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李白:我哥成了安西大都护杀疯了 > 第223章 痛失大将

第223章 痛失大将


开元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

大明宫高高地立于龙首原高地,俯视整个长安城。

李太白站在含元殿三十六节石阶之下,他仰头看着翘起的飞檐,以及那飞檐雕刻的的獬豸,狻猊神兽在天光下显的极尽威严,尤其是那几乎刺破湛蓝天空的尖檐,将皇权的威严,尊贵,不容质疑表现的淋漓尽致。

今日是开元七年的冬至,这一天也是长安的大朝会,长安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

所以李太白这个正九品上的校书郎也需要参加,当然他老爹李伯爵也需要参加,此时他正在前方偏中上的位置,瞪着自己这个东张西望似乎是没有睡醒的无赖子。

话说,是他大兄李牧因为战功卓著,如今可是从三品的冠军大将军,又因为无子,按照大唐的门荫制度,长安李太白这个非进士的著名浪荡子,也被吏部和迫于老爹,小妹的压力,最终被迫遴选成为正九品上的校书郎了。

来参加这个劳什子大朝会了。

当然,这也是可以进行预知的,他大兄虽如今无爵,那是因为皇帝没封,很可能想让他再立新功封个大的。

先给他爹封了伯爵,目的也很明显,李太白估计在老爹死后会继承老爹削减一级的子爵,这已经是难得的恩典了。

所以,李太白就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了,毕竟进士这东西对如今的他而言几乎没什么用了。

如今的问题是李太白已经根本不去考试了,而且最近各个寒门文人都传出一些风声来,连才高八斗的李太白都考不上进士,这不正说明这考进士的制度是有问题的么?

李太白就更是不会考了,反而是和也考不中进士,如今也是少年天才的杜甫,孟浩然,写了几首诗发在报纸上,讽刺这些遴选的礼部考官全都是饭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虽然这事最后被秘书监贺知章两方奔走强行按了下去,但很明显,李太白这等同是与那些高门世家把仇给结下了。

但同时,碎叶李太白的名声也因这次战斗再次名声大噪。

毕竟,其他几人虽写了诗但都不署名,唯独李太白就直挺挺把自己大名直接写上,赤裸裸的告诉那些高门世家,老子不怕,有本事你打我啊!

以此来报两次考不中,还在最后被那些考官在卷末评语讽刺身份低下之仇。

当然,也因为这次战斗宣言,直接让李太白身上聚集了一小股政治力量,都是因为寒门身份而考不上进士的寒门子弟,大都与他相交相善。

再加上他家财万贯又待人豪气,不管谁遇到了困难都是不吝钱财相帮,在有早年因为不忿在街上骑马连杀十三人的战绩,大兄又是名满天下的冠军大将军。

让他的名声在整个长安,洛阳方圆下至贩夫走卒,上之达官显贵名声遐迩,在天下的游侠圈子甚至有了:平生不见李太白,纵是英雄也枉然的说法。

所以,此时他虽然仅仅是个正九品上的底层官吏,但身旁的人大都避着他,唯有一些寒门出身,升迁无望的微末小官与他大声谈笑。

对于前方老爹的怒目直接是视而不见,他不怕老爹,也不怎么怕大兄,就怕小妹明月把他的钱给停了,前段时间闹得太过火,没钱的日子真是太难熬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太监在前方扯着嗓子吼:“大朝觐开始,诸臣共觐见。

如此一喊,含元殿前顷刻间人声鼎沸。

因为要来的不但是在京的所有官员,也有上百藩属国来朝,人数几乎要达到了五六千人。

所以,容纳上千人空荡荡的大殿顷刻间人声鼎沸,队伍也直接排到殿外,李太白看中了大殿门口的位置,直接一屁股把一个穿绿袍,三四十岁从八品的文官挤了进去,直接坐在了含元殿那高高的门槛,刚好靠在门缝上。

那穿着朝服的官员正待发怒,好好教训这个穿浅色绿袍的,但最终看到是李太白,用手指着他,最终涨红脸憋出了一句:“有辱斯文!”

接着,李太白透过人群,远远的望见皇帝出来了,通天冠,蟒龙袍,垂下的珍珠穗恰好与眼睛平齐,在大殿内牛油巨烛的照耀下,闪着璀璨光芒。

众臣高呼并行礼,并直接坐在两边的案子边,低头垂目作肃穆状,李太白也不好太出格,反正最后也这些小官皇帝根本看不到,啥事情也不可能与他有关,他直接靠坐在门缝,伸长腿闭目呼呼大睡起来。

昨晚上又睡的太晚,正好在这里补足精神。

···

“圣人,如今安南有梅叔鸾称黑帝者,号称四十万在岭南杀我大唐重臣与百姓,远征舰队在天竺难以回军,必须着手选将前去平叛,已经如何也拖不得了!”

中书令宋璟这话一出口,顿时周围议论声一片。

这是前段时间的事情了,并在朝堂讨论了好几次。

如今大唐各个军将都有自己的防区与各个蛮夷开战,但岭南方向并没有边帅,必须要找出一个能够统帅八到十万以上大军的大将。

要知道这次并不单单是梅叔鸾,还有南诏这个原来的藩属国反叛,并与吐蕃搅合在一起侵袭巴蜀,长江中游等地,各个刺史应付极为乏力,岭南之地的府兵本身就不多,精锐又大都去了天竺,必须从关中抽调精锐力量前去

但是呢,无独有偶,如今整个关中府兵已经不堪再用,这在各个重臣心中都是明明白白的。

所以,此次平叛就涉及到了募兵,毕竟募兵敢战,能战这两年都已经在安西证明了。

尤其是安西都护府随着葱岭以西的治理初见成效,葱岭以东和北庭接受了大量移民实边,不但能够减轻朝廷财政压力,战力也是大增。

但这是建立在移民的基础上的,如果不算移民他们本地的产出,那么花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直接募兵五万这可是需要大量的钱财供养。

而且将领也是个问题,如今朝廷能统帅如此大军就只有薛仁贵之子薛纳。

但是薛纳如今重病缠身,之前传出连床都下不来了,根本不可能带兵去平叛。

李三郎目光顺着珠帘看向下方黑压压的群臣,平天冠有个好处就是他能顺着缝隙仔细观察群臣,但群臣却看不到他的眼睛。

很明显,宋璟之所以选择今日大朝会提出,那便是今天一定要决定下来,不能再拖了,这也是他选宋璟为相,就是知道他有担当。

但如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朝廷如今虽有能力出这些钱,武库也有装备,招募也很简单,只要竖起募兵旗,自然就有勇士前来应募。

但到底以谁为将?

如今朝廷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吴王李恪之孙,袭封信安郡王的李祎。

但是,所以说但是。

作为靠政变上来的他,心思本就重,这可是八万以上的募兵,装备火药和武装到牙齿的精锐,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而且,‘诸王不掌兵’可是惯例。

这可如何择决,而且现在派人去找李牧,张守珪,郭知运,张孝嵩这些能够执掌大军的大唐名将,或者时间来不及或者不合适。

哎,痛失我的心腹大将杨思勖啊!

要是他还在,哪有如今这难以择决的事情?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611/2266067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