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惊爆朝堂!林浩的三道救国奇策
李世民的怒吼在偏殿里激起回音,每一个字都砸得人心头发颤。
那卷被他捏成一团的帛书,孤零零地躺在冰凉的金砖地面上。
房玄龄与杜如晦跪在地上,额头抵着地面,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跟随李世民多年,从未见过他如此失态。
林浩弯腰捡起那份用一个不良人的性命换来的情报,小心翼翼地重新将其抚平。
“陛下!”
兵部尚书李靖一身甲胄,大步流星地从殿外闯了进来。
他显然也收到了消息,那张素来沉稳的脸上,此刻满是寒霜。
“臣,李靖,请命出征!”他单膝跪地,甲胄发出“铿”的一声脆响。
“区区乌桓小丑,竟敢犯我大唐天威!臣请陛下允准,即刻调动河东、河北两道所有府兵,合围代州!臣愿立下军令状,一月之内,必将那五千乌桓杂碎,斩尽杀绝,一个不留!”
李靖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是最稳妥,也是最正确的方略。以两道之力,集结十万大军,布下天罗地网,那五千骑兵插翅难飞。
李世民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转向李靖,胸口剧烈地抽动了一下。
房玄龄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附和:“陛下,李尚书所言极是!当此危局,唯有雷霆一击,方能震慑宵小,安定北境人心!”
杜如晦也急忙开口:“五千精骑,绝非寻常流寇。大军合围,方是万全之策,不可迟疑!”
殿内的气氛,因为李靖的到来,稍稍有了一丝回转的余地。似乎那旌旗蔽日,将入侵者碾为齑粉的场面,已经近在眼前。
这是一个不会出错的决定。
“不行。”
两个字,从林浩口中吐出。声音不大,却让殿内所有人,包括盛怒中的李世民,都僵住了。
李靖愕然抬头,望向这个比自己孙子还年轻的年轻人。房玄龄与杜如晦也投来难以置信的视线。
“林浩,你什么意思?”李世民的声音沙哑得如同破锣,里面压着火山。
林浩没有理会旁人的目光,只是对着李世民,躬身一揖。
“陛下,李尚书的方略,是正道。但,太慢了。”
“太慢?”李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林大人,兵贵神速,老夫自然明白。可调集两道兵马,已经是朝廷最快的反应!”
“最快的反应,也要十天。”林浩展开了那张带血的帛书,举到众人面前,“乌桓骑兵的目标不是攻城,是屠戮,是制造恐慌!等我们的大军集结完毕,整个代州,甚至忻州,恐怕已经找不到活人了!”
“他们的马比我们的军令跑得快。陛下,我们不能用两条腿的步卒,去追四个蹄子的骑兵。等我们的大军围上去,他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留给我们的,只会是一片焦土和无数百姓的尸骨!”
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浇熄了殿内刚刚燃起的一点热血。
是啊,那不是两军对垒,而是狼入羊群。等你把猎人都召集起来,羊早就被吃光了。
“那你待如何?”李世民死死盯着他,“朕给了你调兵之权,你现在却告诉朕,出兵不行?”
“兵,要出。但不是这么个出法。”
林浩抬起头,迎着所有人的注视,一字一顿。
“臣,不要一兵一卒的调兵权。”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要兵权?那你去北境做什么?靠一张嘴把五千乌桓铁骑骂回去吗?
“陛下,臣请陛下,即刻下三道旨意!”林浩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讲!”
“第一道旨意:命户部立刻行文河北、河东两道所有州府,即刻封存所有官营盐仓!同时,命两道衙门联合地方驻军,以雷霆之势,清查、打击境内所有私盐贩卖!一经查获,人、货、钱,尽数充公!”
房玄龄和杜如晦当场就懵了。
什么时候了?火烧眉毛了!你去管盐?这跟打仗有一文钱的关系吗?
李靖也是一脸的匪夷所思,他征战一生,就没听过这么离谱的战法。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他,示意他继续。
“第二道旨意:命工部下令,即刻起,征用河北、河东两道,尤其是代州、忻州、太原府三地,所有的信鸽!民间但凡有私藏信鸽用于通讯者,一律以通敌论处!”
这下,连李靖都忍不住了,他站起身,怒喝道:“林大人!盐和鸽子?这就是你的退敌之策?这简直是胡闹!北境的百姓还在等着我们去救命!”
“陛下!”林浩根本没有理会李靖,再次加重了语气,直视龙椅上的皇帝。
“第三道旨意:请陛下赦免一人。前朔方军左卫偏将,薛万彻!”
薛万彻?
殿中几位重臣都想起了这个名字。一员悍将,勇冠三军,却因治军不严,纵兵劫掠,被陛下亲自下令罢官,贬去了太原府大营的伙房,当一名烧火的伙头军。
在这个节骨眼上,提他做什么?
“林浩。”李世民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听不出喜怒,“朕最后问你一次,你确定,靠着盐、鸽子,和一个被朕贬斥的火头军,就能解代州之围?”
“臣,确定。”林浩答得斩钉截铁。
“若是不成呢?”
“臣,与代州军民,共存亡。这颗项上人头,随时恭候陛下取用。”
整个偏殿死一般的安静。
所有人都看着这对君臣。一个疯了。另一个,似乎在考虑要不要陪他一起疯。
良久。
李世民突然放声大笑,笑声里带着一股豁出去的决绝和疯狂。
“好!好一个与代州军民共存亡!”
他猛地走回龙案前,亲自铺开三张空白圣旨,提起朱笔,几乎是戳着纸面,奋笔疾书。
“来人!用印!”
“쾅!쾅!쾅!”三道朱红的玉玺大印,重重地盖在了圣旨之上,震得笔架都跳了起来。
整个过程,不过一盏茶的功夫。
当三份还带着墨香的圣旨交到林浩手中时,房玄龄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一句话也没说出来。他知道,拦不住了。这位皇帝的脾气,一旦上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林浩接过圣旨,对着李世民深深一拜。
“陛下,静候佳音。”
说完,他转身就走,甲胄带起的风,吹得烛火一阵摇曳。
“薛万彻何在?”林浩走出大殿,对着一名金吾卫统领劈头就问。
“回大人,在太原府大营,伙房。”
“备一百亲兵,备最好的快马!一个时辰后,出发,去太原!”
……
代州城外,乌桓大营。
首领邑落正将一条烤得流油的羊腿撕下来,塞进嘴里大口咀嚼。
一名斥候匆匆奔入帐中。
“首领,城里咱们的‘眼睛’传话出来了。”
“说。”邑落头也不抬,满嘴是油。
“唐军主力正在河北道集结,看样子是要合围咱们。不过,他们的动作很慢,粮草辎重都还没跟上,最快也要十天才能到代州。”
“哈哈哈哈!”邑落将吃剩的骨头狠狠扔在地上,放声大笑,“我就知道!那帮穿着铁壳子的乌龟,除了人多,屁用没有!”
他站起身,走到帐篷门口,看着远处依旧冒着黑烟的村庄,脸上满是嗜血的笑意。
“传令下去!扩大劫掠范围!把代州城周围,给我烧成一片白地!我要让城里的唐狗看着自己的同胞一个个死掉,我要让他们在绝望里,跪下来求我!”
“在唐军主力到来之前,我们,有的是时间玩!”
……
两日后,太原府。
林浩带着一百亲兵,卷着一身风尘,直接冲进了太原府的府库。
被紧急赦免的薛万彻,这个身形魁梧如熊、满脸胡茬的汉子,还穿着一身伙夫的油腻衣服,正一脸茫然地跟在他身后。他到现在还没搞清楚,自己怎么就从一个烧火的,摇身一变成了钦差大人身边的人。
迎接他们的太原府长史和一众官员,本以为林浩会立刻调阅兵力部署图,商议如何出兵救援代州。
然而,林浩看都没看墙上那巨大的军事地图,径直走过了存放着兵册和图卷的区域。
他停在了一个布满灰尘的角落,那里堆放着一卷卷早已泛黄发霉的陈旧卷宗,散发着一股腐朽的气味。
“把这里,近三十年来,河北道所有盐商的名录、账本、运盐路线,全部给本官找出来!”
林浩的声音,让在场所有官员,包括薛万彻在内,全都愣在了原地。
太原府长史小心翼翼地上前一步:“林……林大人,代州危急,咱们是不是……先看看兵马?”
林浩回头扫了他一眼,那眼神不带任何温度。
“本官的话,你没听清吗?”
长史吓得一个哆嗦,连忙挥手:“听清了!听清了!快!都别愣着了,按林大人的吩咐办!快去找!”
府库里顿时人仰马翻,尘土飞扬。
薛万彻看着这个比自己年轻太多的钦差,挠了挠乱糟糟的头发,终于忍不住凑了上来,压低声音问:
“大人,咱们……不去看兵马,来这故纸堆里刨食……这是干啥呀?”
林浩没有回答,只是从一个书吏手中抢过一本厚厚的账册,吹开上面的灰尘,一页一页地快速翻阅着。
一个时辰,两个时辰……
整个府库的角落里,堆满了被翻出来的卷宗,几十个书吏和官员满头大汗地分类、查找,空气中全是灰尘和霉味。
就在薛万彻快要不耐烦的时候,林浩翻阅的动作,突然停了下来。
他从一堆标注着“贞观元年,河北道私盐案”的陈旧卷宗里,抽出了一张薄薄的供词。
他的手指,点在了供词末尾的一个名字上。
“薛将军,”林浩头也不抬,声音平静得可怕,“你常年驻守北境,认不认得一个叫‘沙蝎子’的盐贩头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291/4428750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