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皇明 > 第263章 新设军机,津门开财

第263章 新设军机,津门开财


回到乾清宫东暖阁。

    朱由校缓缓坐定,伸了伸懒腰。

    “呼~”

    年轻的皇帝长长舒了一口气,抬手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

    这几日为了大婚典礼,他几乎未曾好好休息过。

    尤其是昨夜洞房花烛,与皇后张嫣缠绵至三更天才歇下,今晨又早早起身祭拜太庙。

    一个字:累!

    不过,这倒也是幸福的烦恼。

    毕竟这种生活,多少人求而不得。

    况且,作为皇帝,这本就是他的责任。

    是故,朱由校此刻虽觉疲惫,但想到堆积如山的奏疏,他还是强打起精神。

    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魏朝见状,连忙奉上一盏温热的参茶:“陛下,这是尚膳监刚送来的养神茶。”

    朱由校接过茶盏,轻啜一口,参茶的苦涩中带着些许甘甜,倒是让昏沉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今日的奏本都送来了?”

    “回皇爷,通政司刚呈上来的,共一百四十三封。”

    魏朝躬身答道,随即示意小太监将一摞奏疏整齐地码放在御案左侧。

    “最上面那几封是辽东的军报,熊经略、孙部堂亲笔所写。”

    听到辽东二字,朱由校眸光一凝,立即放下茶盏,取过最上方的奏本。

    当他展开熊廷弼那熟悉的笔迹时,连日来的疲惫似乎一扫而空。

    他开始批阅奏疏。

    烛影摇红,朱笔轻点。

    暖阁内静得出奇,只有铜漏的滴答声与朱砂笔在奏疏上划过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朱由校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疾书,案上的奏疏渐渐分成了三摞:待批的、已阅的、需要召对详议的。

    这些奏本内容包罗万象:

    辽东军报中,熊廷弼请求增派战马支援;

    陕西巡抚上报旱情严重,请求减免赋税;

    南直隶御史弹劾漕运衙门贪墨成风;

    甚至还有云南土司为争袭爵位而械斗的奏陈

    又是当牛马的一天。

    就在朱由校批阅奏疏的间隙,他抬眼望向暖阁外。

    透过雕花窗棂,只见倪元璐与卢象升正伏案疾书,青色的翰林官袍在烛光下显得格外素净。

    年轻的皇帝唇角微扬,忽然开口:

    “倪卿、卢卿,进来吧。”

    声音不轻不重,却让外间的两位翰林同时一怔。

    两人对视一眼,连忙搁笔整冠,趋步入内。

    “臣倪元璐、卢象升,叩见陛下。”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对新科才俊。

    一个温润如玉却暗藏风骨,一个英气逼人而锋芒内敛。

    他特意抬手虚扶,笑着说道:“不必多礼。”

    “臣倪元潞(卢象升),谢陛下!”

    两人起身,眼中都闪烁着受宠若惊之色。

    这是莫大的恩宠。

    自开科取士以来,能随侍御前、参预机要的翰林本就凤毛麟角。

    而像这般被皇帝亲自召入暖阁问对,更是殊遇中的殊遇。

    殿角的铜炉升起袅袅青烟,将君臣三人的身影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朕记得”

    朱由校随手拿起一份太仆寺关于战马养殖的奏本,轻声问道:“倪卿是绍兴人?卢卿可是常州籍?”

    “陛下圣明。”

    倪元璐躬身应答,袖中的手指却不自觉蜷缩,皇帝竟对他们的出身了如指掌,让他心中激动万分。

    卢象升则是眼中满是狂热。

    毫无疑问,当今圣上,就是他的偶像!

    年轻的皇帝将奏本往前一推,笑着说道:“江南水乡的才子,应能帮朕一些忙。这些关于军事、盗匪方面的奏疏,你们拿去看,看完之后,拟定批语,给朕一观。”

    这个举动让两位翰林呼吸都为之一滞。

    倪元璐只觉得喉头发紧,后背瞬间沁出一层细汗。

    按制,起居注官不得干预政事,他们每日不过执笔记录帝王言行,连抬头多看一眼奏章都是逾矩。

    可眼下皇帝竟让他们参详军国要务!

    卢象升眼神闪烁不定,呼吸越发急促。

    哪怕经历过琼林宴的荣耀,也没想到皇帝会给予如此殊遇。

    批阅奏疏?

    这可是连六部堂官都要屏息凝神的要务!

    记忆中父亲曾说过,当年严嵩为内阁首辅时,连碰一碰奏本都要先净手焚香。

    而现在,他们这些初入仕途的新科进士,竟要代天子批答军机?

    “臣等惶恐!”

    倪元璐突然跪伏在地,额头几乎触到冰冷的金砖。

    他青色官袍的下摆铺展如莲叶,声音却带着几分颤抖:“批阅奏疏乃阁臣之责,臣等微末小臣,安敢行此僭越之事?”

    暖阁内熏香的青烟在他周身缭绕,将那张清俊的面容衬得愈发苍白。

    朱由校看着倪元潞诚惶诚恐的模样,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朕不是让你们批阅奏疏,而是让你们参谋。”

    年轻的皇帝顿了顿,目光在两位翰林之间流转。

    “也不是所有奏疏,只是关于军事方面的奏疏而已。“

    暖阁内的烛火忽明忽暗,映照在朱由校年轻却已显威严的面容上。

    他端起茶盏浅啜一口,继续说道:“朕一日批阅数百份奏疏,纵使精力旺盛如朕,也难免有疲累之时。你们帮朕参谋一二,能省下朕不少心力。”

    说到这里,朱由校忽然站起身来,负手而立。

    窗外透进的月光与殿内的烛光交织,在他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朕准备在乾清宫设立军机处,专门为朕参谋军事方面的事情,朕看你们就很适合进入军机处。”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借着辽东大捷的余威,朱由校决心将这个在后世赫赫有名的机构提前设立。

    此刻的军机处还只是个雏形,仅能参谋军事奏疏,但年轻的皇帝心中已有盘算。

    这个新设的机构,可以慢慢赋予实权。

    之所以要设立军机处,背后自有朱由校深远的政治考量。

    朱由校心里明白,自己登基未久,朝中重臣多是先帝留下的老臣,虽忠心可鉴,却难免因循守旧。

    而那些真正与自己志同道合、锐意进取的年轻官员,如倪元璐、卢象升之流,却因资历尚浅,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权力中枢。

    军机处的设立,正是朱由校精心设计的一步妙棋。

    这个新设的机构,巧妙地绕过了传统内阁制度的桎梏。

    按照惯例,入阁拜相需要经过漫长的资历积累,往往要熬到两鬓斑白才能跻身其中。

    但军机处不同,它不拘一格,即便是新科进士亦可任职。

    这给了朱由校极大的用人自由,可以随时将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官员纳入自己的决策圈。

    更重要的是,军机处虽名义上只是个参谋机构,实则暗藏玄机。

    它设在乾清宫内,与皇帝朝夕相处,参与军国要务的商议。

    这种‘位卑权重’的特殊地位,既不会过分刺激朝中老臣的神经,又能让朱由校直接培养自己的班底。

    倪元潞还在犹豫,脑海中闪过无数朝堂倾轧的典故。

    而卢象升已然撩袍跪地,额头重重叩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陛下如此勤政,令臣等汗颜。臣虽愚钝,愿竭尽驽钝,为陛下分忧!”

    这声音在暖阁内回荡,倪元潞见状,也只得深深拜下:“臣谨遵圣命。”

    只是那声音里,仍带着几分迟疑。

    朱由校满意地颔首,示意魏朝将一摞辽东军报送到两位翰林面前。

    倪元潞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卢象升则若有所思似有所悟。

    两位翰林当即开始了他们仕途中最特殊的差事:为天子参谋军机要务。

    暖阁内一时只闻书页翻动之声,偶尔夹杂着朱由校的轻声询问。

    说来也奇,多了这两双慧眼相助,朱由校批阅奏疏的速度竟快了许多。

    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斟酌的军报,如今只需略览两位翰林拟就的批语,便可迅速决断。

    年轻的皇帝终于得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那些关乎国本的奏疏上。

    陕西的旱情要如何赈济,漕运的积弊该怎样整顿

    这些往日被军务挤占的政务,如今都能细细推敲了。

    就在朱由校与两位翰林商议军机要务之际,暖阁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轻手轻脚地趋步上前,在距离御案三步处恭敬跪倒,双手捧着一块象牙腰牌:“启奏陛下,内阁群辅李汝华、户部尚书李长庚递牌子求见!”

    朱由校闻言,朱笔微微一顿,抬眉问道:“可说了是因为何事来拜见?”

    这些日子以来,每当这两位大臣联袂求见,十有八九都是来哭穷要钱的。

    若是如此,这两个人他见都不见!

    真当他的内帑是取之不尽的金山银海?

    若非他登基以来多方敛财,辽东的后勤补给早就断了,哪还有余力发放将士们的粮饷赏赐?

    更何况,内帑还要供养京营的十余万大军,他纵使真是开银行的,钱也不够用。

    现在他一听到李汝华与李长庚的名字,就条件反射般地感到头痛。

    魏朝察言观色,连忙回禀:“启禀陛下,听他们说,是为天津市舶使司的事情来的。”

    朱由校听到天津市舶使司几个字,原本疲惫的双眼顿时精光四射。

    他顿时不累了。

    这可是关乎开源生财的要事!

    朱由校整了整衣冠,声音里带着几分期待:“让他们进来吧!”

    “奴婢遵命!”

    魏朝躬身退出暖阁,不多时便引着两位重臣入内。

    李汝华与李长庚迈着规整的官步,在距离御案五步处齐齐跪倒:“臣东阁大学士李汝华(户部尚书李长庚),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朕安,起来罢。”

    朱由校虚抬右手,示意魏朝赐座。

    老太监连忙指挥小太监搬来两个黄花梨圈椅。

    “谢陛下隆恩!”

    两位大臣恭敬谢恩,缓缓入座。

    就在这当口,李汝华余光瞥见暖阁角落里伏案疾书的两个青色身影。

    那不是新科状元倪元璐和榜眼卢象升吗?

    他们手中竟拿着朱笔在批阅奏疏!

    老臣心头一震,与李长庚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

    不过,两人的震惊之色很快就消散了。

    他们宦海沉浮数十载,深知在这紫禁城里,有些事看见了也要装作没看见。

    更何况,今日他们前来,可是另有要事。

    这关系到能否解决朝廷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

    两人震惊的表情尽在朱由校眼中,但他也当没看到,将话题引到他们两人此行的目的上来。

    “说说吧,你们此番前来作甚!”

    李汝华与李长庚对视一眼,前者硬着头皮拱手道:“陛下明鉴,按熊廷弼送来的捷报核算,此番封赏将士并抚恤伤亡,至少需五十万两之数。”

    他顿了顿,喉结微动,委屈般说道:“只是.如今太仓银库几近见底,臣等实在是在短时间内筹措不出这么多的钱财.”

    “又是哭穷?”

    朱由校无语的摇摇头。

    “朕听魏大铛说,你们是为天津市舶使司而来?怎么又在哭穷?”

    “陛下圣明!”

    李长庚见机立即接过话头,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

    “臣等愚钝,虽不敢妄议加征辽饷,却思及天津乃我朝北方门户,有些主意。”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精心绘制的海图,在魏朝捧来的案几上徐徐展开。

    朱由校目光一凝,只见图上渤海湾如弯月抱珠,天津卫恰似明珠缀于要冲。

    他身子不自觉地前倾,眼中露出十分感兴趣之色,问道:“爱卿有何良策?”

    这一问,如投石入水,激起千层波澜。

    李长庚闻言精神一振。

    他手指点向渤海湾处,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容禀,天津市舶使司地处渤海湾咽喉要道,实乃连接辽东、朝鲜、倭国的海上门户。此处既是大运河的北端枢纽,又有直沽河贯穿其中,水陆交通之便利,堪称北方第一。”

    他条分缕析地陈述道:

    “其一,可设天津为军需贸易中枢。臣查辽东将士最缺火药、铁器,而朝鲜苦无上好棉布。若以官营方式统购统销,既可避免奸商哄抬物价,又能以高价换取辽东人参、貂皮等特产。”

    “其二,当垄断高利商品。”

    李长庚眼中精光闪烁。

    “倭国白银低贱,若可与之贸易,可岁入百万两,朝鲜高丽参价比黄金,南洋香料更是价值连城。若由市舶司专营,抽取三成关税,岁入何止百万?”

    “其三,发放‘船引’一事。臣已查得,仅登州一地,每年走私商船就不下百艘。若发放特许,每船收税五百两,再对北方海商减税三成,何愁商贾不云集天津?”

    朱由校听得入神,不时点头。

    李长庚见状,像是被认可一般,语速加快:

    “其四,护航收费。眼下海盗猖獗,建奴不时袭扰。若以水师护航,按货值百分抽一,既保商路畅通,又可练兵筹饷。”

    “其五,利用运河之利。将苏杭丝绸、景德镇瓷器、武夷山茶叶集中天津,转销外洋,获利至少翻倍。”

    到了此时,李长庚的奏对仍在继续,他话语不停,继续说道:

    “另外,臣请设番坊专供外商,收取地租与交易税。更有一策,辽东缺马,可许商人以马匹抵税。一匹战马抵税二十两,既解军需之急,又免银钱之困。”

    说到此处,老尚书从怀中取出一本账册,颇为自豪的说道:“此乃臣与李阁老核算的岁入预估,请陛下御览。”

    朱由校接过账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列着各项收支,最后合计竟写着‘岁入可增至少一百八十万两’。

    见到开源之才后,朱由校不吝啬夸赞之语。

    “这才是我大明户部尚书该有的格局!”

    哭穷哭穷,难道能哭出钱财来不成?

    还得是要有生财之道!

    不过朱由校倒是没有盲目乐观。

    在天津开市舶使司,固然能够赚钱。

    但要将这个钱赚到,却没那么简单。

    “爱卿所献之策,条条皆是生财妙法。只是,其中恐怕有不少难处罢?”

    朱由校未等李长庚说话,自己便掰开手指细数其要在天津生财的难处来。

    “其一,江南那些世代经商的豪族,岂会坐视北方新开贸易要冲?他们在松江、宁波经营多年,如今要分一杯羹给天津.”

    朱由校冷笑一声。

    “只怕明日就会有御史弹劾朕与民争利了。”

    “其二,天津水师不过十余艘战船,如何护得住这千里海疆?若遇海盗劫掠,或是建奴袭扰,商路断绝,这市舶司就成了无本之木。”

    “最要紧的是其三,那些靠走私发家的豪强,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地方胥吏,断了他们的财路.难保不会有人在暗地里使绊子。”

    陛下懂得,居然比他们还要多。

    李长庚与李汝华交换了一个眼神。

    看来要糊弄陛下,没有那么容易。

    此刻。

    朱由校已回到御座,他为天津市舶使司开财定了个基调:

    “不过,这些困难,都不是我们退缩的理由!”

    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茶盏叮当作响。

    “朕要的,是具体解决这些难题的对策!”

    朱由校目光如电,在李长庚与李汝华脸上一一扫过。

    “诸位爱卿,可敢与朕共谋此利国利民之举?”

    ps:

    燃尽了。

    又是万更!

    这两天在电脑前每天坐有十几个小时,腰都坐痛了。

    码字比上班还累~

    ψ(*`ー)ψ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32/1111086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