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儒墨之争,静待蝗起
太极殿内。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龙椅之上,等待着大唐最高统治者的最终裁决。
孔颖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身后的一众御史和大臣更是大气都不敢出。
他们已经将林浩逼到了绝路,只要陛下一句话,这个搅动长安风云的凉州侯,连同他那所谓的皇家科学院,就将彻底灰飞烟灭。
李世民的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一下,又一下。
一边是孔颖达为首的儒家集团,代表着传承千年的治国正统。
另一边是林浩和他身后那个瑟瑟发抖的墨家少年,代表着一种前所未见、却又展现出惊人潜力的实用之学。
直接取缔科学院?那等于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支持,更是将强兵利器的技术拒之门外。
可若公然支持墨家?那无异于与整个士林为敌,动摇国本。
这,是一个死结。
但对于李世民而言,死结,往往也意味着新的机会。
“皇家科学院与国子监,皆为我大唐培育人才之所。既然双方在教化理念上有所分歧,那便不必在朝堂上做口舌之争。”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孔颖达,又落在林浩身上,“朕决定,由皇家科学院与国子监,举行一场儒墨大比。”
儒墨大比?!
这四个字一出,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孔颖达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
比试?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跟他们国子监比学问?林浩那套东西,不过是些工匠的把戏,如何能登大雅之堂!
李世民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继续说道:“大比分三场。第一场,格物,比勘察万物、解决实际难题之能。第二场,经武,比排兵布阵、强军卫国之策。第三场,安邦,比经世济民、长治久安之道。”
“三场比试,两胜为胜。胜者,将主导未来三年,大唐官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与选拔标准!”
轰!
如果说刚才只是哗然,现在整个太极殿彻底沸腾了。
主导未来三年官学的人才培养方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了,这是国本之争!是路线之争!
是未来数十年,大唐帝国权力核心由何种人才构成的根本问题!
“臣,遵旨!”孔颖达激动得满脸通红,对着龙椅深深一拜,“国子监,欣然应战!”
林浩平静地拱手:“臣,遵旨。”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宣布退朝。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飞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国子监与皇家科学院的“儒墨大比”,立刻成了全城最热门的话题。
在孔颖达等人的有意推动下,舆论几乎呈一边倒的态势。
“听说了吗?国子监要和那个什么科学院比试治国大道!”
“这不是欺负人吗?林侯爷或许懂些造东西的本事,可论起经义策论,跟国子监那帮大儒比,不是以卵击石?”
“正是!此乃圣贤教化与奇技淫巧的国本之争,我辈读书人,当誓死捍卫圣贤之道!”
就在这股舆论浪潮达到顶峰时,孔颖达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他亲自宣布,此次代表国子监出战的主辩手,将是兰陵萧氏的麒麟子,大儒萧瑀的关门弟子,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儒学天才——萧景琰!
萧景琰!
这个名字一出,长安士林彻底沸腾。
此人年仅二十,却已名满长安。
据说他三岁能诵,七岁成文,十五岁时一篇《安边策》被呈送御前,引得李世民龙颜大悦,御笔亲批八个大字:“经纬天地,有宰相才!”
在所有人看来,让萧景琰出战,这已经不是比试,而是单方面的碾压。
林浩的“匠人之学”,在真正的治国安邦大策面前,将显得何其幼稚,何其不堪一击!
皇家科学院内。
李丽质秀眉紧蹙,脸上满是忧色:“林浩,你太冲动了。这个萧景琰我听说过,他不仅学问好,其背后更是整个江南士族集团。这次比试,已经不是你和孔颖达的恩怨,而是我们这些新势力,与盘根错节的旧贵族的全面对决!”
她很清楚,一旦输了,林浩和他的科学院将万劫不复。
林浩却像个没事人一样,正饶有兴致地看着墨顿在一块泥板上写写画画。
“殿下,别担心。”他头也不回地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有他们的阳关道,我有我的独木桥。”
他根本不在乎那个萧景琰有多大名气。
名气,能当饭吃吗?能杀敌吗?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墨顿,”林浩忽然开口,“把你父亲手稿里,所有关于‘组织架构’和‘模型推演’的部分,都给我整理出来,越详细越好。”
“是,师父!”墨顿虽然不明白师父要做什么,但还是立刻点头应下。
看着这对奇怪的师徒,李丽质心中的担忧更甚。
林浩看出了她的不安,笑了笑,终于转过身来,认真地看着她:“殿下,你觉得儒家和我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丽z质想了想:“他们讲究教化,讲究德行,而你……你更注重实效。”
“说对了一半。”林浩伸出一根手指摇了摇,“他们谈论的是‘道’,是‘为什么’,是‘应该怎么样’。这些东西,听起来很高深,但摸不着,看不见,也无法验证对错。”
“而我们要做的,是用墨家的‘术’,也就是方法和工具,将他们口中的‘道’,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测量,可以验证!”
“他们空谈理论,我就要用事实说话。我要把他们务虚的‘道’,拖到我们务实的‘术’的战场上来,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他们!”
“我要让陛下,让满朝文武,让全天下的百姓都亲眼看到,到底谁的学问,才能真正地强国富民!”
这番话,让李丽质心神剧震。
她忽然明白了,林浩要做的,根本不是在对方的规则里赢得比赛,而是要彻底颠覆比赛的规则!
三天后,大比第一场“格物”的题目,由皇帝亲自拟定,昭告天下。
题目是:不耗一兵一卒,不动用府库钱粮,如何在一个月内,根除长安城外蝗灾之隐患。
题目一出,国子监那边传来一阵嗤笑。
孔颖达与萧景琰聚在一起,看着这道题,脸上满是轻蔑。
“蝗灾乃天灾,自古有之,非人力可为。”萧景琰一袭白衣,风度翩翩,言语间充满了自信,“此题之解,不在于如何捕蝗,而在于为何生蝗。此乃上天对君王德行之警示。我只需写一篇策论,从‘君王修德’、‘天人感应’的角度切入,引经据典,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孔颖达捻着胡须,满意地点头:“景琰所言极是。林浩那套工匠之法,面对煌煌天威,又有何用?此战,我等必胜!”
而另一边,皇家科学院的空地上。
林浩却带着墨顿和几个新招募来的匠人,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
他们没有去研究什么典籍,也没有去讨论什么君王德行。
而是在科学院的空地上,用泥土和沙石,搭建起一个占地数丈的巨大沙盘。
沙盘上,山川、河流、村庄、田野的轮廓清晰可见,赫然便是长安城周边的地形微缩图。
紧接着,林浩又让程咬金的儿子程处默,利用卢国公府的关系,从城中各个药铺和石料场,采购了海量的石灰,以及一种名为“除虫菊”的特殊植物。
长安城的百姓和士子们都看懵了。
这是在干什么?
面对蝗灾这种天威,不沐浴焚香,祈求上天宽恕,反倒在这里玩起了泥巴?
凉州侯,莫不是疯了?
就在全城瞩目,所有人都等着看林浩笑话的时候。
幽暗的东宫之内。
被禁足的太子李承乾,正一脸阴沉地坐在书案前。
忽然,窗外传来一声极轻微的鸟鸣。
他神色一动,走到窗边,一只信鸽正好落下。
他熟练地从信鸽腿上解下一个小小的竹管,打开后,里面只有一张小小的纸条。
纸条上,是四个墨迹未干的字。
“静待蝗起”。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291/444343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