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胎穿农家老来子,靠科举改换门庭 > 第61章 历年考题

第61章 历年考题


李翠翠用料很厚实,味道或许不如外头卖的,却叫人吃的很过瘾。

宋溪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杯温水润喉。

李翠翠吃的与宋溪差不多,只比他吃的快一些。

私塾门口,只有李伯一人,见宋溪过来笑道:“早安,宋学子。”

“早安,李伯。”宋溪行礼道。

“嗯,去吧,夫子在里面等你。”

“嗯。”

宋溪进入,甲班已经来了四人,他是最后一个到。

辛宏胜率先看见他,笑道:“宋兄,你可来了!”

崔修真紧随其后道:“宋兄。”

自茶楼一别几人许久未见叙旧一番,至李夫子自外头进来,几人连忙站起来行礼。

“夫子。”

李夫子点头,示意他们坐下。

“我准备了一道历年考过的题目,你们拿到手后可解。”

宋溪拿到考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出自《礼记·大学》,属“五经”之《礼记》篇。

宋溪一下明白过来要答什么,稍微沉思片刻。一边研墨,一边在脑中构思。

宋溪看过有关考题的答卷,胸有成竹落笔于草纸之上。

“《大学》开篇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三纲领者,乃儒门治学立世之总纲,其义深远,其序井然。”

“朱熹《大学章句》释“明明德”曰:“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盖“明德”本为人心所固有,乃天之所赋、理之所存,如日月之明,原无遮蔽,然为私欲所蔽,遂失其本真。故“明明德”者,非外求他物,实乃克己复礼、去蔽存真,使固有之明德复显其光,此乃为学之根本,是修身立己之始基。”

“次言“亲民”,朱子引程子语注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夫“明明德”既成,非独善其身而已,更当推己及人。以己之明,启人之蒙,导民革除旧弊、迁善改过,使天下之人皆能复其明德,此乃由己及人、成己成物之延展,是修身之后治国平天下之阶径。”

“终言“止于至善”,朱子释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此“至善”者,非一端之善,乃万事万物各得其理之极致,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皆有其定准。盖“明明德”需明至善之理,“亲民”需导民止于至善,故“止于至善”为前两纲领之归宿——“明明德”者,必以至善为标的,方不致偏歧;“亲民”者,必以至善为准则,方不致妄为。”

“三者之逻辑,若循循之阶梯:“明明德”为体,是内修之根本,无此则无以为立;“亲民”为用,是外推之践行,无此则德无所施;“止于至善”为的,是终极之目标,无此则体用皆失方向。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由修己而至安人,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此乃《大学》之道所以为万世治学治世之圭臬也。”

宋溪写完,细细检查一遍,才落笔于真正的考卷之上。

待写完再检查过后已是近午时,众学子都已停笔。

李夫子道:“早些归家吧。”

众学子道:“是!”

宋溪自私塾离开。

寒风中李翠翠依然等在那,见到他道:“小宝。”

宋溪看着李翠翠被寒风冻僵的手,有些心疼道:“娘,我已快九岁,不用来接。”

李翠翠不语,“成,娘知道了。”

李翠翠这样说下次还是会来,宋溪已经上了几次当。

午时过半,宋溪回到私塾。

同窗四人正在高谈阔论,各执己见,聊的是上午夫子出的题目。

见到宋溪进来,几人将他拉入其中,一同讨论。

李夫子来了以后才渐渐停歇。

只一个午时,李夫子只批改了几张,想要知道具体要待明日。

李夫子向他们道:“可是有什么疑云,与我说来。”

辛宏胜起身道:“夫子,学生有一问。”

“学生疑惑,亲民”之“亲”,程子与朱子谓“当作新”,释为“革旧染之污”,然古本《大学》原作“亲”,若从“亲近百姓”解,与“新民”义有别,究竟当从何说?”

李夫子摸着胡须,讲解道:“‘亲’者,仁心接民之始;‘新’者,仁政导民之终。程朱以‘新’释‘亲’,非易其字,乃完其义,使‘亲民’之举既含仁爱之诚,又有革新之效,方合‘明明德而天下平’之旨。”

辛宏胜点头,疑云拨开,他行礼坐下。

李夫子又问道:“还有何人有疑?”

有了辛宏胜开头,其余人纷纷问出自己的疑惑。

如崔修真道:““明明德”是内求本心,“亲民”是外施于民,陕南多山乡,学子多有“耕读兼顾”者,若专注“明德”则少暇亲民,若躬身亲民又恐荒于修己,二者如何平衡?”

李夫子解道:“陕南学子耕读,非为二事所困,实为二功所托。以耕读践明德,则德不悬空;以明德导亲民,则民不迷向。心融于一事,力便归于一道,此乃山乡学子平衡修己、接物之要也。”

再如燕元思道:““止于至善”为终极目标,然“明明德”需以至善为标的,“亲民”亦需以至善为准则,三者似有“目标”与“路径”的重叠,究竟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递进,还是三者并行互成?”

李夫子一一讲解,到后来口干舌燥,喝了几回茶水。

学子们意犹未尽,拉着李夫子又问了许多。李夫子茶杯已见底,握着空杯抿了几口。

酉时散学,几人并未离去,而是又过了半个时辰才一同离开。

李夫子待众学子都走后泡了两壶茶,第一壶来不及品。

这样的日子持续五日,直到其他学子入学。

十五一早,宋溪闻鸡而起,与李翠翠来到私塾外。

私塾外出现很多马车,不少人牵着五六七岁的孩子来此。

今日是私塾招生的日子。

三年前的某日,宋溪也在其中。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144/2283004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