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皇明 > 第270章 攻坚克难,孕科技树

第270章 攻坚克难,孕科技树


东暖阁内。

    皇帝的话语将将落下。

    孙元化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

    他深吸一口气,躬身答道:“陛下,西方的火绳枪,实则与我大明的鸟铳原理相通,只是他们在枪管膛线、扳机结构上多有改良,更显精良。若倾工部之力仿制,虽需时日,尚可办到。”

    话锋一转,他的声音沉了几分。

    “但这燧发枪,怕是难如陛下所愿。”

    朱由校眉峰微蹙:“难在何处?”

    “难在其筋骨。”

    孙元化抬手比划着,语气里带着对技术壁垒的无奈。

    “燧发枪的核心在于‘簧轮-燧石’或‘扳机-燧石’的击发结构,这比火绳枪的简单药池复杂百倍。

    单说那击发簧片,需用高弹性钢片反复锻打,既要能承受千次击发不变形,又要在扣动扳机时精准撞击燧石,这钢片的淬火火候、韧度把控,我大明兵仗局的匠人从未试过。

    若换做寻常铁片,必定炸膛,这是已经试过的事情了。”

    张焘在旁补充道:“臣去年在澳门见西洋技师调试燧发枪,那扳机上的齿轮齿距误差不能超过半分,否则便会哑火。这般精密活儿,得像欧洲钟表匠那般,用特制的小锉刀一点点磨出来。可咱们的匠人打惯了大刀长矛,哪有这等细功夫?”

    孙元化接过话头,语气更添几分沉重。

    “更要紧的是,他们造枪有章法,枪管多长、膛线多密、弹丸重量与火药配比,都有算学公式可循。可我大明……”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

    “既无弹道学测算,也无机械工程图谱,全凭匠人经验摸索。就像盲人摸象,便是侥幸造出形似的,也未必能用。”

    茅元仪叹了口气:“孙大人所言极是。前些日子兵仗局试着仿过一支西洋火绳枪,看着与原品无异,可试射时枪管炸了膛,伤了三个匠人。燧发枪结构更复杂,怕是连仿个形似都难。”

    朱由校却微微摇了摇头,目光扫过三人,显然不认同他们的判断。

    “为何不能仿制?”

    “难道就因为兵仗局炸了一次膛,遇到些许难处,便要打退堂鼓了?”

    他走到三人面前,声音陡然提高几分,带着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

    “我炎黄子孙,从来就不是怕难的性子!上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汉有张骞通西域,凿空万里黄沙;唐有玄奘西行,历经千难万险取回真经,哪一桩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孙元化三人被这股气势震慑,下意识地垂下头。

    他们方才的表现,确实有些畏难了。

    而皇帝的话语不停。

    “再难,能难得倒我华夏子民?”

    “西洋人能造出来,咱们凭什么不能?他们的匠人是肉做的,咱们的匠人难道是泥捏的?”

    后世那些被美利坚卡脖子的尖端技术,从原子弹到芯片,哪一样不比这燧发枪复杂千百倍?

    到头来不还是被一代代华夏儿女啃了下来?

    如今不过是区区燧发枪,若是这点难关都迈不过去,还谈什么重振大明、抵御建奴?

    皇帝这番雄心壮志,让孙元化心中百感交集。

    他望着朱由校眼中的坚定,迟疑片刻,还是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锐意进取,臣深为敬佩。只是仿制燧发枪,需请欧洲工匠亲至工坊指导,且钢材、工具皆需特制,前期投入恐非小数目……依臣浅见,或许‘造不如买’更稳妥些。”

    “造不如买?”

    朱由校眉峰一挑,语气里带着几分冷意。

    “你且说说,从那些西夷手上买一把燧发枪,要多少银子?”

    孙元化被问得一怔,他虽懂炮术,却不精于买卖,当即转头看向身侧的张焘。

    毕竟张焘曾亲赴澳门采买火器,对西洋军械的价格最是清楚。

    张焘会意,上前说道:“启禀陛下,西洋燧发枪也分三六九等。最次等的多是旧枪改造,火门易堵,十发里倒有三发哑火,一把约二十两银子;中等的稍好,却也难抵潮湿,要三十两上下。”

    “那最好的呢?”朱由校追问,目光锐利如鹰。

    “最好的是英吉利人新造的‘英吉利燧发枪’,枪管镀铬,扳机精密,雨天也能连发,只是……”

    张焘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一把要四五十两银子。若是一次性买上百把,或许能降到四十两,但再多,他们便不肯降价了,西夷也怕我朝仿造,向来对上等火器卡得紧。”

    四五十两!

    朱由校指尖在案上重重一叩。

    要知道,一个正七品县令的年俸也不过四十五两,一把枪竟抵得上一个县官一年的俸禄!

    他忽然看向张焘,话锋一转:“那你们可知,若是咱们自己造,一把燧发枪要多少成本?”

    张焘略一思索,答道:“回陛下,若是能请得西洋工匠传授技艺,批量打造模具,钢材从山西铁矿特采,人工用军匠营的匠人……臣估摸着,一把大约十两银子便能拿下。”

    十两与四五十两,悬殊立现。

    造还是买,已经无须争辩了。

    “咱大明朝便是家大业大,也经不起这般把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似的给西夷送去。”

    朱由校的声音陡然提高。

    “孙卿、张卿、茅卿,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能工巧匠辈出,难道还有什么器物是咱们造不出来的?真要是传出去,说我大明连杆火枪都得求着西洋人买,那才是把祖宗的脸面都丢尽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语气愈发坚定。

    “所以,燧发枪要造,那西洋的迅雷炮也要造!不仅要造出来,还要造得比他们的好,造得比他们的多!”

    语罢,他环视众人,话锋稍缓。

    “你们且琢磨个章程出来,务必让兵仗局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能用的燧发枪。”

    “当然.”

    朱由校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务实的考量。

    “眼下辽东战事吃紧,不可一蹴而就。现阶段,还是先以改良火绳枪为主,让军中能尽快用上趁手的家伙。”

    朱由校心里清楚,这火器迭代如同攀梯,火绳枪若是一代,燧发枪便是二代,中间隔着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无数次试验的血泪。

    一步登天难度极大,但先把一代枪打磨成“一点五代”,改良枪管膛线、优化药池防潮、缩短装填时间,这些却是能办到的。

    孙元化三人听得心头一振。

    皇帝这话既给了高远的目标,又指明了眼下的路径,实是通透。

    他们深知此事干系重大,若是真能让火器革新落地,不仅是大功一件,更是能实实在在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建奴铁骑。

    “臣等领命!”

    三人再次躬身,声音比先前更响亮几分。

    朱由校看着他们意气风发的模样,满意地点了点头。

    “所需的银钱、物料、人手,只管往上报,朕给你们兜底。但有一样,不许懈怠,不许藏私,更不许让西夷看了笑话。”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朱由校见三人神情恳切,又多问了一句。

    “除了银钱物料,还有什么难处需要朕出面协调?尽管说来。”

    孙元化沉吟片刻,小心翼翼的说道:“启禀陛下,仿制燧发枪与迅雷炮,涉及诸多西洋技艺,臣等虽有心得,却仍需精通此道者点拨。依臣之见,此事或可借助耶稣会的力量,他们之中,不乏精通算学、力学的传教士,且与西洋工坊多有往来。”

    说罢,他偷偷抬眼观察朱由校的神色,又补充道:“臣知晓陛下对传教之事多有顾虑,臣绝无引其传道之意,只求借其技艺,助我朝攻克难关。”

    朱由校闻言,脸上表情并无波动。

    他对耶稣会确实心存戒备,那些人千里迢迢来大明,名为传教,实则未尝没有窥探国情的心思。

    但转念一想,眼下正是用人之际,纠结于门户之见反倒因小失大。

    “无妨。”

    他摆了摆手,语气果决。

    “只要是能为我大明所用的,管他是耶稣会还是西夷工匠,都可用。他们想传道?朕不允。但想借技艺换口饭吃,朕给他们机会。”

    “说到底,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能造出坚船利炮,些许手段又算得了什么?”

    孙元化闻言,松了口气,躬身道:“陛下圣明,臣明白了。”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朱由校索性放开了话题,让三人详细讲讲西夷的近况。

    从荷兰人的战船如何坚固,到西班牙人的火炮射程有多远;从佛郎机的工坊如何组织生产,到西洋的算学图谱有何精妙之处……

    孙元化三人各有侧重,说得绘声绘色。

    尤其是谈到战船时,张焘眉飞色舞地描述着荷兰“夹板船”的构造:“那船底用铁皮包裹,不怕礁石撞击;甲板上能架二十门火炮,两侧还各有十门,开火时如雷霆贯耳,我朝的福船、广船与之相较,确有不及。”

    朱由校听得入了神,手指在案上比划着船型,忽然道:“如此说来,我大明不仅要更新火器,战船也得革新?”

    “陛下所言极是!”

    茅元仪接口道:“臣在《武备志》中曾收录过西洋船图,只是苦于无实样参照,未能深究。若能仿其形制,再配上咱们改良的火炮,往后沿海倭寇、西洋海盗,皆不足惧!”

    一番畅谈下来,朱由校只觉胸中积郁的迷雾被吹散不少,眼前的视野豁然开朗,原本模糊的强国蓝图,此刻已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他深知,自己脑子里那些来自后世的知识,虽浩瀚如星海,却大多是空中楼阁。

    就像此刻若说要大明造一艘能乘风破浪的航空母舰,别说工匠们闻所未闻,恐怕连所需的钢铁、引擎、乃至最基础的力学原理都无从谈起。

    要造航空母舰,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与孙元化、张焘、茅元仪三人深谈之后,他总算摸透了大明如今的家底:

    有能工巧匠,却缺精密技艺;有冶铁工坊,却少淬火良方;有火器基础,却无系统理论。

    这般实力,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筋,唯有脚踏实地,一步步往前挪。

    正思忖间,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在他脑中炸开。

    “军事上要追赶西洋,民用器物上也不能落后。”

    朱由校忽然开口,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语气里带着几分笃定。

    “诸位想想,既然枪炮能改良,那织布的纺车、耕地的犁耙,为何不能革新?”

    他看向三人,进一步解释道:“就说那纺纱机,若是能仿西洋之法改良,再添些巧思,让一架机子抵得上十架旧纺车的效率,织出的布匹又细又密,远超寻常货色,到那时,将这些布匹运到南洋、西洋,岂止是赚回外洋银子?怕是能让那些西夷的织布作坊都关门歇业!”

    这话一出,孙元化三人皆是一怔。

    他们素来只知钻研军械,从未想过“纺纱机”这等民生器物竟也与强国大业有关联。

    朱由校见状,继续说道:“西洋的好东西,咱们要学,就像他们的火器、战船,确有过人之处。但学来之后,不能只当摆设,更要琢磨着如何超越,他们的纺车快,咱们就造更快的;他们的犁耙省力,咱们就造更省力的。

    如此一来,既能丰衣足食,又能赚回银子供养军队,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三人心中炸响。

    他们这才明白,皇帝的目光早已不局限于战场之上,而是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孙元化喃喃道:“陛下此言,如拨云见日……臣从未想过,纺纱织布之事,竟也能与强国扯上干系。”

    “怎么扯不上?”

    朱由校笑道:“百姓有衣穿,国库有银赚,军队有饷发,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咱们既要造得好枪好炮,也要织得好布、种得好粮,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根基。”

    他这番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将后世“实业兴国”的理念,悄然融入了大明的语境。

    对孙元化三人而言,这无疑是“仙人指路”般的点拨。

    原来除了刀枪剑戟,纺车犁铧竟也能成为强国的利器。

    “陛下远见,臣等不及。”三人齐声道。

    朱由校摆了摆手,笑道:“这些都是后话,眼下还是先把火器的事办妥。你们且回去筹备,三日后将具体章程呈上来,朕等着看你们的手段。”

    “臣等遵旨!”

    待三人退下,暖阁内只剩下朱由校一人。

    他走到窗边,望着暮色渐浓的宫城,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无论是燧发枪还是纺纱机,只要肯钻研,总能闯出一条属于大明的坦途。

    大明的科技树,也是时候开始点起来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32/1111086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