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太平盛世
李唐卿下班后回家休息。
一家人住在洛南县的北边位置,这里距离洛阳城外城门三十里,一家七口人住在一个三间房的长屋里。
妻子林氏正在屋子门口看报纸,六岁的孙儿李询正在跟着看报纸。
注意力不集中的李询首先看到了李唐卿。
“爷爷!”
乖孙儿站在原地喊了一声,又看李唐卿手里没东西,就继续看报纸认字。
林氏抬起头看到李唐卿回来了,就慢慢的站起来,一如既往的唠叨。
“老爷,今天怎么下班这么晚?饭都凉了,是不是在外面吃过了?”
李唐卿朝着屋子里走去,“没有,去把饭菜热一热。”
林氏骂道:“能吃就不错了!”
李唐卿没办法和这女人计较,只能走进屋吃饭。
孙询跟着奶奶进屋,又看着坐在桌边吃饭的爷爷,很快走过去。
饭菜很简单,杂面馒头,豆子杂面稀饭,咸菜萝卜。
“爷爷。”乖孙儿把手指放在了嘴巴里。
李唐卿笑道:“拿个筷子过来,一起吃点。”
“好!”又饿了的小孩子很快去拿筷子,高兴的过来坐下。
李唐卿看着已经主动吃饭的孙子,倒也没有摆什么一般大家族的长辈威严。
吃了两口稀粥咸菜馒头,李唐卿就看到妻子在将报纸折叠好放在一起。
“怎么不多做点饭,粮食又不贵。”
林氏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气,“都吃光了还怎么过年!怎么给孩子请先生?让你办点事情就要了你老命,咱们屋后那条街养牛的洛阳人,就比咱们早几天过来,就是公共户了,小孩子也可以花钱去学堂。”
“亏你还是个当官的!跟着你天天受窝囊气!”
李唐卿继续吃饭,似乎是早就习惯了这种话。
妻子林氏早些年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世事变迁,家境中落,本来尚有的一点点祖业也被乱兵抢夺破坏,如今在洛南县算是勉强安身下来,也就不想回去了。
这里房屋一排排,没有原来的院子和私田,附近的田地都在种植供应洛阳的蔬菜和粮食。
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工作的公共户,每个月都有定期的生产指标。
并不是所有公共户的孩子都能上学,初期学堂不够,主要以最早加入的公共户为主。
李唐卿还是忍不住解释说:“那个养牛的养了十几年牛,洛阳有太多牛马需要照顾,每个村子都有不少要看管,懂这个的人少。”
林氏看着李唐卿,气道:“枉你读了一辈子书,连个养牛的都不如!”
这话让李唐卿无话可说,低头拿着筷子吃饭。
林氏又嘟囔了几句,走去里面屋子也不知道做什么了。
屋子里得以安静,李唐卿看着在快速吃饭的乖孙儿,急呼道:“给爷爷留点!你怎么和没吃饭一样?”
李询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说:“吃了,吃了两个馍,喝了三碗豆子稀饭。”
李唐卿拿着最后一个馍,掰开给了李询半个。
“来,吃吧,等爷爷发工资了,我去城里买几根油条回来尝尝。”
李唐卿哄着孙子,如今已经是快入土的年纪了,但也有一份还能养家糊口的差事。
李询高兴道:“嗯!爷爷是十五号发工资吧,还有六天!”
“是啊,再等几天。”李唐卿抚须笑了笑,又伸手在小孩子的短发上摸了摸。
如今已经很少有小孩子家留那种一小撮的发型了,都是简简单单的短发。
不论是鞑靼人还是汉人都开始学习山农人换了发型,不再梳辫子。
一把剪刀随便剪剪就行了,好看不好看也没人太在乎。
没多久,李唐卿的儿子李安民走了进来。
“爹,怎么才吃饭?”
李安民和父亲客气的问好,不似母亲和儿子那般随意。
李唐卿在儿子面前并不威严,“和人说话耽误了一会儿才回来。”
投稿答题的事情,李唐卿觉得肯定没戏,就没有说这个,也不想让家里人知道。
李安民平时和父亲也没多少话说,一般都是进屋休息。
今天就有一些事情,坐下说:“爹,听说明年还是免税,今年的粮食多的吃不完。”
李唐卿吃着馒头,慢慢的浇了一盆凉水,“吃不完,那也要花钱买,咱们家又不种地。”
乖孙儿好奇道:“爹,爷爷,咱们家为啥不种地啊?种地就能吃饱饭了,不用花钱买粮食,想吃多少种多少。”
李安民立刻训斥:“回头种地的时候带上你,你就知道为啥不种地了,天天让你在地里干活!”
这个时候林氏掀开帘子走了出来,看着丈夫儿子和孙子。
“咱们家不是有五十亩地?明年租出去多好,多少挣点钱补贴家用。”
李唐卿没说话,李安民不耐的说:“娘你根本不懂,现在粮食便宜的很,明年继续丰收下去,粮价能跌到一文钱,一亩地满打满算也就一百五六十斤,还要留种子买农具。”
“没有牛顶多种个二十亩地,你算算这才多少钱?三千文不到!明年白送都没人种地了。”
李唐卿叹道:“谷贱伤农啊。”
李询感觉不理解,六岁的小孩子已经会自己思考了。
“爷爷,粮食那么便宜,咱家咋还吃不饱啊?”
林氏走过来,训斥道:“谁让你吃不饱了?刚才问你吃饱了没有,你说吃饱了,贪玩不肯老实吃饭,你这孩子一个人就不好好吃饭,非要抢着吃才肯吃!”
李安民直接一脚在亲儿子屁股上踢了一脚,“去找你娘去!你娘带着你妹妹洗澡大半天了,怎么还没回来!”
被踢了的李询双手捂着屁股,嘴里喊道:“好啊,爹。”
林氏直接喊住要出去的大孙子,“别去了,澡堂人多,排队估计得等等,村子里就那一个澡堂,天天排队用。”
洗一次澡要十文钱门票,价格不贵,但是去的人很多导致经常排队。
尤其是一些曾经是小户人家,或者大户人家女眷的女性,对洗澡这种事情拒绝不了。
李唐卿很清楚这是武王的收入,不禁叹道:“一天赚的那点钱,都交上去了。”
李安民不知道父亲是在感慨武王的致富才能,以为是心疼钱。
“十文钱也不贵,就是生产队干活半天的钱,询儿娘一天三十文工钱,我一天四十文,足够用了。”
李询笑着说:“还有爷爷一个月三两银子,奶奶一个月一两银子,等我和妹妹以后长大了,也要赚钱买油条!”
“什么油条?”李安民不懂小孩子在说什么话。
“没什么。”李唐卿思考着自家的事情,又看着如今唯一的儿子,“你哥哥弟弟命不好都早早走了,如今你整天去干力气活也不好,我前些时候认识一个做通判的官,等明天我托人写个信过去,看看能不能帮你安排个差事。”
李安民立刻道:“好!爹你什么时候认识的大官?是老家的人?”
李唐卿担心儿子的事情办不成,就不敢打包票。
“是路上认识的,多说了几句话,知道叫什么,之后就去忙着收麦种豆,也不知道人家还记不记得我。”
林氏迅速道:“那也试一试,实在不行就去郑城看看,咱们总归是汉人,去了郑城兴许能被重用。”
李安民烦闷道:“当了几十年汉人也没见重用过,再说现在没有移民许可,能跑哪里去?”
一家人说了几句话,就话不投机各自歇息了。
李家三间屋子,中间一间厨房,两边是睡觉的屋子,厕所则是百米外田间单独伫立的公共厕所。
家里两个尿盆都是买的,包括水缸和锅碗瓢盆都是买的,当初武王从国库分钱作为第一笔启动金。
李唐卿和妻子还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住一个屋子,儿子儿媳单独一个屋子。
房间很小,不似以前的大屋子宅院,但是对当初那些过来避难的人来说,这种不要钱的屋子已经很不错了。
李唐卿晚上睡不着,听着妻子的鼾声咳嗽声,以及隔壁儿子儿媳的动静,为着一家老小的未来生计发愁。
儿子本来就没什么知识文化,山农族对吟诗作对完全不屑一顾,认为对农业和工业还有治国没有任何作用。
算数会一些但是不太行,重要的是山农族很多事情都看户口。
有了公共户口,尤其是直属武王的户口,在城里卖两个小时报纸就能赚百十文钱。
李唐卿又想着家里人的各种花销。
洗澡,购粮,买油,盐,煤,菜,衣服,报纸,锅碗瓢盆,茶……
哪怕是在农村,哪怕是非常节俭的一个人,也要想方设法的赚钱,再把钱送给武王。
但也换取到了能吃饱穿暖的粮食衣服和燃料,能够洗个澡做个体面人。
一家几口虽不至于大富大贵,但也平平安安,年年都有积蓄。
这不就是太平盛世吗?
李唐卿忽然发现自己竟然生活在数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太平盛世。
距离自己家破人亡,老父老母和儿子亲族惨死,只是不到两年的时间。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27/111109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