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种子发芽
时光在忙碌与日益沉重的孕体负荷中悄然流逝。
方允的孕肚已隆起得十分明显,行动间多了几分孕晚期的迟缓,但那双明眸中的神采和对工作的热忱却丝毫未减。
她依旧准时出现在律所,专注地处理着新丝路项目的复杂法律问题,拒绝任何关于提前休假或减轻工作的提议。
赵廷文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却深知她骨子里的执拗,只能将那份担忧化作更细致的暗中守护。
就在方允专注于案牍劳形之际,一粒曾在临昌项目风波中埋下的种子,在高层决策的春风化雨下,悄然破土而出。
组织法制工作委员会牵头,联合发*委、司*部等多个核心部委,正式启动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工作。
这项法规旨在填补法律空白,为投资规模巨大、关乎民生的重大基建项目,立规立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牵涉利益格局更是盘根错节。
一次高规格的立法协调会上,讨论陷入胶着。
各方代表就如何平衡监管力度与市场效率、如何构建科学的风险共担机制唇枪舌剑,难以达成共识。
主持会议的,正是曾带领巡查组亲历临昌风波、力挽狂澜,如今已擢升为某专门委员会主任的程组长。
眼见僵局难破,他放下手中材料,沉稳目光扫过全场:
“同志们,制定这样一部法规,光有理论框架和美好愿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能落地的、能解决实际痛点的条文。”
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什么,语气带着深沉感慨:
“就像当初临昌那盘困局,最终能拨云见日,靠的是什么?是抽丝剥茧的法律分析,是铁板钉钉的证据链条!我们现在最缺的,正是这种能将错综复杂的现实难题,精准转化为法律语言的能力。”
他拿起另一份材料,是关于新丝路项目法律架构的简报:
“再比如,像新丝路这种体量庞大、涉及多国法律体系的超级项目,光靠书本上的理论是玩不转的。”
程主任的声音带着叩问的力量:
“它需要的是真正在一线摸爬滚打、处理过复杂利益博弈和突发状况的法律专家,他们的实战经验,对我们制定这部《管理规范》至关重要。
法规的‘牙齿’和‘韧性’,往往来自于这些实践者的真知灼见。”
程主任的话语点到即止,未提具体人名。但,对于在座皆是深谙庙堂之道的部委要员而言,已是心照不宣。
会后,法工委李主任特意缓步,与程主任同行。
“老领导,您刚才提到的临昌和新丝路的实践经验,真是切中要害。”
李主任状似闲聊:
“不知您心目中,是否有具备这样实务经验的专家人选,可以为我们提供些宝贵意见?”
程主任微微一笑,神态平和自然:
“人选嘛,自然是你们法工委的职责。不过…”
他话锋轻转,如同不经意提及:
“我倒是听闻,金成律所的方允律师,在新丝路项目上担任首席法律顾问,表现相当亮眼。专业功底深厚,处理复杂涉外协调和风险管控的能力尤为突出。这类深谙实务、又能精准把握政策导向的年轻才俊,值得关注。他们的视角,或许能为我们的草案注入新的活力。”
这番评价,基于公开信息和项目实绩,是纯粹的“建议”,程序上无懈可击。
李主任心领神会,立刻点头:
“老领导慧眼!实务经验正是我们当前亟需的宝贵视角。金成的方律师,业界早有口碑,新丝路项目做得扎实漂亮。法工委近期正筹备几场核心议题的专家论证会,方律师这样兼具国际视野和国内重大基建实操经验的人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数日后。
一封盖着“法制工作委员会”鲜红印章的正式公函,通过官方渠道,郑重送达金成律所,最终呈放在秦岚案头。
公函措辞严谨、规范,字里行间透着组织最高立法机关的权威。
秦岚看着这封分量十足的公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激赏。
随即亲自拿着函件来到方允办公室。
“方律师,天大的好事!”
秦岚将函件递给她,笑容里带着一丝与有荣焉的骄傲:
“法工委发函,正式邀请你以专家身份,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论证工作!这是对你专业能力的最高级背书,是无上荣光!”
方允接过函件,指尖拂过那象征着组织最高立法机关的庄严落款——“法制工作委员会”。
心跳,不受控制地加速。
巨大的惊愕、难以置信的狂喜、沉甸甸的荣誉感,以及随之汹涌而来的、千钧重担般的责任感,瞬间交织成一张巨网,将她紧紧包裹。
怎能不激动?
参与组织立法,站在规则制定的最前沿,以毕生所学去塑造这个社会的法治筋骨——这正是当年站在法学院穹顶之下,那个身着学士袍的少女心中,最滚烫、最纯粹的理想之火。
虽然后来因缘际会,曾与梦想擦肩。
未曾想,兜兜转转,那道曾以为遥不可及的大门,竟在她孕晚期步履蹒跚之时,轰然向她敞开。
然而,激动过后,是律师职业本能带来的审慎。
她深知这份邀请的分量,也明白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复杂考量。
这绝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认可,更可能牵动无形的丝线。
她的身份太特殊了——赵廷文的妻子。
这个身份,在某些时候是光环,在某些时候,却可能成为需要格外警惕的“标签”,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解读和困扰。
整个下午,方允处理工作时都显得有些心神不宁。
她反复研读邀请函的每一个字,分析论证会可能聚焦的核心议题,评估自己能够贡献的专业价值。
同时,那份关于身份避嫌的隐忧,如同藤蔓般悄然缠绕心头。
当晚,沐浴后的水汽尚未完全散去。
方允推开书房门。
赵廷文正坐在宽大的书桌后批阅文件,暖黄的台灯光晕勾勒出他沉静的侧脸轮廓,显得格外柔和。
她没有像往常那样依偎过去,而是拉过一旁的扶手椅坐下,将那份深蓝色封皮、印着庄严国徽的邀请函,轻轻推到了他面前的文件上。
赵廷文的目光从文件上抬起,落在那枚醒目的国徽上,眉眼微微一凝,随即恢复古井无波。
他放下手中钢笔,拿起邀请函,逐句仔细阅读,神情专注而沉静。
书房里一时静得落针可闻,只有他翻动纸张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
方允安静地等待着,指尖无意识地捻着光滑的红木扶手边缘,目光却紧紧锁在赵廷文的脸上,试图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些什么。
他的眉峰在读到关键议题条款时几不可察地聚拢,又在扫过“特邀专家”四个字时,唇角似乎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弧度,快得如同错觉。
终于,他看完了最后一行。
将函件轻放回桌面,身体微微向后靠进座椅,目光转向方允,深邃如海。
“你怎么想?”他率先开口,声音温和。
方允深吸一口气,将下午翻腾的思绪梳理清晰:
“很意外,也很荣幸。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规范》的立法论证,这个领域与新丝路项目高度契合,我的实务经验确实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视角。这个机会……弥足珍贵,是我一直以来的专业理想所向。”
她顿了顿,眼神变得认真而坦诚,直视着赵廷文:
“但是,我同时也在考虑……避嫌的问题。我的身份……会不会给这项纯粹的专业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额外关注?或者……给你带来潜在的困扰?”
这是她心底最深的顾虑。
她无惧挑战,无畏辛劳,只怕因自己身上附带的“标签”,让这份沉甸甸的专业使命沾染上非议的色彩,甚至……牵累他的清誉。
赵廷文静静聆听着,温柔目光始终笼罩着她,眼底是洞悉一切的明了与全然的理解。
待她话音落下,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首先,允儿,法工委以专家身份发出正式邀请,这本身就是对你专业能力和行业地位最权威的背书。他们看中的,是‘优秀律师方允’的学识与经验,而非‘赵廷文的妻子’这个附加称谓。”
他语气肯定,带着对她能力的绝对信任。
“其次,关于避嫌。”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更加锐利:
“这确实需要审慎处理,但绝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把握两条原则。”
“第一,身份纯粹,界限分明。”
他字字清晰,“在立法论证的全过程中,你只代表一个身份:专业律师方允。你的每一个观点、每一项建议,必须且只能基于法律条文、客观事实和你的实务经验,对法律本身负责。绝不允许掺杂私人情感,更不得传递或暗示任何你身份之外的意志。”
“第二,程序公开,经得起审视。”
他继续道,“律所收到的是官方公函,你的参与是公开透明的专家咨询行为。只要过程公开、公正、专业,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最严格的推敲和检验,任何无端的揣测都将失去立足之地。”
利弊清晰,条分缕析。
最后,他话锋微转,目光沉淀为更深沉的柔和:
“当然,挑战与风险并存。更广泛的关注,更严苛的审视目光,都可能随之而来。你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用无可挑剔的专业性来证明你观点的纯粹性。”
他停顿片刻,起身走到她身边,动作轻柔地将她拥入怀中。
“允儿,利弊我已为你剖析清楚。但最终的选择权,”他低头,望进她眼底,“在你。”
本就温沉的嗓音放得更缓:
“这是你深耕的专业领域,是你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我不会,也不该,因为我的身份,去替你做出决定。我的身份,更不应该成为你人生的边界线。”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157/2282751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