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一个人的长征 > 第一百零八章 初步建设

第一百零八章 初步建设


太行山的冬天,是一场对生命最严酷的考验。

呼啸的“白毛风”,卷着刀子一样的雪粒,能轻易地穿透人身上那件单薄的棉衣,

一直钻到骨头缝里去。

气温,动辄就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度,撒出去的尿,还没等落地,就能冻成一根冰坨子。

对于刚刚从南方水乡辗转而来的陈墨团队来说,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但比严寒更致命的,是无处不在的物资的极度匮乏。

陈墨的那个《论,根据地土法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宏大计划,在动笔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最现实的,也是最尴尬的困境——没有资源。

他想炼铁,以修复那些从战场上捡回来的、膛线都快磨平了的破旧步枪。

但他很快发现,整个根据地,除了几座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就废弃了的小煤窑,连一块像样的铁矿石都找不到。

所有的钢铁,都是最宝贵的战略物资,哪怕是一根生了锈的铁钉,都要被从烂木头里起出来,回收到兵工厂去。

他想制造更猛烈的炸药,用他脑子里那些先进的化学配方,去替代八路军还在普遍使用的、性能极不稳定的黑火药。

但他走遍了根据地所有的“化工厂”——其实就是几个隐藏在山洞里的、用陶土罐子和土灶搭起来的简陋作坊。

才绝望地发现,别说什么硝化甘油、TNT了,这里连最基础的、用来制造硝酸和硫酸的工业原料,都几乎为零。

唯一的数量还算充足的化学品,是战士们从一个个村庄的厕所和墙角刮下来的,用来熬制硝土的硝酸钾。

“陈教员,不是俺们不支持你。”

兵工厂的负责人,一个断了三根手指、被战士们称为“老铁”的老红军,搓着手,一脸歉意地对陈墨说道。

“实在是咱手里,就这点家当。小鬼子,把咱们围得跟铁桶一样,啥东西都运不进来。咱们是又穷又土啊。”

陈墨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课本里,那句轻描淡写的,“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下,开展武装斗争”。

背后所蕴含的那份,沉重如山的无奈和心酸。

他知道他那些来自21世纪先进的工业化知识体系,在这片几乎还处在农业时代的,贫瘠的土地上无处施展。

他必须放下所有的“先进”,回到最原始、最基础的起点。

去用一种,更“土”,更“笨”,也更符合这里实际情况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他和他那支同样有些水土不服的特别行动科,开始了一场,真正的“上山下乡”。

他不再待在师部那间,虽然简陋但至少能遮风挡雨的“技术研究室”里。

而是带着李四光、侯德榜他们,几乎走遍了,太行山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和最普通的战士,一起睡在冰冷的土炕上。

和最贫苦的农民,一起啃着那能把人牙硌掉的黑窝窝头。

他在观察在学习,也在寻找。

寻找,一种能将他脑子里的未来,与这片土地的现在,连接起来的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更多让他震撼,也让他无比敬佩的东西。

他看到在兵工厂里,那些衣衫褴褛的工人师傅们。

是如何在没有任何车床和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仅凭着一双巧手,一把锉刀和一台用了几十年的手摇钻床,硬生生地将那些炸膛了的,打不响的废枪修复得焕然一新。

他们甚至能,将几支不同型号的、残缺不全的枪的零件,拼凑在一起,改造成一支全新的步枪。

而在被服厂里,那些上了年纪的,缠着小脚的军属大娘们,是如何借着昏暗的油灯,日夜不停地摇着纺车,织着土布。

她们的手指,大多都因为长时间的劳作,而变形、开裂。

但她们的脸上,却带着一种满足而又安详的笑容。

她们在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力量,为前线的孩子们赶制着过冬的棉衣……

在那些最偏远的山村的扫盲班里。

一个只有一条腿的退伍老兵,正拄着拐杖,站在一块用锅底灰涂黑了的木板前。

用一根烧焦了的树枝,吃力地教着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乡和流着鼻涕的野孩子,认识那几个最简单,却也最神圣的汉字:

“……跟俺念……”

“中……国……人……”

“不……当……亡……国……奴……”

那一刻陈墨的眼睛湿润了。

他终于明白了。

这支军队这片根据地,之所以能在如此艰苦、如此绝望的环境下,依旧顽强地生存和发展。

靠的不是什么先进的武器。

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

靠的就是,蕴藏在这些最普通的华夏人民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勤劳、智慧。

还有那份在任何时候,都未曾磨灭过,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也找到了,那座可以连接未来与现在的桥梁。

那座桥就建立在,这些可爱又可敬的人民之中。

一个月后。

陈墨向1129师的师部,递交了一份,全新的报告。

报告的标题,不再是那句空泛的《论,根据地土法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而是变得极其具体和务实。

标题是:

《关于,利用本地现有资源,进行武器弹药改良及生产的,三个可行性方案》

而在这种时候,陈墨网文作者的身份,就发挥显而易见的作用!

以前在他写网文的时候,毫不夸张的来说,从上下五千年都查了个遍。

那时陈墨只觉得头疼的要死,而现在……

书到用时方恨少!

他的新方案,第一个改良地雷。

陈墨在报告中,详细地分析了根据地现有土制地雷的优缺点。

优点是造价低廉,材料易得,主要是黑火药和陶罐。

但缺点是性能极不稳定,哑火率高,而且引信单一,很容易被敌人识破和排除。

在他和李四光的研究下,终于摸索新的改良方案。

他们没有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高爆炸药。

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引信”的,多样化和智能化上。

他们利用最简单的杠杆原理和弹簧装置,设计出了拉发雷、绊发雷、松发雷、和,延迟引信雷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引信。

甚至陈墨还异想天开地,提出了一种“子母连环雷”的概念。

就将一个小型的威力较弱的诱饵雷,与一个大型的埋设在旁边的主雷连接起来。

一旦敌人排除了那个小雷,就会触发,那个真正致命的大家伙。

“我们要让鬼子知道,”他在报告里写道,“在太行山,他们脚下踩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可能会爆炸。他们捡起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有可能是通往地狱的门票!”

第二便是“飞雷”。

陈墨知道根据地,最缺乏的就是,能对付敌人炮楼和集团冲锋的重型火器。

而他提出的“飞雷”方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其原理简单到近乎于粗暴。

就是将一个,大号的被掏空了的汽油桶或者铁皮桶,斜着埋在地下。

然后在桶底铺设大量的黑火药。

最后将一个重达十几、几十公斤的,捆绑了大量炸药和破片的,炸药包塞进去。

发射时点燃桶底的火药。

瞬间爆炸产生的巨大推力,会将那个巨大的炸药包,像炮弹一样抛射到,一两百米外。

其爆炸威力,足以将一个坚固的炮楼,直接夷为平地。

而陈墨所提出“飞雷”,并不是凭空捏造。

这“飞雷”它又称“炸药抛射筒”,是华夏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八路军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根据实战需要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极具“土法”智慧的重型武器。

它在无数次攻坚战和阵地战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被小日本惊恐地称为“没良心炮”。

第三就是提炼酒精,制造医药。

这是陈墨最看重的一点。

他知道在根据地,最大的减员往往不是来自战斗,而是来自伤口感染和疾病。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消毒用的酒精。

他和候德榜提出的方案,同样因地制宜。

他发现太行山地区,盛产各种含糖量高的作物。

比如红薯高粱,甚至是野生的橡子。

这些都是酿造酒精的绝佳原料。

他在报告中,详细地画出了利用陶罐、竹管和河水冷却,来制作最原始的土法蒸馏设备的图纸。

并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整个发酵和蒸馏的化学原理。

“只要我们能拥有,足够多的较高浓度医用酒精。”

他在报告的最后写道。

“我们就能将我们伤员的死亡率,至少降低百分之五十!”

“这意味着,我们能从死神手里,抢回成千上万个宝贵的生命!”

这份长达数万字的,充满了各种奇怪图纸的报告,被送到了师部。

当晚129师的师部窑洞里,灯火通明。

师长和政委,以及几十个来自各个部门的高级干部,围着那份报告整整研究了一夜。

第二天,黎明。

师部下达了,一道让整个根据地,都为之震动的命令。

命令,只有一个核心内容:

“成立太行山军区,技术研究与推广总队。总队长由陈墨同志担任。”

“总队下设,爆炸物、火炮、医药、农业等,多个分队。”

“命令根据地所有兵工厂、医院、农垦队,无条件配合总队的工作!”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一切为了,一个目标——”

“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强大!”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817/2260737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