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帝王术,贤臣的保全之道
“父皇真是用心良苦啊!”李亨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李隆基的深谋远虑。
一品已是唐朝最高爵位,至此再无晋升余地。可李乾的功劳却不会停止。赏无可赏,封无可封之时,唯有杀之一途。
“人一旦身居高位,自然有人依附。即便李乾无心作恶,依附的人多了,难免有人借势为恶。一旦出事,李乾便难辞其咎。”李泌感慨道,“杨氏一案不就是最好的例证?”
杨氏固然作恶多端,但单凭他们也无法酿成如此大祸。正是因为有众多爪牙依附,为虎作伥,才让杨氏之祸愈演愈烈。
若李乾位高权重,即使他严于律己,也难免有人投靠依附。
久而久之,必生事端,这就成了李乾的罪证。即便他管束再严,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也是必然。这么多人,良莠不齐,总会有人作奸犯科。
树大招风,正是此理。到那时,就算皇帝不想杀李乾,也不得不杀了。
李隆基精明过人,早已看透其中利害。这才故意压着李乾的爵位,让他在短时间内无法升得太高,从而避免这种危害。
“是啊。陛下的帝王之术已臻化境,古今罕见。”李泌由衷赞叹。
“我明白了。父皇这是在教导我,要善待贤臣良将,更要懂得保护他们。”李亨也是个明白人,终于领悟李隆基让他深思此事的深意。
“殿下英明!”李泌微微颔首,大为赞赏。
李隆基让太子深思此事,正是要传授这帝王必修课,不仅要善用贤臣良将,更要懂得如何保全他们。
“殿下可知陛下为何要保全李乾?”李泌话锋一转,再度发问。
“李乾善谋能战,是不可多得的良将,自然要好生保全。”李亨略作思索答道。
“非也非也。”李泌摇头,“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陛下保全李乾,实则是为了第二个问题。”
“谁适合统兵击破大食?”李亨眉头一挑,陷入沉思。
“正是。”李泌郑重颔首,“保全李乾正是为了重用他。若不打算重用,陛下大可以封他高爵,将他闲置起来。”
处置李乾的方法很多,给予高爵厚禄却闲置不用,也是一种保全。这样李乾便可安享富贵,不必再冒险征战,也算对得起他的功劳。
但李隆基没有这么做,而是压着他的爵位来保全他,这正说明要重用他。
“照你的意思,李乾是最适合统兵击破大食的人选?”李亨沉吟道。
“不错。”李泌再次肯定。
“但我以为王忠嗣也很合适。”李亨眉头紧锁,“李乾固然善谋能战,是我欣赏的良将。但论打仗,王忠嗣也不逊色。”
王忠嗣号称李隆基朝第一名将,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身经百战,从未败绩,由他统兵出征,无人会质疑。
“王忠嗣与殿下亲近,你们自幼一起长大,情谊深厚。王忠嗣更是口口声声要为殿下保驾护航。若再破大食,他的功劳更大,更能为殿下效力。”李泌目光如炬,直视李亨,“我说得可对?”
“没错。王忠嗣与我自幼相识,同吃同住,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若让他统兵,战功更大,更能助我成事。”李亨对王忠嗣的情谊确实非同一般。
“所以殿下倾向于王忠嗣,可对?”李泌再度追问。
“李乾善于用兵,我很赏识。若我登基,也不会亏待他。但考虑到与王忠嗣数十年的情谊,我还是认为由他统兵更合适。”李亨在李泌面前毫不隐瞒。
“王忠嗣真是好福气,能得殿下如此厚爱。”李泌略显感慨,却话锋一转,“然而殿下若如此行事,虽全了情谊,却会误了大唐江山。”
“误了大唐?”李亨脸色骤变,盯着李泌不悦道,“李泌,此话怎讲?本太子一心为大唐,何来误国之说?”
李亨不再自称“我”,而改称“本太子”,显然心中已有些不悦。
“太子,李泌有一问。”李泌微微一笑,“可知伞与殿的差别何在?”
“这有何难?伞是用来遮阳挡雨的,殿是用来居住的。”李亨被问得莫名其妙,不解地望着李泌。
“太子此言差矣。”李泌耐心解释,“伞与殿的差别在于,伞只有一根支柱,而殿却有多根梁柱。所以伞柱一折,伞就废了。而殿即使折损一两根柱子也不会倒塌,因为还有其他梁柱支撑。”
说到这里,他略作停顿,继续道:“为帝者就是要打造一座永不倾覆的大殿,而不是一把伞。王忠嗣固然了得,已立下大功,李乾虽有平定吐蕃之功,仍与他有差距。若击破大食一战由王忠嗣统兵,所有功劳尽归他一人。那么,大唐就不是稳固的大殿,而只是一把伞了。”
李亨眼中精光一闪,似有所悟。
“生老病死,祸福难料,此乃人生常理。一旦王忠嗣发生意外,大唐岂不是折损了一根擎天柱?而太子为了全情谊,恰恰把大唐打造成了一把伞,而不是一座大殿。王忠嗣这根伞柱一折,整把伞就无用了,大唐也就危矣。”李泌声调渐高,字字振聋发聩。
李亨额头上渗出冷汗。
“大唐之所以兴盛,就在于人才济济。太宗时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开元之际更是贤臣良将辈出,这才是大唐强盛的根源所在,还请太子谨记。”李泌语气愈发恳切。
“谢先生教诲!”李亨双手抱拳,深深一揖。
按照他原先的想法,全了与王忠嗣的情谊,让其统兵出征,固然对王忠嗣个人是好事,但对整个唐朝却无益处。
一旦王忠嗣出事,整个唐朝都会受到震荡。谁敢保证不生病、不英年早逝?
没人敢打这个包票。
若由李乾统兵击破大食,就能在王忠嗣之外再打造一根擎天柱。那么唐朝就会有两根擎天柱,即使一根出了问题,还有另一根支撑。
这才是最好的处置之道。
“父皇这是在告诉我,要与李乾多加亲近,建立情谊,拉近彼此的距离。”李亨是个明白人,很快就领悟了李隆基的深意。
“正是如此,陛下正是此意。”李泌郑重颔首,欣慰道:“殿下能为李乾之事面见陛下,让陛下格外欣慰,这才与您推心置腹。同时,陛下也在借此机会,传授太子帝王之道。”
李隆基的帝王心术让李亨叹服不已,他郑重道:“我定当潜心学习,绝不辜负父皇期望。走,我们这就去见李乾。”
“这位李将军声名远播,我也早有拜访之意。好,我们同去。”李泌是个爽快人,当即应允。
李亨当即下令备下厚礼,与李泌离开太子府,直奔李乾府邸。
-------------------
李乾府邸外,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众多大臣挤作一团,争相求见。
裴厚带着亲卫严守府门,不许任何人进入。
“求见李将军,烦请通禀。这点心意,还请笑纳。”
“我已三次求见李将军,诚心要与将军结交,就请通禀一声吧?”
自从李乾回府后,府邸便门庭若市。前来结交的大臣络绎不绝,前客未走后客已至,让李乾无可奈何,只得下令闭门谢客。
尽管李乾此次封赏不公,但群臣都看出李隆基对他的赏识有增无减。李乾高升只是时间问题,谁也不愿错过这个结交的机会。
于是李府门前便出现了这番热闹景象,比菜市口还要喧闹。
这时,三位读书人挤进人群。为首者年约三十,容貌清矍,带着一股书卷气,向裴厚行礼道:“烦请通禀李将军,杜甫求见。”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069/2266568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