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不浮于表层
第五十六章 不浮于表层
周川这份申请递交上去,系统里所有人都懵了。
不论是天眼总局内部,还是刚签完协议的海军和二炮。
几乎没人能理解,周川是不是累糊涂了,居然干起了这种事。
红缨,海鹰,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铁锈味。
这些早就该进博物馆的老古董,技术上落后了二三十年。
现在花大力气去翻这些故纸堆,到底图什么。
在新成立的国家精确制导武器通用平台项目组。
一次全体会议上,这种困惑被直接摊在了桌面上。
海军那位李副部长,先就没忍住。
“周总师,我们是把宝都押在了你身上,指望你带我们往前看。”
“现在你倒好,领着我们往后瞅,这算什么章法。”
“我们仓库里那上万枚海鹰,说句难听的,就是一堆占地方的废铁。”
“拉出去当靶弹都嫌飞得慢,研究它不是纯粹浪费时间吗。”
二炮的所长没说得这么直接,可意思大差不差。
“我们情况也差不多,那些老东风的精度差得离谱。”
“早让新弹替换下来了,现在除了能听个响,实在没什么实战价值。”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把那个通用操作系统给拿出来。”
“把有限的科研力量耗在这些淘汰品上,实在是得不偿失。”
这两位军方代表的话,也代表了在场多数人的心声。
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全新的平台,那是未来的希望。
没人想在新蓝图刚画出来的时候,就被拽回去收拾旧仓库。
这不光是技术上的倒退,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整个会议室的气氛,都因此变得有些沉闷。
听完所有人的意见,周川脸上没什么表情。
他只是默默走到会议室的主屏幕前,调出了一份数据清单。
“李部长,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我们仓库里,您口中的这种废铁,海鹰导弹,大概有多少枚。”
李副部长明显一愣,没料到周川会问这么细。
他身边的装备处长赶紧翻开本子,报了个数字。
“不算已经拆解的,能随时拉出来的,大概还有一万两千多枚。”
“很好。”
周川点点头,又把目光转向二炮的所长。
“赵所长,你们那边的老东风呢?”
“型号很杂,但全部加起来,库存量只多不少。”
周川在屏幕上,把这两个数字用红圈重重地标了出来。
紧接着,他又调出了另一份文件,正是天眼总局和航空工业局签的那份协议。
他将里面关于歼九航电系统改造的预算,也打了出来。
一串长得让人眼晕的零,就这样并排放在那几万枚导弹的库存旁边。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会议室里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各位,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件事。”
“我们那个全新的导弹操作系统,就算一切顺利,从零到拿出能用的成品。”
“至少需要两年。”
“但我们的部队,我们的国家,都等不了那么久。”
“更关键的是,我们也没那么多钱,去把武库里所有东西都换成新的。”
周川的声音并不大,但每个字都像锤子,狠狠砸在所有人的心上。
他把一个所有人都刻意回避的血淋淋的现实,撕开摆在了桌上。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就是,我们又穷又急。
“所以,我的计划要分两步走。”
“一方面,全新的操作系统平台,我们按部就班地研发。”
“但另一方面,必须利用这个平台已经成熟的部分技术。”
“对我们仓库里这数以万计的老旧导弹,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
这个计划抛出来,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听傻了。
魔改,这个词在军工圈并不新鲜。
可谁也不敢想,用一个还没完全成型的未来平台,去改造几十年前的古董。
这中间的技术跨度,大到像是在拿科幻小说当操作说明。
周川看出了众人眼中的怀疑,直接拿海鹰导弹举例。
“就说海鹰,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它的制导方式太落后,需要我们自己的飞机在前面冒死引导。”
“一旦飞机被击落或者天气不好,它就是个睁眼瞎。”
“可它的发动机和战斗部,其实都还能用。”
“那我们凭什么要把它当成废铁扔掉?”
周川在屏幕上随手画了一个简单的改装示意图。
“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给它加装一个我们新研发的数据链接收器。”
“再换上一块集成了我们初步制导算法的芯片。”
“让这枚几十年前的导弹,能够听懂天眼卫星发出的目标数据。”
“这需要多少成本?可能连一枚新导弹价格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可这又能换来什么?”
周川的语气陡然锐利起来。
“它能换来,我们这一万多枚库存导弹,瞬间全部变成超视距攻击武器。”
“我们的军舰可以在敌人看不见的地方,就对它发动饱和攻击。”
“射程虽然没变,但有了天眼的实时修正。”
“它的命中率和突防能力,将直接提升十倍不止。”
这笔账算出来,会议室里所有人的呼吸都快停了。
刚才还觉得周川浪费时间的李副部长和赵所长。
此刻盯着屏幕上的改装方案,眼睛里已经不是震惊,而是狂热。
这已经不是技术革新,这简直是在用会计学打仗。
这是把成本效益这门艺术,玩到了极致。
用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撬动了最大战斗力的杠杆。
这个方案算是彻底解开了部队武器更新缓慢、经费紧张的僵局。
大家心里都明白,周川的脑子里其实装着两本账。
一本写着未来科技的蓝图,另一本却关乎眼前的柴米油盐。
他既敢抬头看远方的星空,也能弯腰处理脚下的琐碎。
甚至能把废弃的铁疮疮翻成金子。
这个方案刚好对准了,换代迟缓和预算拮据这两道顽固难题。
在场的人多少都心里清楚,周川其实同时有两本账在打着算盘。
一边惦记着日后的技术路线,另一边则总不忘眼前手边的实际问题。
他的视野能看得很远,短期困难却也能随时应对得体。
甚至有点儿把连废旧物资,都能翻出花来用得明明白白的意思。
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显然脱离了一般技术骨干的狭隘局限。
会议上的几位军方领导望过去,聚焦屏幕前说话的年轻人。
现场里神情都有点微妙起来。
眼里那种认可,不浮于表层,也并不是碍于职务不得不同意。
倒像是真正发自心底的服气。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913/1111107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