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科举:六元及第你给朕天天摸鱼? > 第117章 准备会试

第117章 准备会试


上元节花魁大赛的变故堪称史无前例。

京城人们除了震惊一时不知如何评论此次事件。

因为官方还没定性,都怕祸从口出。

不少人向顺天府衙打探消息也没结果,看来府衙也在看上面意思不好评判。

听说开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还有言官“弹劾”凌子玄。

让殿上不少人失笑出声,人家凌子玄还是一举人,你弹什么玩意,回家弹棉花吧。

最后太子姬玄彻一句“民间活动,热闹就好”给此事定了调。

但没传出消息前凌子玄就已经明晃晃的给众姑娘写信答谢,真是也一点不带怕的。

据说收到诗笺的姑娘都快幸福晕了。

外面的讨论声凌子玄也不再关注了,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备战会试了。

也就二十多天了,现在名气这么高,没点成绩有点下不来台。

京城各部门已经开衙,沈知微位高权重作为皇帝“秘书”忙活的事情很多,也不能专门辅导了。

只能偶尔出点题让梅景礼批改。

随着日子临近有不少人来投奔凌子玄。

现在的京城各客栈已经爆满,而且价格很高。

很多来赶考的都找不到地住或者负担不起。

有处州的同期生还有在南昌时的“校友“。

甚至还有说是周文杰与赵司卓远房亲戚的。

虽然没准连他二人都可能不知道有这亲戚,但是搬出来了也不好说什么。

询问过老师梅景礼意见,他说同期生交好的利大于弊,毕竟如果中榜了的算是一种政治资源。

谁也不知道每个人以后能混成什么样,现在提供点小帮助没准以后有大回报。

况且就是提供住宿和一些吃食而已,对于凌府的开销来说不算什么。

凌子玄想想也对,对于来人都客气接待后安排在二进院里。

前前后后也有十三位学子住进凌府来。

这么多学子住进来最多的事情自然是交流学问。

凌子玄与李昌隆,柳云帆三人也天天抽时间去二进院凑热闹。

因为他们发现一众学子虽然学识参差不齐,但是有些想法倒是独特,让人茅塞顿开。

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人诚不欺我。

因为大家好歹都是举人了,没点东西肯定是到不了的。

而凌子玄也会被一众人问各种问题,凌子玄也是认真思考后一一回答。

结果被那些学子告知是否太过复杂?

他发现,这些学子所问的东西跟他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他现在学的东西太高端,已经遗弃掉这些。

这让他顿时冷汗直冒,要是会试突然来这么几道题。

他答的可能还没普通学子好,因为再这么发展下去再简单的题到他手里也会多绕几个弯。

也是立马跟梅景礼说了这事,梅景礼也是一愣。

确实现在专注于攻克难题,要是出现一道简单的题,你偏偏答的复杂化了就不妙了。

因为人会出现惯性思维的,破案大师被一个孩童指点的事发生太多了。

于是接下来的题都是按会试正常流程来出了。

其实科举中最难的反倒是乡试,能过乡试成为举人差不多都是人中龙凤了。

因为会试考的东西跟乡试差不太多。

所以才有“金举人银进士”这么一说。

而从乡试到会试倒下的大概率是寒门或者农家子弟了。

但输的可能不是你的脑子,而是你的银袋子。

因为会试过后基本都是要当官了,所以考时务策论占比会比较重。

考的是你对这个国家的建设有什么见解了。

再加上四书五经的出题会越来越偏。

没钱买很多书和没势力知晓朝堂动态的会吃很多亏。

所以科举这玩意,你说它公平确实公平,说它不公平也只能怪自己没投好胎。

但往往投好胎的不好好学,这反倒给很多普通人留了点机会。

其实农家子出身的凌子玄在京城里是被很多权贵与世家看不起的。

现在表面对你奉承无非是忌惮你身后有人。

抛开这些就算你金榜题名又如何?

对于那些世家权贵来说。

你科举就是为了通往罗马,而我就在罗马。

听老师梅景礼感叹过,他原本也有许多铁哥们的,跟现在凌子玄的“处州五子”一样。

但是随着他的升迁越来越快地位越来越高其他人都跟不上队了。

接触的层面不同了渐渐的联系就越来越少,甚至有几位已经完全没了音讯。

倒是也想办法提携过,但是朝堂上都是各方势力在博弈,坑就这么多,你上来别人就得下去。

梅景礼在南昌时还听闻一个颇有能力的好友这么多年也还是一县令,也只能无奈唏嘘。

这届会试时间已经出了。

第一场:二月八日至二月十日。

第二场:二月十一至二月十三日。

第三场: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日。

跟乡试一样三场九天。

考官是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八人。

主考官是要翰林院出来的三品以上官员。

同考官也是要翰林院出来的官员。

要知道每届科举前几名才能进翰林院。

这届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有点让他收点好处的意思在。

毕竟上半年忙的事那么多给点甜头也无妨。

这甜头自然是三百多中榜学子了。

每届会试取中人数是差不多的,三百人左右。

而作为主考官是被取中学子称为“座师”的。

谁一下子多了几百个当官的“门生”都会开心的。

其实要不是华夏历千年这个名头,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愿意这届考……

因为传闻熙元帝快不行了,这可能是他最后一届主持科考。

权力交替人员变动是最大的,现在可不像景隆帝过渡到熙元帝那么平滑。

以后你能不能入新帝眼,谁都说不清。

但是大概率心腹都是从自己主持的科举里选的,特别是第一届,对新帝有特殊意义。

何况这届还有凌子玄与孔令文两个天字号大妖孽。

听说江西,浙江等科考大省不少上届,上上届就有机会金榜题名的人硬是压到这届考。

本来是劝退很多人的,但是人都抱有侥幸心理。

万一中了呢,这届可是有着名留青史的含金量。

再加上来都来了,都试试吧。

(大家点下面的作者有话说看看,谢谢。)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715/224014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