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初唐小国公 > 第四百二十八章 征讨吐蕃

第四百二十八章 征讨吐蕃


第四百二十八章  征讨吐蕃

渊盖苏文带着大军攻打新罗的时候,王宁依然窝在王家庄子悠闲度日。

除了偶尔到格物研究院和书院逛逛,大多数时间都窝在家里陪妻妾孩子。

家里的事一般不需要他去操心,不过现在正是春耕时节,已经多年没有下地的王宁闲得无聊,便换了麻布衣裳,跟着王铁柱去干活。

听说王宁要下地干活,在王家早就呆得有些无聊的李明达也换了一身衣裳要跟着去。

到最后出门的时候,除了李明达,身边还有李丽质、高阳、席秋儿、冯智韫和几个小丫鬟。

王铁柱听到王宁要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只是出门的时候看着王宁身后跟着的一群人,脸上的笑容就变成了苦笑。

看着身后跟着的一群人,王宁也有些不好意思,七娘和十二还像模像样,布裙荆钗,一副农家农家小媳妇的模样。

李明达虽然换下了华贵的裙装,但身上的襦裙也是用最上等的蜀锦制成,一套衣裳换成粮食,怕是够普通庄户一家人吃大半年。

李丽质、冯智韫、高阳和席秋儿也没好多少,再加上身后跟着的几个小丫鬟,怎么也不像是去干活的。

到了田地里,王宁跟在王铁柱和王安身后种了半亩地,就被杨氏嫌弃了:

“行了,带着公主她们玩去吧……”

王宁看了两眼在不远处抓着锄头装模作样的李丽质、高阳和冯智韫,总觉得自己是被她们连累了。

“走吧,我们去河边钓鱼,顺便再弄点烧烤!”王宁走过去,无奈的对几人说道。

“夫君,不太好啊!”冯智韫尴尬的说道。

“没什么不好的,走吧!”王宁摇摇头。

当年王宁带着人在河边修建的水车早已拆除,不过李家庄子的人又自发的在原来建水车的地方建了两个小水车用来纪念。

水车高度只有两丈左右,不过基座和中间的轴承都是从格物研究院要来的,不仅结实,也非常美观。

这里也变成了两个庄子里的小孩最喜欢来的地方,在看见王宁带着人过来后,几个在河滩上嬉闹的孩子不约而同的就跑开了。

王宁再如何平易近人,他的身份还是让两个庄子的庄户下意识的放低了身段,他们的孩子耳濡目染,对王宁的态度自然也不像以前一样。

在河边上坐了小半个时辰,回去家里拿东西的七娘和十二带着人给王宁拿来了鱼竿,还有烧烤用的各种肉、调料、架子和木炭。

王宁自己拿着鱼竿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钓鱼,李明达坐在他的左右边兴致勃勃的看着,七娘和十二坐在另一边串肉。

七娘看着脚下的巨石,突然感慨道:

“夫君,当年您在河里叉了好大一条鲤鱼,就在边上烤熟了,还被陛下、娘娘和河间王撞见!”

“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七娘你才十一岁吧,记得这么清楚?”王宁笑着说道。

“当然清楚了,当时陛下和娘娘就在面前,我和十二姐姐差点吓死了,十二姐姐,你还记得吧?”七娘笑着问十二。

哪怕如今已经双十年华,七娘除了稳重不少,性子还是没有多大改变。

“自然是记得,之前我们刚刚跟着夫君回来的时候,夫君还被阿耶打了一顿呢!”十二轻声说道。

“王宁哥哥,你当时应该都十五岁了吧?还被你阿耶打啊?”李明达在一旁好笑的说道。

“唉!老子打儿子,才不管你几岁了呢!”王宁苦笑着说道。

李明达哈哈大笑,然后又问道:

“哈哈,也是,王宁哥哥,父皇和母后那时候怎么会到这里来?”

“当时岐州等地起了蝗灾,朝堂里不少别有用心之人说是因为上天对陛下不满这才降下蝗灾示警,陛下心烦,这才和娘娘来这边散心……”王宁随口解释道。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王宁当时突然弄出缝合之法,还有汽油,又谎称是老神仙教的,李世民应该是想亲眼来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神仙。

“现在倒是没有听说那里有蝗灾……”李明达轻声说道。“天和商号的人这些年一到开春的季节就到各州县收购蝗虫干,价格还不低,巴不得多点蝗虫呢,哪里还能成灾!”王宁笑着说道。

因为王宁给李世民说了蝗虫能吃还能入药,李世民直接弄出个天和商号,直接把当年的蝗灾影响消弭到最低。

而且大唐这些年也陆陆续续出现蝗灾,但都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完全没有造成损失,都是天和商号的功劳。

当年无意之间弄出来的天和商号,如今更是成为大唐最大的商号,让李世民的内务府库房堆满了钱,李世民可没少在一众心腹大臣面前吹嘘。

李明达听得两眼冒光,她年纪小些,又因为身边的缘故,这些年一直被李世民小心的呵护着,何曾听过这些勾心斗角的事。

王宁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便挑一些有趣的事情和李明达说,到后面,冯智韫和高阳也凑了过来。

除了李明达和高阳,其他人都是自己的小老婆,王宁不着痕迹的把夸大了自己的战绩,譬如说起当初他跟着程咬金率领的左武卫在草原上拦截颉利可汗。

明明是他们窝在雪窝里以逸待劳,就被王宁说成他们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的趴了三天三夜!

说起征讨吐谷浑时,在青海跟着段志玄一起领兵冲击吐蕃的骑兵大阵,当时他们明明是一万骑兵冲击吐蕃的两万骑兵,就被王宁说成了三千骑兵直接正面击溃了吐蕃的三万骑兵!

还好没有喝酒,不然会更离谱,当然这也是被李世民、程咬金等人传染了!

喝醉了的李世民不止一次在王宁面前炫耀他带着三千玄甲骑兵在洛阳城外击溃窦建德十万骑兵的光辉战绩,程咬金等人还在一旁说李世民是谦虚了,当时窦建德在洛阳外面至少有二十万骑兵!吹牛会上瘾,王宁甚至都忘了钓鱼,坐在河边滔滔不绝的说了两个多时辰。

二月过完,王宁知道悠闲的日子不多了,只是他没想到,三月初二傍晚,李世民就派人到了三原县。

倒不是要让他去苏州,而是冯盎带着儿子冯智戴、冯智彧到了长安,让王宁去长安议事。

听说冯盎到了长安,王宁也不耽搁了,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李丽质、高阳、李明达还有冯智韫赶往长安。

晌午时分到了长安,王宁冯智韫跟着李丽质和高阳去了公主府,他带着李明达去皇宫,冯盎是中午到长安的,现在还在大明宫。

到了大明宫含元殿,李世民正在含元殿的偏殿接见冯盎父子三人,除了他们父子三人,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孝恭、李勣、程咬金等一众大佬。王宁跟着内侍进了偏殿后,就自觉的坐在末位听一群大佬讲话。

在冯盎来长安之前,该谈的事情其实都谈得差不多了,这时候说的多是一些场面话,李世民对冯盎自然全是夸奖的话,要多好听就有多好听。

其他人自然也是纷纷附和,冯盎则是一直谦虚的表示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英明神武的领导下完成了,他的一点点功劳不值一提。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是场面话,李世民第一次表明态度,表示会在广州设立折冲府和岭南水师,广州折冲府都尉和岭南水师统领分别由冯智彧和冯智玳担任。

这就是李世民给冯家的保证!

谈完了正事,李世民又让人准备酒宴。

酒宴从傍晚一直进行到酉时,冯盎父子三人醉了七八分,王宁倒是勉强保持了清醒,带着人把冯家父子三人送到了驿馆。

本来就算冯智韫没有嫁进王家,王宁也应该把冯家父子三人请到家里的,只是现在王宁的三原郡公府正在修建,实在是没地方招呼。

到了驿馆,让人去给冯家父子三人准备醒酒汤,又让人去长乐公主府接了冯智韫过来。

折腾到亥时,冯智韫才见到了父亲和兄长。

冯智韫今年才十六岁,之前的十六年都生活在父兄的羽翼之下,突然之间就嫁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还离家千里,虽然没有受什么委屈,和席秋儿、武顺、武照的关系也不错,但心中的忐忑和委屈却无人能够诉说。

骤然在驿馆的客厅见到父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王宁见状,便借口去找驿馆的官员商量事情,离开了客厅,不打扰冯智韫和父兄叙旧。

过了小半个时辰,王宁才又来到客厅,拱手朝着冯盎父子三人行礼:“见过冯伯伯!

见过智彧兄长、智玳兄长!”

“多日不见,小宁你怎么见外了!坐!”冯盎笑着摆摆手。

“冯伯伯和两位兄长不远千里到了长安,小侄却只能让冯伯伯和两位兄长住在驿馆,小侄惭愧,还望冯伯伯见谅!”王宁又拱拱手。

“哈哈,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老夫还没恭喜小宁你升爵呢!”冯盎哈哈大笑。

“时候也不早了,明日还要参加朝会,冯伯伯先休息吧,明日朝会结束后,小侄再给冯伯伯和两位兄长接风洗尘!”王宁点点头,笑着说道。

“也好!”冯盎点点头。

带着冯智韫离开了驿馆,上了马车后,冯智韫就一直低着头,王宁笑着问道:

“智韫你是不是想家了?”冯智韫点点头,又飞快的摇摇头,轻声说道:

“妾身既然嫁给了夫君,夫君在那,那里便是妾身的家!

只是离家这么长时间,如今见到阿耶和兄长,妾身反而有些难过!”

王宁伸手拉着冯智韫的手,轻声说道:

“长安距离岭南虽远,要回去也不过是多花些时间,智韫你要是想家了,我让人送你回去一趟便是!”

“成亲了经常往娘家跑,会被人说闲话的!”冯智韫低声说道。

“智韫你怕是糊涂了,从长安到岭南来回得大半年,哪能经常回去!再说回娘家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同怕人家说闲话!”王宁笑着说道。

“妾身一个人回去,肯定会被人说闲话的……”

冯智韫低着头,说的又小声,王宁差点没听清。

听完以后便笑着保证:

“放心吧,我有时间肯定陪你一起回去!”

冯智韫抬起头无语的看了王宁一眼,红着脸解释道:

“父亲刚刚问妾身,怎么还没怀上……”

“……”

王宁愣了愣,然后伸手把冯智韫抱过来放在腿上,轻声在冯智韫耳边说道:

“智韫原来是想给夫君生孩子了啊,要不咱们今天晚上就生?”

“妾身听夫君的……”冯智韫声若蚊蝇。

“哈哈,夫君逗你的,等过几天回三原县了再说!”王宁在冯智韫额头上亲了一口,笑着说道。

第二天的大朝会上,李世民再次对冯盎大夸特夸,还给冯盎加了五百户食邑,又加了大都督、上柱国。

珍宝、美人一样不少,还有冯盎的几个儿子,都封赏了官职。

当朝中不少人羡慕得直流口水。

赏赐完冯盎后,才商议其他事,其中最重要便是吐蕃。

大唐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吐蕃进犯青海,在青海烧杀抢掠,把战火蔓延到河西一带。

青海原吐谷浑的百姓死伤数万,牛羊更是被吐蕃大军抢走了大半,驻守在伏矣城的八千大唐府兵也死伤了近半。

李世民带着人回到长安后,不少人上书请李世民派大军征讨吐蕃。

但是碍于粮食短缺,李世民只能先让户部筹集粮草。

如今户部从大唐各地州调集的粮食终于运到长安,征讨吐蕃之事便提上了日程。

征讨吐蕃在朝堂上已经没有多少争议,只是具体派多少人征讨吐蕃,朝臣的意见分歧却很大。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吐蕃天然的地形和气候。

最后还是王宁提了一个建议,吐蕃的倚仗便是地形,但自从大唐灭了吐谷浑后,完全可以从乌海一带进攻吐蕃。

想短时间内打进吐蕃腹地显然不可能,不如派几支大军,轮番以火药和火炮从乌海方向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往吐蕃腹地徐徐推进。

如此既能慢慢磨去吐蕃大军的士气,也能让大唐的士卒慢慢适应吐蕃的高原气候。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766/223946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