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买不起生活用品
眼看自己的盘算已经被看穿,李棒槌索性也就不再遮掩。
而是一股脑的把响龙甸村民们的打算,合盘托出给了徐林。
确实,如果单论能不能吃的饱饭的话,响龙甸的村民是有一些优势的。
草甸子属于平原地形,土地肥沃,这两年又没有遇到大的灾荒。
所以平日里,大多数的村民,依靠苞米和土豆是能维持住生计的。
这一点比他们徐家屯可真是强多了。
但是与此同时,生活本身又不是说光靠吃饱饭就什么都搞定了。
家里的油盐酱醋得有吧,用不上电的情况下,蜡烛、煤油灯得备上吧。
还有诸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什么的时不时也得有。
且不说三转一响这种高档玩意,就光是这些普通的生活用品,就几乎难住了响龙甸整个村的村民。
他们那边还没几个猎户,也没有山林,做个板凳都得到别的村子找人想办法。
草甸子有草甸子的好处,草甸子自然就有草甸子的坏处。
吃上饭的好处让他们占了,日常用品弄不到的坏处自然也就跑不了了。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之前他们村里才会有一些村民,会硬从牙缝里挤出一部分口粮,去到镇上换钱买别的东西。
这一次,也同样是这个原因,他们没有能力搞到值钱熊肉,便安排了生产队长李棒槌到能搞到熊肉的徐林来想办法。
“李队长,实在不好意思,熊肉这东西,在我们村也是稀罕物。”
“不瞒你说,大部分的熊肉,我们已经到镇上卖掉了。这些土豆李队长您还是先带回去,要是后面我们徐家屯再打了熊罴子,我保证给你们响龙甸留一些。”
徐林的话说还是挺诚恳的。
不过让李棒槌这么一听,就直接着急了。
熊罴子是那么好打的?要是光等熊罴子的话,那恐怕等到天荒地老,他们响龙甸也买不起生活用品了。
“别啊,徐林兄弟,这个主意不成,咱再想想别的办法嘛!也不一定非要靠换.......”
“哦?还有办法?李队长你有话就直说,总兜圈子就没意思了。我之前说过,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咱们两个村还是好邻居,有话直说无妨。”
见李棒槌似乎还有话没说,徐林也有点不耐烦了。
这家伙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个光会搞生产,不会搞人情世故的主。
拿着东西还扭扭捏捏的,徐林顺口就催促起来。
“行吧,那我就直说了,徐林兄弟你的本事,上次我们也见到了。我们村的村民这两天回去之后,就合计着,既然徐林兄弟你这么大能耐,能带着你们全村的人吃饱饭,那么,能不能带我们响龙甸的村民也过过好日子。”
费了半天劲,李棒槌最终还是把自己这一趟过来的最终意图给说出来了。
这家伙怕徐林不同意,还带了一袋土豆,打着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借口,假托什么要来他们徐家屯换东西。
按照李棒槌的想法,如果徐林同意了前面的事情,那他就换些熊肉回去,两边关系好了,下回再来说这个事,把握也大些。
如果徐林没有同意前面的事情呢,他就把土豆当礼物,接着再说一起打猎的这件事。
总之,两手盘算,两手准备,李棒槌是真心实意的想给村子谋福利。
徐林也正好最近两天在盘算这个事情。
在徐林看来,李棒槌的建议还是有价值的。
原因不在于别的,就在于人手多些,他们后面打猎的日期和打猎的距离也能更远一些。
打猎这种事情,其实还是人多好办。
这一点从上古时候,古人类用长矛、石头围猎野兽就能看出来。
如果只有三两个猎人的话,是很难在深山老林里长期活下来的。
抗风险能力差,一个猎人受伤了,基本整场捕猎活动就要结束。
而如果有个二三十个猎人一起行动的话呢,那情况就好办多了,大家伙各有各的分工,负责做陷阱的做陷阱,负责围猎的搞围猎,负责后勤的就搞后勤。
当然了,这个队伍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人太多了也不行,你要是搞个几百人去打猎。
那就不叫打猎了,猎物光是听着人类稀里哗啦的声音,就跑没影了,还打个六的猎。
所以,一般情况下,在东北这种地方打猎,最佳的配置,是二三十个人共同行动。
这样一来,一个队伍,不仅仅可以长期在山林里面呆着,捕获野兽的概率大大的提高。
同时也能应对各种各样突发的事件,保证猎户们的安全。
“李队长,你说的提议我考虑考虑吧,土豆你还是先带回去,如果我这边做出了决定,会派人通知你们的。”
“你那边也先联络着,看看有多少人愿意跟我们进山。”
尽管李棒槌的设想和徐林的设想想到了一块,但是徐林依旧没有第一时间答应对方。
他还不清楚李棒槌这边是不是真的靠谱,所以打算再等上几天看看。
看一下对方的组织能力,还有对方的准备情况,再做决定。
.......
送走了李棒槌,徐林又在村委会逗留了一段时间。
因为他听到村长徐大福和生产队长徐利民在商量另外一件事。
这件事,可是一件足以改变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大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包产到户,俗称大包干。
从两位村里的负责人口中,徐林大致听出了上头好像已经透露出了一些风声,说是未来几年,有可能会考虑这种经济模式,来替换原来的生产队集体生产模式。
三年前,徽州府一地的农民率先冒着风险,搞起了包产到户,同年秋天,该地农作物产量提高五倍。
这件事后来被传到了上头,上头认为这种方法也许可以彻底解决百姓吃不饱饭的问题。
于是就一直在默默的观察和支持。
而到了现在的一九八一年,经过了三年的考察之后,上头也基本上确定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862/111110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