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岁
李翠翠还没走出去,听见这话愣了一下,笑道:“石头,不是弟弟,是你小叔。”
宋石头有些疑惑。
“小叔?”
“是啊,这是奶生的,你娘生的才叫弟弟。”李翠翠对待家里唯一的孙子还是有不少好脸色,毕竟陈小珍生了两个丫头片子才得了石头这一个男娃。
如今大儿就这一个根,总是忍不住会些偏疼一些。他也是宋家为数不多能在平常隔三差五吃得一个鸡蛋的人物。
“哦,不是弟弟。”宋石头有些失落,嘴角下拉不过很快他又高兴起来。
“小叔,小叔。”
三岁年纪的孩童还不知事,只高兴家中多了一个比他更小的孩子。或许长大以后能带着一起玩。
李翠翠已经出去。
宋二丫只比宋石头大了不到三岁,瞧着却要懂事很多,一个人看着两个孩子。
宋二丫她好奇的瞧着床上的婴孩,这还是这些天来她还是头一回见到小叔。
之前奶一直没出来,娘也不准她进去,怕打扰到奶。
小叔瞧着白白净净的,和宋二丫以前见过的小孩都不一样。
宋溪听着耳边的童声,心想他辈分还挺大。
李翠翠一忙完就赶紧回来,准备给孩子喂奶。
宋溪一开始有些难为情,后面心理暗示如今的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便得以接受。
喂完奶,李翠翠再三嘱咐宋二丫看好小叔和宋石头。
宋二丫点头,声音洪亮道:“奶,我肯定看好弟弟和小叔。”
李翠翠见此直接出门,气势汹汹跑去找陈春丫算账。
宋家村妇女很多都是在家里织布,这个时辰妇女都还在织布,再晚一会地里的人便会回来。
李翠翠一直记着是陈春丫害的她羊水破了,当时那张春丫分明就是故意使坏。
要不是生了孩子前几天不好下地,她早就来找人算账。
李翠翠有备而来,大闹一场,后面还找来了老村长主持公道。
这件事李翠翠完全占理,陈春丫不得不赔了一篮子鸡蛋。
这些都是她辛苦攒了个把月的,还准备过段时间去县里卖掉。
现在全都便宜了李翠翠,心疼的厉害。
李翠翠掂了掂重量,估摸有四十来个。
鸡蛋一文钱一个,这里值四十文。
李翠翠勉强满意,瞧着陈春丫恨恨的眼神更舒服了。她不乐意又如何,还不是得赔这一箩筐鸡蛋。
生产的时候给出了二十枚鸡蛋,如今直接回本。
后面的日子经常是宋大丫在这里照顾宋溪与宋石头,其他人都忙着生计。
家里三个孩子,宋大丫最大,今年八岁。
已经能跟着干一些活,平常都是她娘陈小珍带着一起在地里干活。
一上午忙活完家里的事,喂鸡,洗衣裳,扫尘……午时便要去地里忙活。
家里多了一口人,李翠翠织布更加卖力。
宋家村大部分妇女都会织布,其他村子里也有人会织布,不过他们没有门路。
布不好卖出去,而且手艺也不如宋家村的妇女。
主要其他村的外姓多,谁都不服谁,中间多有摩擦。
长时间下来村里基本都是分开抱团,这一群人不团结,私底下都偷摸压价,只指望着自己家能多卖些出去。
那家压点价,这家为了卖出去自然也得压价,恶性循环都没讨着好。
后来价格更是保本都做不到,久而久之,宋家村的布就慢慢占了市场。
宋家村人多,产布稳定,而且绝对不允许村里人私自压价。
发现就除族。
宋家村没人敢犯。
李翠翠嫁过来以前就会织布,她的手艺好,在娘家也经常织。
家里会织布的都能省不少买布的银钱,卖不出去也不打紧。
陈小珍也会织布,不过手艺不如李翠翠,家里也没有多的纺车。
等李翠翠手脚没那么利索的时候,这事才会落到陈小珍的头上。
“哎……”三岁小儿坐在门槛上摇头叹气,面上是不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愁容。
“小叔,你怎么了?”正在扫地的宋二丫一直注意着宋溪,自然瞧见了他叹气的模样。
宋溪脆声道:“无事,我就是在想爹娘什么时候回来。”
“爷奶去县里了,估摸还要两个时辰才能回来勒。”宋二丫今年九岁,穷人家的孩子早熟,她懂事的不像这个年龄的孩子。
何况这边的地区不是一般的穷,远不如江南一半富裕,饿不死人已经不错。
宋家村有些像宋溪上辈子在历史书上看见过的陕西地区靠南一些,村子依山傍水。
再往北一些就要住窑洞,村里靠南气候温润些住的都是茅草屋或者少许瓦片混着泥土的房子。
此地虽种植种植的水稻,但更多是耐寒的农作物,比如小麦,玉米,高粱一类。
宋溪只能庆幸不幸中的万幸,这辈子虽然穷,但是亲人都很好,苦是苦了点但是至少身边有盼头。
宋溪是老来子,爹娘已经当祖父母的年纪生了他。
宋家目前居住十口人,他爹宋大山,他娘李翠翠。
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大哥宋柱,二哥宋虎,姐姐宋荷。
大哥娶妻隔壁村的陈小珍,生了两女一子。
宋大丫,十一岁。宋二丫,九岁。小儿子宋石头六岁。
宋荷嫁给了隔壁县的镖师,生了二子。
二哥宋虎还未娶妻,估摸过两年家里就会给安排。
宋溪是家里最小的,不过辈分比较大。
这个时候家里的人都干活去了,只有他年纪小得空。加之早产的缘故,李翠翠是捧在手里怕化,一点活不让干。
宋二丫则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看着他,怕他出事,拘在家里。
宋石头已经跑出去玩,他如今六岁家里也不拘着。
“哎。”宋溪越想越多,毕竟他不是真的三岁小儿,他的身体里住着的是二十岁的灵魂。
宋家村家家户户都穷,不过比起附近条件算不错了,至少大部分住的都是泥瓦房。
少数富裕家庭会用土木建造房屋,更有些会用青砖建造房屋,宋家村没有。
宋溪只在隔壁村见到过一次,那是陈地主家,青砖瓦房很是气派。
那边村里的土地大多都是陈地主家的。
宋家村上数是一个祖宗,顾名思义,村里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关系。
一共有三十多户,二百九十多口人家。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144/2283010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