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女飘小姝这里太潮湿(三)
我看着陈建国悲伤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陈爷爷,也许你的孙子还活着,” 我说,“我们再去山洞里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 陈建国点了点头,和我一起走进山洞。这一次,我们仔细地检查了山洞的每一个角落,终于在山洞最里面的一块石头后面,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布偶。布偶是用蓝色的布料做的,已经变得很破旧了,上面还沾着一些潮湿的泥土,布偶的脸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笑脸。
“这是我孙子的布偶!” 陈建国激动地拿起布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布偶,这是他妈妈给他做的。” 就在陈建国握住布偶的那一刻,山洞里突然刮起了一阵风,雾气从洞口涌进来,我隐约看见一个小小的人影在雾气中一闪而过,朝着洞口的方向跑去。“是我的孙子!” 陈建国大声喊道,跟着人影追了出去。
我也赶紧跟着跑出去,只见那个小小的人影在雾气中快速奔跑,朝着山下的方向跑去。陈建国紧紧地跟在后面,一边跑一边喊:“孙子,等等爷爷!” 我也加快脚步,跟在他们后面。跑了大约十分钟,我们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那个小小的人影突然停了下来,转过身来,朝着陈建国挥了挥手,然后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河水中。
陈建国跑到河边,看着河水,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孙子,爷爷对不起你,是爷爷没有看好你……” 就在这时,河水里突然浮上来一个小小的包裹,陈建国赶紧把包裹捞起来,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他孙子的衣服和一些玩具,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爷爷,我很想你,也很想妈妈和奶奶,我在下面很孤单,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看着纸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陈建国再也忍不住,坐在河边失声痛哭起来。我默默地站在一旁,心里也充满了悲伤。原来,陈建国的孙子当年在山洞里迷路后,不小心掉进了这条小河里,因为河水湍急,又加上雾气浓重,一直没有被人发现。而那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子,就是陈建国的儿媳,她因为思念儿子,魂魄一直被困在寥廓山的雾气中,日复一日地寻找着自己的孩子。
那天晚上,我和陈建国一起把他孙子的遗物埋在了寥廓山的那棵松树下,旁边就是他老伴的墓地。陈建国把那只黄铜烟斗放在了墓碑前,轻声说:“老伴,儿媳,孙子,我来看你们了,你们在下面好好团聚,我很快就会来陪你们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寥廓山上见过那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子,也没有见过那个小小的人影。陈建国依旧每天都会去寥廓山散步,坐在松树下抽一袋烟,只是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丝平静。他说,每当他坐在松树下,都会感觉到老伴、儿媳和孙子就在他身边,陪着他一起看山上的雾气,听山间的风声。
麒麟区的潮湿依旧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可在这份潮湿中,却藏着一个个温暖而悲伤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南盘江的流水,日复一日地在这座城市里流淌,诉说着那些未了的执念和深深的思念。而我,也继续在这座潮湿的城市里生活着,期待着能听到更多关于这里的故事,也期待着能见证更多执念的消散和思念的圆满。
麒麟区的老粮站坐落在城区西北角,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红色的砖墙早已被岁月和潮湿侵蚀得斑驳不堪,墙面上爬满了墨绿色的爬山虎,在雨季里,叶片上总是挂着晶莹的水珠,顺着墙面缓缓滴落,在地面上汇成小小的水洼。粮站早已废弃多年,大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门楣上 “麒麟区第一粮站” 的字样也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它当年的辉煌。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这座老粮站的。那天,我去城西的旧货市场淘东西,路过一条偏僻的小巷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吸引。声音很轻,像是有人在用扫帚清扫地面,又像是有老鼠在啃咬东西,从巷子深处传来。我顺着声音走去,穿过几栋破败的老房子,就看到了这座老粮站。
粮站的大门虚掩着,铁锁已经被撬开,掉在地上,发出 “哐当” 的响声。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推开大门走了进去。院子里长满了齐腰高的杂草,杂草上沾满了潮湿的露水,走进院子,裤腿很快就被打湿了。院子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水泥晒谷场,晒谷场的地面已经开裂,裂缝里长满了青苔,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幽幽的绿光。
声音是从粮站的仓库里传来的。仓库的门也开着,我轻轻走过去,透过门缝往里看 —— 只见仓库里堆满了废弃的粮囤和麻袋,麻袋已经腐烂,露出里面早已发霉的谷物,散发出一股浓重的霉味,混合着潮湿的空气,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仓库的角落里,有一个模糊的人影,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在清扫地面上的谷物。
“请问,你是谁?” 我轻声问道。那个人影顿了一下,缓缓转过身来。我这才看清,那是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和污渍,头发凌乱,眼神呆滞,像是很久没有洗过澡、理过发了。“我是这里的看守员,” 男人的声音沙哑,像是被霉味呛到了,“我在打扫仓库,这些粮食不能浪费。”
“可这里不是早就废弃了吗?” 我疑惑地问。男人摇了摇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没有废弃,我还在这里看守,这些粮食是国家的财产,我不能让它们被糟蹋了。” 他说完,又转过身去,继续用扫帚清扫地面上的谷物。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有些疑惑,又有些同情。
我走进仓库,仔细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仓库的屋顶已经破了好几个洞,阳光透过洞口照进来,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光柱,光柱中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尘埃。墙壁上布满了水渍和霉斑,有些地方的墙皮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红砖。仓库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生锈的农具,还有几个破旧的煤油灯,灯盏里还残留着一些黑色的油渍。
“你在这里看守多久了?” 我问。男人的动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迷茫起来:“我不记得了,好像很久了,又好像只有几天。我只知道,我要在这里看守粮食,不能让它们被偷走,也不能让它们发霉。” 他说完,又开始用力地清扫地面上的谷物,可那些谷物已经发霉变质,一碰到扫帚就变成了粉末,顺着地面的裂缝渗了下去。
我看着男人执着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猜想,他可能是以前粮站的看守员,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无法接受粮站废弃的事实,所以才会一直留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清扫着早已发霉的粮食。我决定帮他一下,至少让他知道,粮站已经废弃了,他不需要再在这里看守了。
我走出仓库,在院子里找了一些干净的树枝,又从附近的小溪里打了一些水,回到仓库里,对男人说:“这些粮食已经发霉了,不能再用了,我们把它们清理出去,然后把仓库打扫干净,好吗?” 男人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地面上的谷物,犹豫了很久,才点了点头。
我们一起清理仓库里的废弃粮囤和麻袋,男人的动作很熟练,显然以前经常做这些工作。他一边清理,一边不停地念叨着:“这些粮食都是好粮食,怎么就发霉了呢?要是早点通风就好了,要是早点晒一晒就好了……”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惋惜和自责,让我心里更加难受。
清理了大约两个小时,仓库里的废弃粮囤和麻袋终于被清理干净了。我用带来的水把地面冲洗了一遍,虽然地面上依旧有很多霉斑,但至少比之前干净了很多。男人看着干净的仓库,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这样就好了,粮食不会再发霉了。”
就在这时,仓库的门突然被风吹得 “哐当” 一声关上了,仓库里瞬间陷入了一片黑暗。我心里一慌,赶紧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可当我照亮仓库时,却发现男人不见了踪影。“你在哪里?” 我大声喊道。可回应我的,只有仓库里传来的回声。
我在仓库里找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男人的踪迹。就在我准备打开仓库门离开的时候,突然发现仓库的墙壁上有一些奇怪的文字,像是用红色的颜料写上去的,因为年代久远,又加上潮湿,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走近一看,只见上面写着:“1985 年 7 月 12 日,粮站失火,损失粮食三千斤,看守员老李不幸遇难……”
我的心里突然一震,难道刚才那个男人,就是当年遇难的看守员老李?我赶紧走出仓库,在院子里找了一个附近的居民打听。居民告诉我,1985 年 7 月 12 日,老粮站确实发生过一场大火,大火烧了整整一夜,仓库里的粮食几乎全部被烧毁,看守员老李为了抢救粮食,不幸葬身火海。从那以后,就经常有人在晚上看到老李的魂魄在粮站里游荡,拿着扫帚清扫地面上的粮食,像是还在履行着他的职责。
“听说老李是个很负责的人,” 居民说,“他在粮站当了二十年的看守员,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差错。那场大火之后,他的家人把他的骨灰埋在了粮站的院子里,希望他能永远守护着这里的粮食。” 我听了,心里充满了敬佩和悲伤。原来,老李的魂魄之所以一直留在这里,是因为他对粮站的执念太深,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没有守护好粮食的事实,所以才会日复一日地在仓库里清扫着早已不存在的粮食。
第二天,我买了一些水果和香烛,再次来到老粮站。我在院子里找到了一棵老槐树,居民说老李的骨灰就埋在这棵树下。我把水果放在树下,点燃香烛,对着老槐树深深鞠了一躬:“李爷爷,您放心吧,粮站的粮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您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永远都在。您不用再在这里看守了,您可以安心地离开了。”
香烛的烟雾在潮湿的空气中缓缓上升,弥漫在院子里。就在这时,我隐约听见仓库里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像是有人在轻轻地走动。我走进仓库,只见仓库里空荡荡的,阳光透过屋顶的破洞照进来,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光柱。可我却感觉到,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围绕在我身边,像是有人在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老粮站里见过老李的魂魄。但每当我路过老粮站时,都会特意进去看看。仓库里的霉味渐渐消散了,墙壁上的水渍也慢慢褪去,院子里的杂草被附近的居民清理干净了,甚至有人在院子里种上了一些蔬菜和花卉。老粮站虽然依旧破败,却多了一丝生机。
有一天,我看到几个工人在老粮站的门口忙碌着,他们正在拆除老粮站的围墙。我走过去打听,才知道政府打算把老粮站改造成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保留老粮站的建筑风格,让更多的人了解麒麟区的粮食历史。我听了,心里很高兴,我想,老李如果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很欣慰的。
几个月后,老粮站的改造工程完成了。崭新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参观。活动中心里陈列着很多老粮站的照片和文物,有当年的粮票、农具、煤油灯,还有老李当年用过的那把扫帚。在活动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 纪念麒麟区第一粮站及看守员老李”。
我站在牌匾前,仿佛看到了老李的身影。他穿着蓝色的工装,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正在仓库里清扫着地面上的粮食。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麒麟区人。
麒麟区的潮湿依旧在继续,它不仅侵蚀着城市的建筑,也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和变迁。在这座潮湿的城市里,还有很多像小姝、陈建国的儿媳、老李这样的魂魄,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执念,被困在某个地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过去的事情。而我,也会继续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着,倾听他们的故事,见证他们的执念消散,也见证这座城市在潮湿中不断成长和变化。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675/5042327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