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旧案重查
“啊?哦,可以啊。”陈言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拿来了自己厚厚一沓的打印资料,那上面全是他利用“犯罪侧写”整理出的“犯罪心理报告”。
王建国一把夺过那沓纸,双手颤抖地翻看着。
当他看到上面用专业术语分析的“伪装者人格”、“反侦察痕迹抹除手法”、“环境控制心理学”等字眼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一个演员能写出来的!
这分明是一份出自顶级犯罪专家之手的分析报告!
“我......我出去打个电话!”
王建国再也顾不上什么礼节,抓着那沓资料,像被火烧了屁股一样,踉踉跄跄地冲出了片场。
现场一片愕然。
张国安看着老友失魂落魄的背影,又看了看一脸茫然的陈言,最后,他脸上露出了无比灿烂和骄傲的笑容。
“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他像个疯子一样大笑起来,“我把行家都给镇住了!我的电影,成了!陈言,你小子,要封神了!”
只有陈言,还愣在原地,心里默默吐槽:“我就是想好好演个戏,完成系统任务续个命而已......这王叔,反应也太大了吧?”
他不知道,自己刚刚的一番“表演”,已经在现实世界里,掀起了一场足以颠覆一桩二十年悬案的滔天巨浪。
夜色如墨,片场的喧嚣渐渐远去,只剩下几盏孤零零的工作灯,将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王建国,这位在刑侦一线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警察,此刻却像个迷路的孩子,紧紧攥着那叠写满了“犯罪剖绘”的A4纸,冲到了一个无人的角落。
他的胸膛剧烈起伏,晚风吹过,带起一阵寒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惊涛骇浪。
他颤抖着摸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他发誓除非天塌下来否则绝不会再打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被接起。
“老领导,是我,王建國。”他的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而威严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建国?这么晚了,出什么事了?”
“‘屠夫案’......领导,二十年前的‘屠夫案’,我可能......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王建国的话语里带着哭腔,那是悔恨、激动与恐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
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十秒钟。
“屠夫案”三个字,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刑警心头。
那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污点和遗憾。
主犯李军虽已伏法,但案件的诸多疑点,如同鬼魅般缠绕了他们二十年。
“建国,你冷静点,慢慢说。”
王建国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但语速依旧飞快:“是‘第三个人’!我们当年都忽略了,现场那个火盆里烧掉的笔记本...
不是他那个傻子弟弟无意识扔进去的,是凶手在销毁证据!他在销毁一个‘共犯’存在的证据!一个隐藏了二十年的幽灵!”
“证据呢?”老领导的声音变得无比严肃。
“没有物证,但我有......一份完美的犯罪心理侧写!”
王建国看着手里的纸,眼神狂热而迷茫.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是一个演员,为了演好一个角色写的人物小传......但它......它把‘屠夫案’的所有逻辑漏洞都补上了...
它解释了凶手为何要伪装成激情杀人,解释了他弟弟为何会变得痴傻,甚至......甚至推断出了那个被销毁的笔记本里,可能记录了什么!”
电话那头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个演员?
人物小传?
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王建国是他的老部下,他了解这个老刑警的固执和严谨。
若不是受到了天大的冲击,绝不会说出如此颠三倒四的话。
“把那份‘人物小传’,立刻,马上,送到省厅来。我让赵铁军在那儿等你。”
“是!”王建国挂断电话,佝偻的背影在灯光下猛然挺直,仿佛一柄尘封多年的老枪,重新擦去了枪膛里的灰。
他回头望了一眼灯火通明的片场,那个叫陈言的年轻人正被导演张国安搂着肩膀,兴奋地说着什么。
在王建国的眼中,那个清秀的年轻人,此刻却笼罩在一层浓得化不开的迷雾之中。
......
第二天,省公安厅,一间气氛凝重的会议室里。
长条会议桌的首位,坐着鬓角斑白的老领导,他的手指一下下地敲击着桌面。
桌子两侧,是一脸严肃的省厅精英。
其中,一个穿着干练西装,戴着金丝眼镜,气质知性冷静的女人尤为引人注目。
林舒雅,省厅特聘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国内最顶尖的侧写专家之一。
她的对面,则是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中年男人,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刑侦支队支队长,赵铁军。
会议桌的中央,摊放着的,正是陈言那份厚厚的人物小传。
“都看过了吧?谈谈看法。”老领导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一个老刑警皱眉道:“匪夷所思。这份报告里提到的‘反侦察痕迹抹除手法’、‘环境控制心理学’,专业程度极高...
如果不是知道底细,我绝对会认为这是出自某位同行的手笔。一个演员......怎么可能写出这种东西?”
赵铁军哼了一声,声音洪亮:
“我看就是巧合!一个演员,为了演戏琢磨剧本,胡思乱想,刚好碰上了王叔这个心结,让他自己钻了牛角尖。为一个不着边际的猜测,重启一桩二十年的铁案,这不合规矩!”
他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只相信证据。
这种近乎玄学的“角色分析”,在他看来,简直是胡闹。
“不,不是巧合。”
一直沉默的林舒雅忽然开口,她扶了扶眼镜,目光清冷地扫过那份资料。
“我昨晚研究了一夜。这份所谓的‘人物小传’,从结构上来说,是一份完美的逆向心理剖绘。作者不是在‘创造’一个角色,而是在‘还原’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格...
他从一个假定的‘真相’出发,完美地推导出了凶手的所有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并且让这一切天衣无缝地嵌入了‘屠夫案’的已知线索中。”
她顿了顿,拿起其中一页,念道:“‘凶手李军,并非单纯的残暴,其内心深处存在极强的补偿心理。他对弟弟的畸形保护,源于一份巨大的、不可告人的亏欠...
因此,他后来的所有行为,首要目的不是求生,而是赎罪。’——各位请看,这个切入点,就和我们当年的判断截然相反...
我们认为他是为了自己,而潜逃这么久,而这份报告却指出,他的潜逃,更像是一种赎罪。”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627/2266167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