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儒生何以振国!
第二场考毕的钟声落下,卢璘再次交卷。
他依旧没有离开号舍,继续闭目调息,等待着最后一场。
一个时辰后,考场内再次响起钟声。
第三场,开始。
半空中,第二场的考题缓缓散去,一行行血色字迹,带着一股肃杀之气,映照半空。
“昭宁三十年春,妖蛮攻破镇北城,十万边军覆没,镇北城沦为炼狱,一月之内,妖蛮连破五关,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钦天监紫薇帝星黯淡,文庙圣像流泪,天下书生才气滞涩,妖气直指京都。
妖蛮破关,山河染血,狂澜既到,儒生何以振国。”
题目出现的瞬间,整个考场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考生都呆住了。
这不是引经据典的策论,也不是考验义理的经义。
这是时务战诗词。
更是将整个大夏王朝正在面临的危局,直接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不是模拟,不是假设。
卢璘看着那一行行血字,脸色无比凝重。
想起了生死不知的少爷,想起了庞盛将军,想到了镇北城中那数十万被屠戮的百姓。
想到妖蛮铁骑正长驱直入,兵锋直指京都。
想到这些,卢璘只觉胸口堵得慌。
一股难以抑制的郁结之气,在胸中激荡。
狂澜既到,儒生何以振国?
卢璘心有所感,提起笔,饱蘸浓墨。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写完最后一个字,卢璘停笔,闭上双眼。
胸中那股郁结之气,随着这首《从军行》倾泻而出。
……
与此同时
文光阁内。
魏长青和几位考官,已经将第一场的所有考卷审阅完毕。
“卢璘此卷,当为甲上,诸位可有异议?”
魏长青将卢璘的卷子放在最上面,转头询问其他考官的意见。
“毫无异议。”
“此等文章,便是放在会试,亦是上上之选。”
“老夫阅卷数十年,未曾见过如此才气纵横的开篇。”
几位考官纷纷点头,对这个结果没有任何异议。
魏长青点了点头,示意衙役将第二场的考卷呈上来。
一名考官接过卷子,随口感叹了一句:
“第二场考题,天道与人心,此题看似寻常,实则最难出新意。”
“不错,不是空谈天人合一,便是陷入性善性恶的窠臼,能将其中矛盾阐述清晰者,百中无一。”
魏长青没有说话。
他对卢璘写过的那篇《圣策九字》早已烂熟于心,知道卢璘对儒家修身工夫的理解,远超常人。
这道题对别人来说是难,可对卢璘而言,或许并非如此。
魏长青倒是很期待,卢璘又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只可惜,这一次运气似乎没那么好。
一连阅了十几份考卷,魏长青的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考卷,大多流于表面,要么片面强调人性本善,忽略现实,要么夸大人性之恶,否定向善的可能,论证粗疏,毫无新意。
看得人昏昏欲睡。
魏长青放下手中的笔,揉揉眉心,正准备略作休息。
一声压抑不住的惊呼,从身旁传来。
“妙!太妙了!”
只见一名老考官捧着一份考卷,激动的手都有些发抖,满脸涨红。
“这等破题之法,当为甲上!”
“而且对我儒学核心的性善论与工夫论有极深的掌握,难不成是大儒亲传弟子不成?”
魏长青闻言精神一振,立刻来了兴趣,快步走到那名考官身后,朝着考卷上看去。
只一眼,他的呼吸便停滞了。
“天以阴阳化育万物,故‘有物有则’;人以私欲蔽其本心,故‘惟危惟微’。然则《学》言‘格物致知’,《子》谓‘求其放心’,正为去人欲以全天理。是知天道不欺,人心自扰;克己复礼,则危者安、微者著矣。”
这开篇!
这破题的思路!
魏长青眉头一挑,刚才还昏昏欲睡的状态全消,整个人顿时精神抖擞。
一旁的老考官还沉浸在激动之中,嘴里喃喃自语:“此等见地,将‘天道’与‘人心’之矛盾,归于‘私欲’之蔽,又以‘格物’、‘求心’为解法,直指儒学修身之根本!非大儒亲传,绝无此等笔力!”
大儒亲传?
魏长青心中暗自摇头。
这等对儒学修身工夫的理解,这等将“慎独”之法融入经义策论的思路,整个临安府,不,放眼整个大夏的年轻一辈,也只有一人。
一个名字,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根本无需拆开那糊名的封条。
“拿来我看看。”
魏长青从考官手中接过考卷,其他几位考官也纷纷围了过来,都想一睹这篇惊艳了同僚的策论。
魏长青没有立刻将文章内容展示给众人,而是将手指搭在了糊名纸上。
轻轻一撕。
封条应声而落。
一行刚劲有力的字迹,显露出来。
“清河卢璘,字琢之。”
“果然是他!”
“卢案首!竟又是他!”
“果然是为我大夏读书人扬名的卢案首。”
文光阁内,响起阵阵惊叹。
“琢之?这个表字越看越有味。”
“冠而字之,看来此子对这次院试,是志在必得啊。”
议论声中,魏长青心神又落回了考卷的正文。
开篇已是石破天惊,那后面的论述,又会是何等光景?
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理昭昭,其本为善,此万古不易之理。然‘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人心观道,各执一端,遂生偏颇。”
好!
从天理本善,论证到人心之偏。
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一名考官忍不住拊掌赞叹:“说得好!天理本善,是人心观之有偏,才生出‘惟危’之险!此论,正本清源!”
魏长青没有出声,继续往下看。
“然《书》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也。’此言人虽有私欲之蔽,却自有复归天理之能。此能,存于戒慎恐惧之中,存于主敬涵养之内,存于穷理尽性之末。”
三重境界!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从最基础的独处时心存敬畏,到日常中涵养德性,再到最终的穷尽事理、明心见性!
这哪里是在答题,这分明是在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指出了一条清晰无比的修身之路!
魏长青只觉得一股热流从胸口直冲头顶。
他继续看下去,看到了最后的结语。
“故圣人不废天道以惧人心,不诎人心以疑天道。治心之要,在去其蔽而已。”
“譬之烛幽,火本明而烟蔽之,去烟非灭火也,复其明而已矣!”
最后一句比喻,如洪钟大吕,让全场噤声。
去烟,非灭火!
复其明而已!
简单,直接,却又蕴含着至理!
将困扰了儒生千百年的“天人”之辩,剖析得淋漓尽致,再无半点含糊。
文光阁内,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考官都呆呆地看着那份考卷,久久无言。
他们审阅过无数文章,见过太多华丽的辞藻,各种引经据典的炫技。
可从未见过一篇策论,能将深奥义理,用如此朴素直白的方式,阐述得如此透彻。
良久,一名考官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打破了沉默。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名考官低声念着卢璘的《别庞盛》,而后抬起头,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这就是卢案首啊!”
“名不虚传!当真是名不虚传啊!”
“有此一人,我临安府文脉永昌!”
“何止是临安府!”
“此等文章,此等见地,便是放在京都的会试之上,也足以名列前茅!‘去烟非灭火’,此六字,足以传世!”
“甲上!此卷若非甲上,我等还有何颜面坐在这里!”
赞叹之声,此起彼伏。
魏长青将考卷轻轻放在桌案的最上方,与其他考卷分离开来。
这份卷子,已无需再议。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791/225433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