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四合院:年代从享受生活开始 > 第167章 活着

第167章 活着


可是贸然给赵守严打电话问《乡村医生手册》的出版,肯定会导致他心情不快啊。

    虽然当初在跟赵守严接触当面接触的时间很短,可是王德明还是可以感觉到其身上若有若无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和世家子弟的骄傲。

    这也是王德明虽然等待的很焦急,但是一直没有给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赵守严打电话的原因.

    为今之计嘛.回到四进院正房的王德明,把自己书桌上架子里的一本草稿本拿出来,翻到最后几页,拧开派克钢笔,笔落有声,刷刷。

    只能是赶紧码字,把《活着》这本书赶紧完稿,以这本书的名义去旁敲侧击下,才不得罪人呐。

    我现在怎么变的这么市侩?王德明苦笑着摇摇头,果然经历使人成熟啊!

    继续低头码字。

    四月中旬,清明节一周后,京城终于迎来暖熏的春天,屋里的火炉已经撤去,棉门帘也摘下,透过门窗的玻璃,可以看到院里的石榴树已经抽条出长圆状的绿叶,树枝间偶尔还能发现淡黄色的花苞。

    石榴树两侧的花圃里,成片淡紫色的二月兰,迎着微风散发出阵阵清香。

    二月兰又名诸葛菜,相传是诸葛孔明为了解决粮草难题,在路边发现一种“蔓菁”,从老农口中得知此菜浑身是宝,嫩叶和花茎都能吃,还能腌菜;

    而且二月兰还不挑地,尤其青黄不接时,更是当家菜。

    “看,多嫩?简单过水焯一下,有条件再加点糖,配着六必居的酱菜或者天源酱园的就这么简单一拌,嘿,味儿别提多美了!”

    临近中午,请来的厨子师傅带着帮厨到四进院这边揪二月兰,交谈声惊醒了沉迷于写作的王德明。

    最近因为国宝文物转交和中药厂扩建的事情牵扯王德明太多精力,真是好久都没有这么沉浸在写作中了。

    只有沉浸效率才高啊!

    王德明微微一笑,心满意足的写下最后一行字:“我知道黑暗转瞬即逝,太阳从天而降了。”

    借鉴不等于照抄,照抄等于找死《活着》的最后一句是: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等文化活动的时候有人问,怎么就黑夜降临了?你怎么解释?

    拧好钢笔,插入胸前口袋,草稿本重新规整到书架里,王德明拿起饭盒去厨房,今天有二月兰必须去吃。

    厨房就在一进院与门房相对的房子里,有几个大灶还有小灶,请来的厨子师傅姓刘,老家在南营子,之前是接红白喜事跑单帮的,大锅饭有一手,秦老胡同也算是提前吃上大锅饭。

    至于专门的食堂那就没有了,厨房排队打好饭端去几个院的教室或者实验室,当然蹲墙角吃也没人管,只不过没人这么做。

    丢不起那个人呐,好歹也是个大夫身份,虽然现在没有了.

    “哟,王教员,您今儿也在这边吃中饭呐?”

    “嗨,听到刘师傅院里说今儿中午做二月兰,特意过来吃口新鲜的。”

    “哈哈,有同志还问呢,怎么院里的二月兰都秃秃了?”

    “这说明有的同志脱离群众了嘛?”

    “哈哈.没错。”

    “同志们加把劲儿,距离6月份的第二次考试还有1个半月的时间,咱们苦一苦,熬一熬就过去了。有什么还学的不扎实,把握不准的随时来找我。”

    排队的王德明一边跟学员们和老师们闲聊,一边给学员们鼓劲。

    “王教员,您就是不说我们也会去找您的。”

    这时人群里突然冒出来一句,“就是考试过了还不是得做医助!”

    刚刚还热闹的气氛随之一静,代之以沉闷。

    说话的人也就20多岁,是某位中医大夫的徒弟,而且他的抱怨也是事实.只要是年龄30岁以内,之前没什么名声的中医大夫或者学徒,即使是通过考试,也只给颁发医助的资格证书。

    医助之后也要在正式的诊所里行医三年后,再通过中医和西医的双重考试,才能成为正式的中医大夫。

    而这个政策文件,还是去年底王德明通过考试之后颁发的.

    王德明内心暗叹,就因为这个政策,好多中医学徒都已经改行西医,因为不仅是上海医学院特别开设针对中医学徒的内科班,京城医学院也同样有。

    王德明只能是继续给学员们打气:“同志们难道忘记咱们中医学协会还有配套的中药厂?”

    “咱们中药厂现在仅仅在京城就准备再开20个铺面,每个铺面可都需要中医大夫坐诊呐。而且同志们就没听说中药厂的工钱和福利有多好?医助一个月也至少有上百块啊!”

    “再者医助只是一个过渡身份嘛。咱们学中医的,跟着前辈们多增加几年的行医经验,对于以后的单独行医只有好啊!”

    什么增加行医经验?根本没几个学员关心。

    都被王德明话里的一个月赚100多块所吸引,“啊,咱们中药厂竟然福利这么好?”

    “王教员,您说的真的假的?”

    “要是一个月能有100多块,比我们之前单独开中医诊所也少不了多少吧?”

    “你可真给你自己脸上贴金!没名气的时候哪有多少人找伱看病?能赚什么钱?”

    学员们的斗志成功被王德明激发出来,顿时纷纷向他打听中药厂的细节。

    尤其是听闻药厂现在不仅仅是在京城,而且在外地也准备开设诸多分厂后更是群情激奋!

    “没想到咱们中药厂竟然发展的这么好?”

    “那肯定的啊!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光靠城里那么几个西医医生能看几个病人?”

    “可是农村的生病都硬抗啊,哪有花钱治病的?”

    “你说的那是解放前,咱们现在解放了,农村分了田,家家有余粮,秋收卖了粮,兜里都有钱看病买药。再说咱们中成药价格不贵,还能采药抵钱。”

    “嘿,也是啊!”

    听着学员们的热情的议论,王德明嘴角微微上扬,自己费这么老大劲搞的中药厂终于发挥应有作用的时候。

    值得了!

    要不是自己有前世的经验,懂得以药补医,通过卖药赚取的利润来补贴医生的收入。让中医学徒没们有后顾之忧,继续投入中医的学习,而不是被政策响应被生计所迫转去西医。

    能多挽留一个中医学徒,未来说不定就多一位中医国手的机会啊.

    而不是像前世国家几十年后再次想振兴中医的时候,中医人才凋零的不得了。

    而不是像前世国家的科技展里竟然通过AI把脉机器人来给患者把脉.

    而不是像前世国家的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只能依靠西医做诊断,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辅助诊断开药方

    至于什么五行辩证、经方加减,那是什么东西?

    最近读完余华老师的新书《我们生活在巨大差异里》.怎么说呢?恰巧也在看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想起看过的余华老师的采访,别人问:您跟鲁迅先生都是学医然后从文,请问您觉得谁比较好?

    余华老师的回答很智慧:鲁迅是海归派,我TM是赤脚医生,谁能跟鲁迅比。

    我非常赞同。

    

    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392/1111096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