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皇明 > 第313章 汗位争起,京师震动

第313章 汗位争起,京师震动


抚顺城内。

    李永芳家眷被凌迟的惨叫声穿透街巷,像一把把钝刀,反复剐着人心。

    四贝勒黄台吉临时征用的府宅里。

    阿济格掀帘而入,他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懑,刚进门便对着黄台吉沉声道:

    “八哥!你先前那般倚重李永芳,为何这次不肯保他一保?他虽生了个叛逆儿子,可自身对大金的功劳摆在那里!你若肯开口,父汗未必不会松口,那些汉人见你护着他们,日后定会对你马首是瞻!”

    黄台吉坐在案前,脸色比阿济格更沉。

    他抬眼看向这位带着暗怒的弟弟,沉默片刻,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情况不同了。”

    “哪里不同?”阿济格追问。

    “先前我护着汉人,是因为他们确实有用。”

    黄台吉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汉军旗熟悉汉地民情,能为我们筹措粮草,能替我们管理城池,这些都是女真八旗做不到的。可现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案上那几份被截获的密信。

    都是汉军旗士卒写给沈阳明军的,上面详细标注着建奴的布防与粮草动向。

    “且不说刘兴祚、李延庚接连叛金,单说沈阳之战。到了后半段,熊廷弼对我的排兵布阵了如指掌,浑河南岸的防线屡屡提前预判我的攻势,你以为是为何?”

    阿济格一愣,随即想起那些被斩杀的汉军旗斥候,脸色渐渐变了。

    “就是这些汉人,一边领我们的粮饷,一边偷偷给明军送消息。”

    黄台吉将密信推到阿济格面前。

    “他们之中,首鼠两端者太多了,看似归顺,实则心向明廷。这样的人,如何可信?”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刑房方向隐约传来的惨叫,眼神冷得像冰:

    “赫图阿拉一把火,烧出了李延庚的狼子野心;沈阳城下的僵持,更让我看清了这些汉人的根,他们终究是汉人,我们于他们而言,不过是逼不得已的依附。一旦有机会,他们随时会反过来咬我们一口。”

    “既然不可信,留着便是祸患,自然也就不可用了。”

    阿济格沉默了。

    他虽性情暴躁,却也明白黄台吉的意思。

    这些年汉人降卒带来的便利不少,可潜藏的风险,在赫图阿拉被焚后彻底暴露。

    父汗的暴怒,或许偏激,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可这样一来,怕是再无汉人敢归顺我们了。”阿济格低声道。

    “归顺?”

    黄台吉冷笑一声,并不以为然。

    “大金的天下,终究要靠女真八旗的铁蹄踏出来。汉人可用时便用,不可用时,弃了便是。”

    烛火在他眼中跳动,映出一丝狠厉。

    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便再难拼凑。

    既然汉人靠不住,那他便索性将这条路堵死。

    用八旗子弟的刀枪,杀出一条属于大金的路。

    “或者说得更明白些,只要大金铁骑踏遍辽东,足够强大,这些汉人自然会匍匐归顺,哪怕只是为了苟活。

    可一旦大金露出颓势,哪怕你给他们封官加爵、赐下良田,人家也未必领情,反倒会觉得你是强弩之末,转头便可能投了明廷。”

    黄台吉眼神愈发深沉:“李延庚叛金,烧了赫图阿拉,按律本就是诛九族的大罪。我便是向父汗求情,也只会引火烧身,落得个‘偏袒汉狗’的名声。况且……”

    他话锋一转,声音压得更低,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现在的重点,根本不在这些汉人身上,而在父汗身上。”

    “父汗?”

    阿济格愣住了,眉头拧成疙瘩。

    “这跟父汗有什么关系?”

    “父汗的身体,怕是撑不住了。”

    黄台吉缓缓开口。

    “昨日在赫图阿拉,父汗亲眼见了城池焚毁、亲人惨死,当场便呕了血,昏厥过去,这事,你还不知道吧?”

    阿济格猛地睁大眼睛,脸上写满震惊:“父汗呕血了?我竟丝毫不知!”

    他这些日子忙着收拢残部、退回抚顺,竟没收到半点风声。

    黄台吉并没有回答阿济格的话语。

    他的目光扫过窗外,仿佛能穿透夜色看到赫图阿拉的废墟。

    “现在的关键,是汗位。”

    阿济格浑身一震,终于明白了黄台吉的意思。

    父汗年迈,又遭此重创,身体定然垮得厉害。

    一旦那一天到来,汗位之争必然血流成河。

    代善手握两红旗,莽古尔泰有正蓝旗支持,自己与多尔衮虽年幼,却凭着母妃阿巴亥得父汗偏爱,也有部分势力……

    各方虎视眈眈,早已不是秘密。

    这个时候,黄台吉缓缓说道:

    “父汗最恨汉人叛徒,此刻我若力保李永芳,岂不是逆着他的心意?”

    “父汗只会觉得我拉拢汉人,忘了根本。这种时候,任何可能引起父汗猜忌的事,都不能做。”

    阿济格沉默了,后背却渗出一层冷汗。

    他从未想过这层关节。

    原来八哥不动声色间,早已把汗位争夺的算盘打得如此清楚。

    “你方才问我如何知晓父汗呕血?”

    黄台吉继续说道:“是科尔沁部贝勒明安的儿子桑噶尔寨台吉,派人快马送来的消息。为了赶在其他人之前报信,他的人跑死了三匹好马。”

    “科尔沁部?”

    阿济格的眉头皱得更紧。

    科尔沁是蒙古大部落,向来与大金联姻,科尔沁贝勒莽古斯更是黄台吉的岳丈。

    他们此刻递来消息,无疑是在押注,想提前攀附未来的汗王。

    可既然科尔沁下注了八哥,那代善和莽古尔泰背后,又有哪些部族支持?

    乌拉部?

    辉发部?

    还是其他蒙古部落?

    阿济格越想心越沉。

    父汗还在,可围绕汗位的暗流已经汹涌成潮,连外部部族都开始选边站了。

    一旦父汗真的撒手人寰,那些潜藏的矛盾定会彻底爆发。

    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怕是躲不过去了。

    到那时,别说复仇明军,大金能不能保住眼下的疆土,都是未知数。

    黄台吉眼神灼灼地看向阿济格,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他的心思:“十二弟,你觉得,若父汗百年之后,这汗位,我们几兄弟中谁最合适当?”

    这一问,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房中的沉寂。

    谁坐?

    阿济格心中猛地一跳。

    要说他没动过心思,那是假的。他是父汗的第十二子,手握部分镶白旗兵权,论资历虽不及代善、莽古尔泰、黄台吉,却也比年幼的多尔衮更有分量。

    可他心里清楚,自己性情急躁,谋略不足,羽翼远未丰满。

    真要争起来,根本不是代善、黄台吉、莽古尔泰的对手。

    既然争不得,便只能选边站。

    扶持一人上位,若事成,自己作为从龙之臣,前途定然无量,权势滔天也未可知。

    但这步棋风险极大,一旦押错了宝,便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其实,对他们这些皇子而言,最稳妥的莫过于保持中立。

    谁最终胜出,便依附谁,虽难掌大权,却能保全身家。

    可黄台吉此刻的问话,分明是在逼他表态,没有中立的余地。

    阿济格沉默了许久,帐内烛火的影子在他脸上明明灭灭。

    他想起代善的优柔寡断,当年因与父汗的大妃有染,早已失了储君之望。

    又想起莽古尔泰的残暴嗜杀,动辄屠城,失尽人心。

    再看看眼前的黄台吉。

    运筹帷幄,心思缜密,沈阳城下虽未破城,却也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与谋略。

    “谁能让大金强大,谁就该做大汗。”

    阿济格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异常坚定。

    他抬起头,迎上黄台吉的目光,一字一句道:“比起二阿哥与五阿哥,八哥你,更适合坐这个汗位。”

    中立换不来权势,他索性赌一把。

    富贵险中求,自古皆然。

    黄台吉脸上瞬间绽开喜色,眼中的锐利化为真切的暖意。

    他上前一步,重重拍了拍阿济格的肩膀:“好!十二弟能信得过我,便是我黄台吉的福气!”

    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你我兄弟同心,何愁大事不成?父汗创下的基业,绝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总有一日,我们要踏平沈阳,攻破山海关,入主中原,让大金再次伟大,让女真的旗帜插遍天下!到那时,你我兄弟同享这万里江山!”

    阿济格看着黄台吉眼中燃烧的野心,心中的疑虑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热血。

    他单膝跪地,抱拳道:“臣弟愿效犬马之劳!”

    “起来,起来!”

    黄台吉连忙将他扶起,两人相视一笑,帐内的凝重一扫而空,只剩下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窗外,李永芳家眷的惨叫声早已平息,抚顺城的夜色依旧深沉。

    但这房中,却仿佛有一簇新的火焰被点燃。

    那是属于权力的火焰,带着灼人的温度。

    汗位之争的序幕,在这一刻,悄然拉开。

    ……

    时间如梭。

    转眼便是毛文龙等人奇袭赫图阿拉得手后的第十五日。

    天启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已经是秋日了。

    盛夏酷暑不复存在。

    天津卫的码头正迎来一批风尘仆仆的将士。

    毛文龙、祖大寿一行人乘坐的船队顺着江海一路南下,沿途虽因水流湍急翻了三艘载满战利品的小船,好在人员无伤,不过是损失些金银细软,于大局无碍。

    他们已于昨日抵达天津卫,此刻正暂歇在卫所驿站中,等候着进京的旨意。

    而就在他们抵达的几乎同一时刻,一份足以震动朝野的捷报正从天津卫出发,向着京师疾驰。

    驿站内,几名精挑细选的传令兵早已整装待发。

    为首传令兵怀中抱着的镶金漆盒,正是封装捷报的匣子:

    盒身鎏金缠枝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盒外斜插着三面鲜红的小旗,这是大明“八百里加急”的最高规格,意味着匣中乃是关乎国祚的重大军情。

    “记住,不惜一切代价,最快速度送到京师,交到陛下手上”

    驿站驿丞亲自将漆盒交到领头的骑兵手中,语气凝重如铁。

    “喏!”

    领头的骑兵抱拳应道,小心翼翼地将漆盒揣入怀中,用布条紧紧捆在腰间,仿佛那是比性命更重要的物件。

    翻身上马的瞬间,他猛地一甩马鞭,胯下战马吃痛,发出一声嘶鸣,四蹄翻飞地冲出驿站。

    身后三名骑兵紧随其后,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溅起一串火星,朝着京师方向狂奔而去。

    沿途驿站早已接到通报,每隔二十里便有快马等候。

    每当传令兵抵达,几乎不用片刻喘息,便换乘早已备好的骏马继续飞驰。

    马蹄声昼夜不息,穿过平原,越过河流,沿途的州县看到那三面红旗,无不心惊。

    自萨尔浒之战后,辽东久无大胜,这般规格的捷报,已是多年未见。

    传令兵快马奔入北京城崇文门,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哒哒”巨响,惊得街旁行人纷纷避让。

    他勒住缰绳,在疾驰中扬声高喊,声音穿透喧嚣的街市:

    “大明天兵攻破建奴伪都赫图阿拉!”

    “焚其宫室宗庙,毁粮秣十万石!诛贼酋努尔哈赤子孙塔拜、多铎、豪格等数十人!”

    “阵斩真虏三千级,俘酋眷数十口,获伪金文书、玉印无数!”

    每喊一句,他便策马前冲数丈,腰间的镶金漆盒随着马身颠簸,三面红旗猎猎作响。

    到了正阳门内,他更是扯着嗓子嘶吼,将捷报中最振奋人心的字句砸向街头:

    “仰赖陛下天威!攻城时风雷助威,虏酋努尔哈赤伪像自焚!此战断虏龙脉,建州遗酋如丧家犬奔逃,荡平辽东在即!”

    街市瞬间炸开了锅。

    挑着担子的货郎忘了吆喝,茶馆里说书的先生停了醒木,连墙角晒太阳的老嬷嬷都直起了身子。

    起初是零星的议论,很快便汇成鼎沸的人声:

    “破了赫图阿拉?那不是建奴的老窝吗?”

    “我的天爷!杀了努尔哈赤的子孙?不是说建奴很厉害吗?我看也不过如此。”

    一个穿长衫的秀才激动得满脸通红,挥着折扇对周围人喊道:“陛下圣明啊!自陛下登基,先是威虏伯刘兴祚反正,如今又端了建奴老巢,这是天意要灭那蛮夷啊!”

    旁边立刻有人附和:“可不是嘛!先前辽东总打败仗,陛下登基之后,胜仗连连!咱们陛下真是有福之人,天生的救世明君!”

    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有人甚至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混着传令兵的高喊,将整个北京城的喜气烘托得愈发浓烈。

    快马一路穿过棋盘街,直奔皇城而去。

    到了午门外,传令兵猛地勒住马,翻身跳下时因冲力太大险些踉跄。

    他顾不上擦汗,双手紧紧捧着怀中的镶金漆盒,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金水桥前,对着宫门方向跪倒在地。

    守门的锦衣卫见是插着三面红旗的捷报,不敢怠慢,立刻入内通报。

    不多时,一名司礼监太监匆匆走出,高声道:“进乾清门报捷!”

    传令兵膝行着穿过皇极门广场,绕过中极殿,最终在乾清门外停住。

    他将漆盒高举过顶,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天津卫驿卒,恭呈辽东大捷捷报!毛文龙、祖大寿、赵率教、黄德功等将军奇袭赫图阿拉,大获全胜!恭请陛下圣览!”

    几乎就在传令兵跪伏乾清门的同时,乾清门内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秉笔太监魏忠贤与王体乾三人几乎同时出现在门口,显然是得了消息,一路快步赶来。

    魏朝眼疾手快,抢先一步从传令兵手中接过那只镶金漆盒,入手沉甸甸的分量让他心头一震。

    他甚至来不及与另外两人寒暄,转身便朝着乾清宫内疾跑,口中连珠炮似的高喊:“陛下!辽东大捷!是辽东大捷啊!”

    魏忠贤与王体乾对视一眼,暗骂魏朝这老狐狸抢了头功,却也不敢耽搁,紧随其后朝着宫内奔去,嘴里同样高声附和:“辽东大捷!陛下,毛将军他们打了大胜仗!”

    三人的喊声穿透了乾清宫的寂静,像一道惊雷滚入东暖阁。

    此时,东暖阁内檀香袅袅,朱由校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奏疏中,手中朱笔在奏疏条陈上圈圈点点。

    连日来,朝堂上围绕新政的争论此起彼伏,不少朝臣以“边患未平”为由阻挠改革,让他颇为头疼。

    “辽东大捷!”

    听到这四个字,朱由校手中的朱笔猛地一顿,他霍然抬头,眼中瞬间迸发出惊人的光亮,先前批阅奏疏的疲惫一扫而空。

    “快!把捷报呈上来!”

    魏朝早已气喘吁吁地跪在御案之前,双手高举漆盒:“奴才给陛下贺喜!毛文龙、祖大寿将军奇袭赫图阿拉,大获全胜!”

    朱由校一把接过漆盒,手指有些发颤地解开上面的金锁。

    当捷报上“焚其宫室”“诛贼酋子孙”“阵斩三千级”等字句映入眼帘时,他紧绷的肩膀缓缓舒展,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

    辽东这颗心腹大患,总算有了实质性的转机!

    赫图阿拉是建奴的根本,此番被捣毁,无异于斩去努尔哈赤的臂膀。

    更重要的是……

    携此大胜之威,朝堂上那些明里暗里阻挠新政的声音,该消停了吧?

    先前总有人说“边事紧急,不宜轻动”,如今大胜在前,正好借这股锐气推行改革:

    裁撤冗余的边镇官员,整顿贪腐的军饷体系,追缴江南盐铁之税,提拔像毛文龙、祖大寿、赵率教、黄德功这样的实干将领……

    谁还敢公然反对?

    如今。

    正是他这个大明皇帝,大展身手的时候!

    ……

    PS:

    各位爱卿,朕日夜勤政,每日万更,奈何国库空虚,急需订阅支持。

    求订阅!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32/111108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