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一个人的长征 > 第一百一十章香城固

第一百一十章香城固


庆功宴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之后。

黄崖洞,再次恢复了它特有的、被机器轰鸣和铁锤叮当声所填充的、紧张而有序的宁静。

“飞雷炮”的试射成功,激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欢呼和喜悦,更是一场席卷了整个根据地军事工业体系深刻的革命。

陈墨这个“技术研究总队”的总队长,成了整个根据地,最忙碌也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的那间,设在兵工厂最深处山洞里简陋的办公室,门槛几乎都要被踏破了。

每天都有来自各个军区、各个部队的指挥员,骑着快马不远百里地赶来。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讨要“宝贝”。

有的是来讨要那传说中“一炮就能轰平一个炮楼”的飞雷炮。

有的是来学习,那种“五花八门、防不胜防”的新式地雷的埋设技术。

面对这些热情得近乎于“抢劫”的同志们。

陈墨总是一概地摇头。

“东西,没有。”

这是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不是他小气。

而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一次试验的成功,和能够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之间。

还隔着一条比太行山,还高、还宽的巨大的鸿沟。

飞雷炮威力巨大。

但是它对发射桶的钢材强度、对发射药的配比精度、对引信的安全性,都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

以根据地,现在这种几乎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的工业基础。

想要大批量地,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飞雷炮”。

无异于天方夜谭。

一次操作失误,或者,一次材料的瑕疵。

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炸膛事故。

新式地雷,阴险致命。

但是它同样需要大量的技术培训。

一个不熟悉其原理的士兵,去埋设一枚“子母连环雷”,很可能第一个炸死的就是他自己。

酒精更是如此。

一锅成功的蒸馏,背后是十几次,因为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而导致的失败。

他们浪费不起那些宝贵的粮食。

陈墨知道自己,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去,满足那些前线部队急功近利的要求。

而是沉下心来,去做一件更基础、更困难,也更伟大的事情——建立标准,培养人才。

他要将自己脑子里,那些属于21世纪的工业化生产的,最核心的灵魂——“标准化”、“流程化”、“质量控制”,这些在这个时代还完善的概念。

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撒进这片贫瘠的,却又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土地里。

于是在得到师部的全力支持后。

一场史无前例的“黄崖洞大培训”,开始了。

从各个部队抽调来的,最有经验的工兵、炮兵、和卫生员。

从各个兵工厂,选拔出来最聪明的年轻工人。

甚至,还有一些从根据地中学里,找来的对物理和化学,感兴趣的半大孩子。

总计三百多人,组成了“太行山军区技术研究总队”,第一期培训班。

陈墨亲自担任总教员。

而他的“特别行动科”的那些“奇人异士”,则成了各个专业的分队教官。

李四光负责,爆炸物化学。

侯德榜负责,战地卫生与制药。

而赵小曼则负责,无线电通讯与维修。

……

他们的教室,就是整个黄崖洞。

教具就是,那些缴获来的武器,和他们亲手制造出来的样品。

课本则是,陈墨熬了无数个通宵,亲手编写的一本本,用最通俗、最直白的语言,和最形象的手绘图画所组成的土法教材。

比如,在讲“化学碰炸引信”的原理时。

他,不会去讲什么“氧化还原反应”。

他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手拉着手的小人。

一个小人,叫“硫酸”。

另一个,叫“氯酸钾糖糖”。

他说:“这两个小人,平时不住在一起。但是他们脾气都很爆。一旦让他们碰了面,拉了手。他们就会立刻发火!烧起来!”

“我们要的就是,他们发的那把火!”

比如在讲“反斜面工事”的原理时。

他不会去讲什么“弹道曲线”。

只是带着士兵们走到山坡上。

他让一个士兵,站在山坡的正面。

然后,他自己站在山下用一块石头去砸那个士兵。

结果,一砸一个准。

然后,他又让那个士兵躲到山坡的背面去。

他再用石头去砸。

结果所有的石头,都飞过了山顶,落到了更远的地方。

一块也砸不到那个士兵。

“看到了吗?”他说,“炮弹就是这块石头。它只会走直线。它不会拐弯。”

“你们只要躲在它,看不见的地方。它就拿你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种极其“土鳖”,却又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那些,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的士兵和工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那神奇的魅力。

陈墨也在这场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

他看着那些原本朴实的脸,因为理解了一个新的原理,而绽放出恍然大悟的笑容。

那些原本粗糙的只会握枪和锄头的手,在自己的指导下也能组装出精密的引信装置时。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知识的搬运工了。

而是成了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播种者,正在亲手为这个贫瘠的民族,培养着未来复兴的第一批工业化的火种。

而且他发现那历史限制,并未出来阻他传播这些先进的知识。

导致陈墨以为限制已经消失,于是试着跟林晚讲新华夏的事……

可紧接而来的仍是猝死的体验,这将林晚吓个半死!

无奈陈墨只能放弃这个念头。

这也让他始终摸不清限制的边界到底是什么……

而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大建设”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但除了两个人外。

那就是林晚和韦珍。

她们是战士。

是猎手。

她们的价值体现在战场上,而不是这后方的教室和作坊里。

韦珍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很快就感到了,一种无所适从的烦躁。

她不喜欢这种安逸平静的生活。

每天看着那些士兵,敲敲打打,修修补补。

听着陈墨,在课堂上讲着那些她听不懂的“之乎者也”。

她感觉自己,像一头被关进了笼子里的豹子。

浑身的力气都使不出来。

她身上的伤早已好了。

她那只仅存的右手,也早已饥渴难耐了。

这天她终于忍不住了。

她找到了正在备课的陈墨。

“我,要回前线。”

她开门见山,语气不容置疑。

陈墨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看着她。

看着她那张带着刀疤的倔强的脸。

那双燃烧着战意的眼睛。

陈墨知道,自己留不住她。

“想好了?”

“想好了。”

韦珍点了点头。

“弟兄们都还在前线跟鬼子拼命。我不能一个人躲在这里享清福。”

“而且,”她顿了顿,眼神变得有些复杂,“这里很好。很安全,也很有希望。”

“但……是这里不属于我。”

“我归属在战场上!”

陈墨沉默了。

良久。

他点了点头。

“我不拦你。”

“但是你要答应我,三件事。”

“你说。”

“第一,”陈墨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小小的急救包。里面是他用提炼出来的酒精和草药,亲手制作的消毒棉球和金疮药。“带上它。记住活下去。”

“第二,”他又拿出了一把,经过李四光改良过的,带着消音器毛瑟手枪。

“带上它。它比你那把冲锋枪,更适合你。”

“第三……”他看着韦珍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替我去看一看。看一看,我们今天在这里做的这一切。到底能不能改变前线的什么。”

“还有……照顾好自己,别太拼命了……”

韦珍微微点了点头,心里颤抖了一下。

她默默地接过了急救包和手枪。

然后,她对着陈墨,郑重地敬了一个,单臂的军礼。

“保重。”

“保重。”

第二天,黎明。

韦珍就带着特别小队里,十个同样渴望着战斗的老兵,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黄崖洞,像一群回归了山林的孤狼。

而林晚则选择了留下来。

她没有像韦珍那样强烈的战斗欲望。

或许是,因为她厌恶了战争。

也或许是因为,她早已习惯了,像影子一样守护在陈墨的身边。

她成了陈墨课堂上,最特殊也最认真的一个学生。

她不识字。

就从最基础的“一、二、三”,开始学起。

她不懂那些复杂的化学和物理。

就死记硬背。

她用一种近乎于偏执的毅力,疯狂地吸收着陈墨教给她的所有知识。

她每天都会,在油灯下歪歪扭扭地,练习写字直到深夜。

她本子上,写的最多的是两个字——陈墨。

她也会在陈墨因为劳累而睡着时。

默默地为他披上一件外衣。

然后安静地坐在他身边。

用她那双清澈的却又充满了故事的眼睛。

静静地看着他。

一看就是一整夜。

她不知道自己对先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是,依赖?

是,崇拜?

她不懂。

她只知道……

先生是自己世界上唯一的家人了,只要能待在他的身边。

她就觉得很安心。

很踏实。

仿佛整个世界所有的风雨和杀戮,都与她无关……

而日子就在这,一半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半是暗流涌动的学习中,一天天地过去。

太行山的冬天,即将过去。

春天的脚步近了。

根据地的兵工厂也终于,在付出了无数次的失败和两次小规模的炸膛事故的代价后。

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批质量合格的二十门“飞雷炮”,和近千颗种类各异的新式地冷雷。

这一天,师长也亲自来到了靶场。

他看着那些排列整齐的黑乎乎,又充满了力量感的“大杀器”。

又看了看身边,那个虽然依旧清瘦,但眼神却比以前更加自信、沉稳的年轻人。

他那张一向严肃的独眼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欣慰的笑容。

“好!很好!非常好!”

他连道三声好,重重地拍了拍陈墨的肩膀。

“陈教员!你给我们129师,送来了一份天大的厚礼!”

“现在我们的剑,已经磨好了。”

“接下来就该去找个不开眼的鬼子,好好地试一试它的锋芒了!”

他转过身指着地图上,一个被红圈重重圈起来的名字。

眼中闪过了浓郁杀气。

“就拿它开刀——”

“香城铺!”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817/2256507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