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舆论背后
当天下午,在秦筝的运筹帷幄和苏沐的雷霆手段、以及陈言那群画风清奇的的粉丝的无厘头式反击下,这场舆论风暴的走向,开始悄然偏离顾辰团队预设的轨道。
苏沐精准地抓住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犯罪”的核心矛盾,将一场针对陈言个人的道德围剿,巧妙地转化成了一场关于“创作自由边界”的全民大讨论。
她联系了数家权威媒体和影评人,发布深度文章,将议题从“陈言该不该负责”,拔高到“演员是否应该为角色的极端行为背负道德枷锁”的行业高度。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顾辰团队后续准备的所有攻击,都像是打在了专业壁垒的棉花上,显得苍白而无力。
网络上,关于陈言的讨论虽然依旧激烈,但风向已已经出现了逆转。
他虽然未能完全洗脱争议,但“教唆犯”这顶致命的帽子,终究是没能被彻底扣死。
舆论场上的硝烟暂时散去,一场微妙的对峙僵局形成了。
这为身处漩涡中心的陈言,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
当夜,市局大楼里,专案组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烟味和一股焦灼的压抑感。
专案组的负责人,刑侦支队的支队长赵铁军,一头乱发,眼眶里布满了血丝。
他死死地盯着墙壁上挂着的白板,上面贴满了模仿杀人案的现场照片、受害者资料和线索关联图,但每一条线索的末端,最终都指向了冰冷的死胡同。
“砰!”
一声巨响,赵铁军狠狠一拳砸在会议桌上,震得桌上的烟灰缸都跳了起来,烟灰洒了一片。
“混蛋!”他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这家伙就是在耍我们!彻头彻尾地在耍我们!现场除了他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什么有用的线索都没有!指纹、毛发、脚印......处理得干干净净,就像一个该死的幽灵!”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只有赵铁军粗重的喘息声。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刑警,他们熬了数个通宵,调阅了上千小时的监控,排查了数百名相关人员,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凶手就像一个最高明的魔术师,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了一场血腥的表演,然后带嘲笑,悄然退入幕后,只留给警方一个被精心布置、充满了挑衅意味的舞台。
“赵队,冷静点。”
一道清冷而沉静的女声响起,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压抑。
犯罪心理学专家林舒雅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与周围焦躁的气氛格格不入。
她没有看赵铁军,目光始终锁定在白板上,那双漂亮的眼睛里,闪烁着理性的、几乎可以说是冷酷的光芒。
“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我们落入他预设的情绪陷阱。”
赵铁军猛地转过头,血红的眼睛瞪着林舒雅:
“陷阱?我们现在连他的影子都摸不到,还谈什么陷阱!林专家,你的心理侧写报告我也看了...
什么‘表演型人格’,‘极度自负’,‘渴望被关注’......这些都很对,但都是废话!这些虚无缥缈的心理分析,能帮我们找到他藏在哪儿吗?!”
他的语气充满了质疑和不耐烦。
作为一名信奉证据和逻辑的老刑警,他对于这种看似玄之又玄的心理侧写,始终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
面对赵铁军近乎咆哮的质问,林舒雅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她只是缓缓地站起身,走到了白板前,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
她的动作很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压迫感,让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她身上。
“赵队,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僵局吗?”她没有回答赵铁军的问题,反而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不等赵铁军开口,她便用笔尖轻轻敲了敲白板上那张被放大的、死者嘴里塞着黑桃A扑克牌的特写照片。
“因为我们都错了。”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每个人心头都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们一直试图从常规刑侦的角度去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追求刺激或者报复社会的变态杀手。但我们忽略了他所有行为背后最核心的动机——他不是在犯罪,他是在‘对话’。”
“对话?”赵铁军皱起了眉头,显然没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林舒雅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终再次落在赵铁军身上。
她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即将抛出一个足以颠覆所有人认知的重磅炸弹。
“是的,对话。他在用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专属于罪犯的语言,和另一个人进行一场跨越现实与虚构的对话。”
她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地说道:“而那个对话的对象,就是这部剧里‘雨夜屠夫’这个角色的塑造者——演员,陈言。”
话音落下的瞬间,整个会议室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所有人都被林舒雅这个大胆到近乎荒谬的结论给震住了。
陈言?
那个因为演技太好,被全网热议的新人演员?
他怎么会跟一个残忍的连环杀手扯上关系?
赵铁军更是像听到了天方夜谭,他先是愣了两秒,随即嗤笑一声:
“林专家,我承认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但这是在办案,不是在写小说!陈言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不假...
但那是因为他有接触‘屠夫’的嫌疑,而且他演的角色确实诡异!可你现在说,这个新冒出来的凶手,是在跟他‘对话’?证据呢?”
“证据,就是这个。”
林舒雅似乎早就料到他会有此一问。
她没有争辩,而是从文件夹里抽出另一组照片,用力地按密死命令封锁的——第二起模仿杀人案的现场照片!
就在第一起案件发生后的第七天,也就是两天前的深夜,第二位受害者出现了。
案发地点,是一处早已废弃的城市歌剧院后台。
与第一起案件的“完美复刻”不同,这一次,凶手进行了“艺术升级”。
受害者同样被精心打扮成了剧中被害者的模样,但她没有被丢弃在角落,而是被钢丝吊在了舞台的正中央,聚光灯的下方。
她的身上,挂满了无数片破碎的镜子,在警用手电筒的光线下,折射出冰冷而诡异的光斑,仿佛一尊被残忍敲碎后又被恶意拼凑起来的艺术品。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627/226616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