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隆中再对
草庐之内,茶香袅袅,氤氲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智慧。
两张蒲团,对坐二人。
一者青衫磊落,亚圣气象内蕴,如渊渟岳峙。
一者葛巾麻衣,经天纬地之才,似静水深流。
陈曦品了一口杯中清茶,只觉入口微苦,回甘却绵长深远,仿佛蕴含着山川灵秀与岁月沉淀,不由赞道:
“先生之茶,清净悠远,非同凡品。”
诸葛亮微微一笑,轻摇羽扇,自有那份从容气度:
“山野粗茶,聊以解渴罢了,比不得山长书院中的灵茶妙品。”
“茶之优劣,不在其质,而在其韵,在其所寄之情,所载之道。”
陈曦放下茶杯,目光诚挚地看向诸葛亮。
“譬如先生,隐于此隆中山野,躬耕陇亩,抱膝长吟,看似闲云野鹤,然胸中韬略,囊括四海,志在天下。此等境界,方是真正的大隐于市,大智慧于朴。”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更深的笑意:
“山长过誉了。亮,一介村夫,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偶有些许浅见,不过纸上谈兵,聊以自娱耳。”
“先生过谦了。”
陈曦神色一正,语气变得沉凝而充满敬意。
“昔年昭烈皇帝屈尊降贵,三顾茅庐,方得先生出山,献上隆中对策,定鼎三分天下之大计。其言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高屋建瓴,纵览全局,何其壮也!
其后联吴抗曹,赤壁鏖兵,智取汉中,奠定蜀基…先生一生,为酬知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等忠贞,此等智慧,此等担当,曦每读史书,心向往之,敬佩不已!”
这一番话,并非虚言客套,而是发自肺腑。
陈曦前世便对这位千古贤相充满敬仰,如今穿越此界,竟能亲身面对,感受其智慧风采,心中激荡,难以言表。
诸葛亮静静听着,抚须的手微微一顿,那双深邃如古井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为复杂的微澜,有追忆,有慨叹,有一闪而逝的痛楚,最终都化为一片温润的平和。
他轻轻叹息一声,声音带着一丝悠远:“往事已矣,如云烟过眼。先帝知遇之恩,亮,永世不忘。
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非人力所能强求。如今大唐一统,盛世初显,乃万民之福。亮,能于此山野之间,抚琴弈棋,观星读易,已是足慰平生。”
陈曦颔首,表示理解,随即话锋一转,神色变得郑重:
“先生豁达,曦钦佩。然今日天下,虽大体承平,却亦有隐忧暗流。
北疆高句丽屡犯王化,西陲佛门东渐势大,山东河北世家盘根错节,与国争利…此次陛下决意东征,既是雪耻拓疆,亦存借此雷霆之势,整顿内务之心。”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诸葛亮,语气带着十足的诚恳与期待:
“昔年先帝三顾,得先生隆中对,定鼎天下。今日曦冒昧打扰,虽无先帝之诚,亦未曾三顾,然心中赤诚,渴望先生指点迷津之心一般无二。
不知先生,能否看在天下苍生,看在社稷安稳的份上,亦为曦这晚辈,献上一策?且当是…今日之隆中对?”
草庐内陷入短暂的寂静,唯有炉上茶水沸腾的轻响,以及窗外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诸葛亮并未立刻回答,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陈曦,目光温润却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直抵本质。
他看到了陈曦眼中的真诚,看到了那份与年龄和修为不符的沉稳与远见,更看到了那格物大道背后所蕴含的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磅礴力量。
片刻后,诸葛亮缓缓起身,行至那幅巨大的山川舆图之前。
陈曦亦随之起身,立于其侧。
诸葛亮拾起一支木炭笔,目光落在舆图之上那辽阔的东北地域,声音清晰而沉稳:
“高句丽者,小邦而据险地,其性狡而韧。
前隋三征皆败,非兵不利,乃失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者,辽东苦寒,作战之期短促,需速战速决,拖入寒冬,则我军必困。
故,东征之要,首在快字!陛下择春后出兵,正当其时。然,需防春雨连绵,道路泥泞,延误战机。山长格物之学,或可于道路加固、器械防潮、乃至军中御寒之物上,大有作为。”
炭笔在幽州至辽东一带划过。
“地利者,高句丽倚仗辽泽、群山坚城。与其强攻坚城,徒耗兵力,不若以正合,以奇胜。”
“正兵,以卫公之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吸引其主力,耗其国力。”
“奇兵,可分两路。一者,遣偏师自莱州渡海,直插平壤后方,断其粮道,乱其民心!二者,联合靺鞨、新罗等部,许以利益,使其袭扰高句丽侧翼,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笔尖精准点向莱州、平壤以及周边部落区域。
“人和者,高句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王权与泉氏等大族素有龃龉,可遣细作,散播流言,行离间之计,令其自乱阵脚。此谓攻心为上。”
说完高句丽,诸葛亮炭笔微移,落向河北、山东之地,语气转为深沉:
“至于国内世家之患,陛下借东征行整顿之事,确是良机。然操之过急,易生剧变。当以温水煮蛙,刚柔并济之法。”
“其一,借东征大义,以调配粮草、征发民夫之名,深入各州县,查勘田亩户籍,凡有隐瞒侵占、与民争利者,记录在案,握其实证。”
“其二,于军中,尤其是粮草督运、后方维稳之职,安插寒门子弟或心腹干将,逐步架空世家之权。程知节将军性烈如火,正可为此事利刃。”
“其三,对世家,亦需分化瓦解。拉拢中小世家,给予出路;对崔、卢等为首大族,抓住其确凿罪证后,择一二典型,以雷霆手段严办,以儆效尤!余者,则惧而自敛。”
“其四,亦是根本之策,待东征功成,陛下威望鼎盛之时,当大力推行科举,广设州县之学,提拔寒门,从根本上动摇世家垄断仕途之根基。山长独秀书院,便是此中典范与先锋。”
诸葛亮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将一场复杂的东征与内部整顿,剖析得明明白白,每一步策略都切中要害,既考虑到军事层面的胜负,又兼顾了政治层面的平衡与长远影响。
其眼光之毒辣,谋划之深远,令陈曦听得心神震动,叹服不已。
许多他虽有模糊想法却未成体系的思路,被诸葛亮一一点透,并给出了更精妙更可行的方略。
尤其是那分化瓦解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更是将政治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番话毕,诸葛亮放下炭笔,目光再次看向陈曦,温声道:
“此乃亮一些浅见,权当与山长探讨。战场瞬息万变,朝堂波谲云诡,具体施行,还需山长与卫公、陛下随机应变。”
陈曦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澎湃的敬服之情,后退一步,整理衣冠,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揖到底,语气无比郑重:
“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曦,受教了!此策高瞻远瞩,洞悉全局,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晚辈代前线将士,代天下百姓,谢过先生!”
诸葛亮含笑虚扶:“山长请起。能为国事略尽绵力,亦是亮之本分。”
陈曦直起身,目光灼热地看着眼前这位智慧如海的千古贤相,一个压抑已久的念头再也按捺不住,他再次拱手,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诚恳与期盼,沉声道:
“先生之大才,隐于山野,实乃天下苍生之一大损失!如今国事正值用人之际,东征之事千头万绪,格物大道推广亦需先生这般大智慧者指引方向。”
“曦,冒昧,有一个不情之请”
他目光坚定地望向诸葛亮那双深邃的眼眸。
“恳请先生,出山助我!”
(https://www.24kkxs.cc/book/4244/4244145/2250544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