损耗。

明朝初年,制定的火耗费大约为百分之十左右。

在现代看似不合理,然而当朝廷宣布火耗费为百分之十的时候,老百姓却一片欢腾,纷纷叫好。

底层百姓,换的最多的还是小银元和半元币。

“朝廷这次真的是给咱提供了大实惠啊,五两银子的价格买粮,咱们换成银元,以后要是交田赋银还不用再交火耗费了。”

“是啊,铜钱出去带着也不方便,现在换成小银元,放兜里就行,想要铜钱了,还可以换回来,听说这法子是皇上想出来的。”

“咱的皇上,真是文曲星下凡呢。”

“什么文曲星下凡,我可听说皇上是武曲星下凡。”

“文曲,肯定是文曲!!”

“武曲,就是武曲!”

“……”

兑换银币的百姓,远超预期。

铸币司提前准备了几万银元,差点都要断货了。

仅一天时间,银行就收上来三千多碎银子,这还是因为朱慈烺限定了兑换额度,不然还会更多。

银元供不应求。

铸币司只能连夜加班加点赶制。

每个月十五号,发上个月饷银。

戚家军,陷阵营,京营,净军七万多人,再加上宫女,太监,大内二十司监以及大明官员系统,总人数超过十万。

每月饷银总数大约十八万两左右。

朝廷决定,往后的官员俸禄,士兵饷银全部用银元支付。

从左安门回到军机处,曹正一行人在门口小心翼翼的候着。

“皇上,朱纯臣以及府上党羽已全部拿下。”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311/444193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