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三干会:层层问责
参加三干会的人接近千人,在香格里拉县城,只有县电影院才能容纳这么多的人;三干会的会场,只有安排在这里。
电影院门口挂着两个红布标语,红底白字,左边标语写着“以实际行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右边标语写着“千方百计夺取明年粮食丰收”。
电影院里的戏台布置成了主席台。按照会议安排的时间,县乡村三级干部陆续到场,会场里座无虚席。
在家的县委常委都已到主席台就座,主席台中央位置是书记位,书记位的旁边是会议主持人严伟明。
县委办秘书和赵永前跟在朱恩铸的后面,进了电影院。
朱恩铸径直走上了主席台,走到了中央位置的书记席位,坐定之后,朱恩铸转头对严伟明说道,“开始吧。”
严伟明伸手在话筒上轻轻拍了两下,‘噗噗’地吹了两声,说道,“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关系到明年我县工作的重要会议,也是结合整党,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精神,推进我县工作的指导性会议;按照会议的议程,首先,请朱恩铸同志为我们作重要讲话。”
严伟明带头鼓掌,掌声雷动。
掌声停下来,朱恩铸站了起来,“同志们,天气寒冷,我曾经是一名军人,知道精神力量有多重要,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香格里拉,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解决这些矛盾,战胜这些困难,除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还需要精神。为了振奋精神,我提议,全体起立,唱国歌。”
朱恩铸领头,唱了起来:
……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冷寒的会场,在大家高唱的歌声中,变得热烈起来。
歌毕,朱恩铸喊道,“同志们,请坐下。”
等台下的县、乡、村干部坐下,朱恩铸才落坐,伸手扶了一下话筒,“同志们,县委关于今冬明春的工作安排,已经发到了同志们手中,由于天气寒冷,时间长了,同志也坐不住,我就择重点讲。”
“长时间困扰我县工作的主要问题,就是两个字,‘粮食’。粮食问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县工作的成败。就在最近,我县洛桑乡,出现了催交公粮,干部将群众捆绑游街示众的严重事件,省上的领导批示严查,省里的调查组已经在下来的路上。”
“在这里,我想讲的是,洛桑乡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乡镇存在的问题。粮食问题不解决,谁敢保证洛桑乡的事件不会再次发生?作为一个干部,如果连粮食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怪群众?”
朱恩铸的情绪失控了,“洛桑乡的群众,宁肯自己吃苦荞饭,也把粮食挤出来上公粮,”朱恩铸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眼泪掉了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责怪他们,他们心里首先想着的是国家,是我们的国家,谁给我们的干部这个胆子让群众游街示众?”
“当然,我不否认,干部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了国家,可这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算什么?是不是以正义之名,就可以杀人?”
“同志们,我们的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是怎么来的?是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是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是国家的根本,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
没有人号召,掌声雷鸣,甚至乡村干部也失态了,举手欢呼,“朱书记,你讲得好,说在了我们的心坎上。”
“安静,同志们。我,失态了,”
钱小雁坐在会场中,请张文银为她作记录,也落下了泪,她参加过不少的三干会,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如此动情的干部会议。
“同志们,如果我们的粮食抓上去了,还会出现洛桑乡那样的情况吗?所以,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两个字,粮食。至于做法,就是全县三级干部一起上,打一场粮食丰收战。粮食不翻番,干部就下来。抓不好粮食,你就从位子上下来。没有一点狠劲,不把我们逼到绝处,啃不下这块骨头。”
“如果明年全县粮食不能完成制定的目标任务,我请求地委对我进行问责,同样,全县三级干部针对目标任务,完不成任务的,按奖惩办法处理。”
掌声再次响起,严伟民大感意外,他原以为,一定是一次干部思想的大动摇,没想到人们却群情激奋,像打了鸡血。这太不符合套路了。
“同志们,这次会议原定三天时间,由于天气太冷,我就想压缩到今天之内,完成会议的所有议程。核心就是把责任书签了,重在抓落实。今冬明春的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千头万绪,”
这时,台下有人提出,“朱书记,签是没问题。我们也有信心,可单是信心不能解决问题。科技推广怎么落实?所需的地膜,良种等农用物资哪里来?遇到天旱,天涝,冰雹咋办?”
朱恩铸用手按了按,示意台下干部坐下。
“同志们,不要急,我也是第一责任人,这个责任书,不是只考核你们,而是从我开始考核,我也不想干失败,失败了,我这个县委书记也没脸干下去了,我比你们还急。但我们也有成功的经验,现在,我们请羊拉乡副乡长张敬民,作交流发言,请张敬民同志上台。”
张敬民上台,站到了发言席,会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个‘青头’小伙子身上,干部们早就在报纸上知道了他的名字,全县干部都知道羊拉乡是个什么地方。
风景虽美,又不能当饭吃,一个干部都不愿去的地方,却干出了粮食翻番,修水渠,修水窖,现在路也被省上立项,这不仅仅在香格里拉是传奇,就是在全地区,全省,甚至全国都出名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们的目光充满了疑问和好奇。
这些目光盯得张敬民不自在起来,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多少还是有些怯场。这是因为,学校里的千人目光,都是些青春的眼睛。面前的这些目光大有不同,有疑问,也有期待,一年甩掉回销粮的帽子,很难让人相信他的真实。
张敬民的第一句话,就把所有人都惹笑了,“其实,也就是运气好。”
人们的笑声停下来,张敬民第二句话讲道,“人努力,天帮忙,最主要的,是在县委和县政府的亲自领导下,羊拉乡群众的努力下,所以,实现了粮食翻番。”
这平淡无奇的话,又把人们惹笑了。
朱恩铸指着张敬民,“你小子,这是三干会,研究全县工作,你少跟我瞎扯,严肃点,讲重点。”
张敬民的情绪缓和了一些。
“同志们,提起羊拉乡,地无三尺平,十年九旱,看江无水,地处三省交汇之地而不通公路,海拔落差相差4000米,鹰在脚下飞,人在云上走,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要走四天,群众靠吃回销粮维持,全县最不被看好的一个乡。我就想问同志们一句话,羊拉乡都能做到的事情,其他乡镇有什么理由办不到?”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747/444048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