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新房盖成
盖房第十二日起,活儿便多了些讲究。胡木匠成了拿主意的人。他指挥众人把晾好的杉木梁柱一一做好榫卯。
随着“起!”“慢!”“落!”的号子,一根根笔直的房柱被人合力扶起,紧接着架上粗梁,排开檩条。屋架子眼见着往高里蹿,轮廓一日比一日清晰。
田修文和福平这时候出了力,他们手脚灵便,专管登高爬低,安高处的构件。
饭食也跟着见了油水。李氏心一横,割下一大块腌野猪肉,切成薄片,跟村里换来晒干的笋干、豆角干一锅炖了,满满一大锅油汪汪、香喷喷。吃得众人嘴头光亮,干活更有力气。
到了第二十八日,工程过半,开始砌墙盖顶。王泥瓦匠带着一拨人继续和泥、脱土坯,另一拨人拿青砖砌承重墙和灶台。墙一寸寸高起来。
同时,另一组人朝屋顶铺茅草(来娣三姐妹的屋)和瓦片(其余五户)。当最后一片瓦落定,日头照在新屋顶上,所有出力的人都哄出一声欢呼这房子,总算有个遮风挡雨的样子了!
这阵子的饭食,李氏几个妯娌费尽了心思。蒸了管够的杂粮窝头,熬了浓稠的杂豆粥,菜是咸菜炒鸡蛋和菌子豆腐汤,实惠又顶饿。
最后五日,是做细活的时候。胡木匠带着徒弟做简单的木板门和棂格窗。屋里,众人拿三合土把地面夯平抹光。新砌好的灶台也最后用泥浆抹得平整。
完工前最后一顿饭,林家用了三只野鸡和山菇、粉条炖了一锅。每人虽只分得几块肉,但那点鲜味已足能宽慰多日的辛苦。主食是白面掺糙米的二米饭,在这年头已属难得。
饭桌上,气氛热络。村里来的汉子们拍着林四勇和田修文的肩膀:“林秀才,屋起得牢靠!往后就是真箬溪村人喽!”
“修文老弟,好力气!得空喝酒!”
林四勇一一敬酒,话不多,谢意却重。
房子算是全部都起了起来了,六座分成了两排。第一排第一座是林大勇家的,接下来是林二勇、林三勇。第二排第一座是林四勇的,中间是来娣仨的,最后是田修文的。每户都是半亩地的大小,每座房子没有单独围围墙,而只是先简单的用树枝围了个篱笆。他们准备把六座房子用石头砌一个大围墙,把三亩地都给包了起来。
当然这只是他们初步计划,围墙的活需要他们林家人自己来做。这算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他们有时间了慢慢来。现在家里已经没有太多银钱了,这个围墙只能先搁浅,等有了银钱了再来搞。
新屋落成,炊烟袅袅。尽管屋内四壁空空,除了新砌好的灶台,再无长物,但那份属于“家”的安稳气息,已足以让所有林家人心潮澎湃。
傍晚,李氏带着妯娌和女儿们,在新砌的灶台上,使出了浑身解数。将最后一点野猪肉切丁,混着新挖的春笋,炒了一大盆咸香四溢的什锦酱丁。炖了满满一锅野菌野菜汤,汤里竟还飘着几片难得的油渣。主食是管够的糙米饭。饭菜的香气,混合着新泥土和木材的清新味道,在崭新的堂屋里弥漫开来。
这是林家在箬溪村新家里的第一顿团圆饭,也是分灶前的最后一顿大家庭饭。
所有人男女老少二十八口,全都挤在林大勇家的堂屋里。地上铺着干草,大家席地而坐,碗里盛着满满的饭菜,脸上洋溢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孩子们吃得尤其香甜,虽然菜里肉不多,但这是在自己家里、用自家新灶煮出来的饭,意义非凡。
饭至半饱,林老头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屋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今天,咱们的房子,总算立起来了!”林老头的声音难掩激动,“这一路,从定州到湖州,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大家都记得。能走到今天,全靠一家人拧成一股绳,也靠……祖宗保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亲人的脸:“从明日起,咱们就要按照官册,分开过日子了。六户人家,关起门来是六口小灶,但打开门,还是一家人!劲,要往一处使;心,要贴在一起。谁家有了难处,其他人绝不能看着!记住了吗?”
“记住了!”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在新屋里回荡,显得格外响亮。
这一夜,二十八口人,在各自的新屋里,睡上了逃离定州后最安稳、最踏实的一觉。明日太阳升起时,他们将真正以独立的门户,开始在这片新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崭新的生活篇章。
这六座房子除了来娣她们的是花了八两,因为银钱不够用的是茅草顶,虽便宜但需要经常更换。其他的五座都是盖一样的格局跟大小,每座花了二十两。这房子盖得很结实,用个几十年没问题。
因着每家都还有点私房,就听里正的建议用瓦片,省得经常换茅草。而且这边雨季多,用茅草有时还会漏雨。
林岁安非常满意他们的新家,她终于有自己的独立房间了,她睡的是爹娘的卧房隔的小间。虽然今夜是铺着芦苇席睡在地上的,但是终于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福平、福安俩睡另外一间暗间。
这边的树也是不能乱砍的,他们原先想着现在银钱少,山上砍点树回来跟其他家换干的木材,到时候自己做床。林大勇几兄弟都会点简单的木工手艺。
问了里正才知道不行,做床需要去木匠那边订做或购买。因为不懂,所以耽误了,这木匠一下子做不出那么多张床,导致搬入新家的第一晚,大家都是打地铺。床可能还要等几天才能拉回来。
这个朝代实行的是保甲制,邻里连坐,举报他人犯罪可以免罪或受赏,因此举报之风很盛。在北地的时因为地处偏僻,跟邻国交界,所以对于朝廷的各种条例执行的没那么严格。
还有当她在村里听到小孩说地主地主的,她还很纳闷,不是说都不敢当地主吗?后面才真正了解清楚,不是这片地界没有地主,而是很多地主为了规避制度。将自己名下的田产虚假地“分散”到多个亲戚、佃户、甚至仆役名下,有时一户能“化身”为几十户、上百户。这个一般都是有点背景关系的、或者大家族的才好操作,不然田产容易被亲戚或佃户占有。
有的则是培养家族子弟科举入仕,一旦家中有人做了官,全家自动成为“官户”,享有免役特权。
还有一种是将田产“捐献”或挂靠到本地寺庙、道观名下,或者让家族中一人出家为僧道。
还有好多种方式,这些都只是林岁安听四叔讲的,其实总的来说如果是像他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想多田地就直接分户,一旦马上超过三十亩,就把儿子给分出去单立一户分是最好的操作方式。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747/2288970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