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黎明之箭 > 第4章 在上海机电设计院

第4章 在上海机电设计院


淮海中路的前身是霞飞路,而后在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府公告更为今名“淮海中路”,以纪念淮海战役。

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街,淮海中路承载着深厚的上海文化底蕴,两旁的欧陆风格建筑很是气派,尖顶的红瓦、拱形的窗户、墙面上的浮雕,只是百叶窗大多关着,玻璃上蒙着灰,门廊下的铜灯积着锈,与这萧瑟的冬季倒是相得益彰。

淮海中路1162号淮中大楼,建于1938年,由亨利地产公司投资建造,故又名亨雷公寓。这座大楼的公寓外墙巧妙地运用了奶黄色面砖、细槽釉面砖以及斩假石,使得整个建筑色彩鲜明。

主入口坐落于南立面的中央位置,其两侧装饰着精致的方窗,为建筑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建筑的上部,从二层至六层,被设计为标准层,每层均布局了两个五室户。而七层和八层则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两组跃层户,每户均包含七室。

大门两侧墙角和门樘都采用了流畅的弧形结构,象征虚怀若谷,过去是接纳全国各地的旅客,现在是敞开怀抱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

不知何时,淮中大楼多了门岗,右侧值班室里坐着两名身穿蓝色制服的警卫,左侧则站着荷枪实弹的执勤哨兵。

王北海跟着人群站在淮海大楼门口,手中捏着介绍信,正排队等待核对身份信息。

这时从里面走出来几名三十多岁文质彬彬的男人,带头的王北海认识,正是之前在北航带他们制造金工锤的杨南生老师。

杨南生微笑着走出来,身后跟着走出来的则是老常和大民,以及设计院其他几位负责人。

“欢迎各位来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时间有些仓促,单位还未来得及挂牌,核对完身份的同志可以陆续进入办公楼,已经为大家分配好了相关工作部门。”杨南生抬手示意工作人员加快核对速度。

王北海跟着人群,走到杨南生身边时,对方忽然伸出手。

“王北海同志,欢迎你加入上海机电设计院。”

王北海闻言一怔,他没想到对方竟然知道自己,他急忙伸出双手。既然对方认识自己那昨天在火车上却又假装不认识,害得自己在火车上蹲了一路,他刚想问清楚,可话到嘴边还是硬生生咽了下去,对方不肯相认自然有他的理由,现在也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很快,王北海等人的身份核对完后,众人便陆续走进了淮中大楼。

走进大楼的刹那,暖气混着油墨味扑面而来。原本豪华的公寓走廊被刷成了浅灰色,奶白色的护墙板上钉着临时写就的部门标牌,“总体设计组”“材料实验室”“文书科”“发动机设计室”等。脚下的拼花地板被磨得发亮,却在每个转角处都能看见新钉的木牌:“轻声慢步”“禁止吸烟”。

王北海打量着两侧的房间,曾经的卧室被改成了办公室,雕花壁炉里塞满了文件袋,水晶吊灯换成了朴素的日光灯管,在长长的写字桌上投下均匀的光。靠窗的位置摆着几组文件柜,绿漆柜门上映出窗外的阳光,几名早到的同志正低头抄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这辈子搞科研,头回在这么讲究的地方。”杨南生的声音从走廊那头传来,他正对着几位领导比划着,“市政府把这栋楼腾出来给咱们,真是如芒在背啊,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才行。”

“老杨,你看看这是谁来了。”一位戴眼镜的设计院领导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朝下观望。

杨南生快步走到窗边,原本舒展的眉头猛地蹙起,随即又绽开惊喜的笑容:“这不是王希季嘛!”他抓起军绿大衣就往楼下跑,皮鞋在地板上踏出急促的声响。

王北海跟着人群凑到窗边,看见楼下一辆军用吉普旁站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男人,身形挺拔,正仰头朝楼上挥手。等杨南生把人迎上来,王北海才听见他们的对话。

“杨南生,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风采依旧。”王希季激动握住杨南生的手。

“当年足球队你这右前锋突破射门,我这守门员只能远远的望其项背啊!”杨南生拍着他的胳膊大笑。

“当年西南联大固若金汤的球门,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有你镇守我们才会毫无顾忌,一往无前的进攻。”王希季眼光闪烁,仿佛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光。

杨南生连忙给旁边的几位同事介绍:“我与王希季是西南联大的同学,我们虽然不是同一年级的,但却是系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我是守门员,他是右前锋。没想到一对‘哥俩好’多年后会再次相逢,并肩战斗在同一条战线上,真乃命运神奇的安排。”

政治部主任张海洋在一旁笑着补充:“王希季同志现在上海交大任教,是咱们院借调的总工程师。”

“借调?”杨南生拽着他往楼上走,“来了就别想走,当年你欠我的乌龙球,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两人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王北海望着他们的背影,真有几分羡慕。

“同志,麻烦让让。”

这时,身后传来带着几分焦急的声音。

王北海回头,看见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两手各拎着一只大木箱,额头上的汗珠在冒着热气,显然是刚下火车就直奔这里。

“吕主任,这位同志的宿舍还没安排。”门口的后勤朝吕主任喊了一声。

吕主任看见年轻人的模样皱了皱眉:“207还有空位,小王、小谭,你们俩帮忙把行李送过去。”

谭济庭刚巧走过来,接过一只木箱掂量了下:“哥们儿,你这箱子里装的是铁块?”

王北海拎起另一只箱子,入手的重量让他龇牙咧嘴,“同志,这么重,你把家都搬来了?”

“俺叫郑辛强,华东水利发电工程局来的。”年轻人抹了把汗,露出憨厚的笑,“俺娘非让带十斤红薯干,说上海的粮食金贵。”

王北海和谭济庭闻言摇了摇头,一阵无语。

三人吭哧吭哧往衡山路宿舍赶,蛇皮袋里的搪瓷缸叮当作响。到了  207宿舍,郑辛强刚要打开箱子,就被王北海按住了:“先去单位,回头再收拾。”他瞥了眼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九点,他可不想耽误第一天正式上班的工作安排。

赶回淮中大楼时,一楼食堂里已经挤满了人。原本的餐桌被拼成了长条形,上面摆着搪瓷缸和笔记本,食堂大门紧闭,窗帘全拉得严严实实,每个门口和窗口都站着保卫科的执勤人员,而食堂大厅里或坐或站着上百人。王北海三人刚找位置坐下,就看见杨南生走上临时搭起的主席台。

“正式介绍下,我是杨南生,现任上海机电设计院副院长。”他指了指身边的几位,“王希季同志担任总工程师,张海洋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吕梁同志任后勤部主任……”

等介绍完主要领导,杨南生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咱们是第一批到岗的,就有一百多名同志,后续还有第二批,第三批同志正在陆续赶来,未来咱们设计院可能会增加到数百人一起工作。”他忽然提高了声音,“但我必须郑重地告诉大家,咱们名为机电设计院,真正的任务是——造火箭!”

王北海感觉心脏猛地撞了下胸腔,他身旁的谭济庭手里的钢笔“啪嗒”掉在地上,郑辛强更是张大了嘴,半天没合上。

食堂里瞬间炸开了锅,在场所有人都是震惊,造火箭这事,他们从来没有干过呀。

“造火箭?”王北海喃喃自语,忽然想起北航讲堂上,钱院的窜天猴到杨老师带领他们锻造金工锤,还有杨老师那天说的那句话:“不用客气,我未来的同志们。”他此刻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就是杨老师精心选拔的学生,就是为了到上海来跟着他们造火箭。与其他人惊愕的眼神不同,此刻,王北海的眼睛里满是兴奋之色。

此时,总工程师王希季立刻接过话头:“上海的优势在于雄厚的工业基础。”他走到台前展开一张地图,“上海柴油机厂的发动机技术,江南造船厂的锻造设备,沪东机床厂的精密车床,还有化工研究院的材料实验室,这些都是咱们的底气。”

“王总工,火箭到底长啥样啊?”

“杨院长,咱们真的能造出来火箭吗?”

有胆大好奇心重的年轻人站起来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杨南生和王希季听了同志们的疑问却没有要立刻解释的意思,反倒是政治部张海洋主任站起身,手里拿着一叠文件:“都安静!从今天起,所有人签署保密协议,对外一致宣称咱们的单位是上海机电设计院,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工作内容,任何人一旦泄密即刻开除,情节严重还会追究相关责任。”

散会后,杨南生点名一批人员留下,当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王北海心中一动。

其他人纷纷离开返回各自办公室,谭济庭和郑辛强也跟着众人先行离开,留下的人跟着几位领导前往三楼大会议室。

大会议室里坐着二十多人,王北海也在其中。

杨南生脱下衣服:“这件军大衣我昨晚穿着睡了一晚上,辗转难眠,因为我知道这件衣服里面东西的重要性,它是咱们国家未来的希望。”说完他抖了抖衣襟,从内袋里小心翼翼掏出一沓图纸。

当图纸展开时,王北海屏住了呼吸,那是一枚用液氟和甲醇作为推进剂燃料的运载火箭结构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尾翼的角度、燃料舱的容积、制导系统的线路……

其余未接触过的人员全都傻眼,别说造火箭,他们以前连火箭长啥样都不知道,现在终于亲眼见到了火箭详细的设计图纸。

“都很惊讶是不?不光是你们,火箭这东西,我也没见过,没有见过不代表咱们造不出来,现在是国家需要我们把它搞出来,不会就学,就是啃也要把火箭给啃出来。”杨南生毅然决然地继续说,“根据上级指示,咱们第一批到达上海机电设计院的科研人员,陆续先干起来。”

他身旁的同事忍不住伸手想去接图纸,被杨南生拦住了:“这是运载火箭的设计图,你们的任务是根据实际比例一比一放大绘制火箭模型尺寸图,精度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

王希季补充道:“大家都是各大院校的尖子,有的已经毕业,而有的正在读书,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了解过你们的作图水平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都是顶尖的,所以你们坐在了这里。但我要说的是,造火箭不是纸上谈兵,每一条线条都得经得起实践检验,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随后,政治部张主任发放保密手册,在场二十多人率先签署完保密协议。

杨南生将火箭图纸挂在会议室的墙上,方便这些制图同志的参考绘制。

领了空白纸张和保密手册,王北海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铅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里,他忽然察觉到窗外有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在图纸上,在“推进剂输送管道”的标注旁投下小小的光斑。

傍晚时分,王北海拖着疲惫的身躯神情有些恍惚的回到办公室,谭济庭和郑辛强两人不约而同找了过来,谭济庭提议去楼顶透透气,王北海和郑辛强都没反对。

淮中大楼的跃层平台风很大,视野很好,能看见远处襄阳公园的翠绿雪松,新乐路圣母大堂的尖顶在暮色中闪着微光。

“你们说,咱们真能造出火箭?”郑辛强搓着手,呼出的白气很快散在风里。

谭济庭从怀里掏出香烟,给二人分别发了一支,随后点燃,只是一味地抽着,并没有搭话。

王北海望着远处工厂的烟囱,那里正冒着笔直的烟柱。他忽然想起北航实训车间锻造的金工锤,想起杨南生迎接他们时在寒风中挺直的脊梁。

“会的。”王北海轻声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这时,谭济庭忽然指向楼下:“这是?”

王北海顺着他指的方向俯身望去,只见两辆黑色轿车正缓缓停在楼下,车里下来几名身材笔挺的中年男人,径直走进怀中大楼。

夜色渐浓,那两辆车的影子很快又融入了淮海中路的灯火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60/2250470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