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全国青年代表大会
采访结束后,李主编根据采访内容,撰写了一篇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张有为的事迹、他的诗歌以及他高尚的品质。
报道发表后,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就连上面人也注意到了张有为。
青年代表大会是在早上10点开始。
张有为前一天夜里就收到了通知,必须在早上8点到达大会堂广场等待。
四月的清晨已带着丝丝凉意。
张有为凌晨四点就醒了,他轻手轻脚地从招待所的木板床上爬起来,生怕吵醒同屋的其他代表。
窗外的京都城还沉浸在黑暗中,只有远处长安街上偶尔驶过的汽车灯光,像流星般划过夜空。
他摸黑找到放在床头的手电筒,用毛巾遮住大半光线,借着微弱的光亮检查昨晚就准备好的中山装。
深蓝色的布料已经洗得有些发白,但每一处褶皱都被他仔细熨平,铜纽扣擦得锃亮。
这是他能拿出的最体面的衣服了。
“张有为同志,这么早就起了?”
同屋的东北代表王铁柱被他的动静惊醒,揉着眼睛问道。
这是昨晚才赶到的青年代表,张有为的屋子原本就是双人床。
王铁柱原本就被安排在这个房间。
“睡不着了。”张有为压低声音回答。
“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心里有些紧张。”
王铁柱一骨碌坐起来,露出憨厚的笑容:“有啥紧张的!咱们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考试的。俺从黑龙江来,连火车都是头一回坐呢!”
张有为被他朴实的语言逗笑了,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五点整,招待所的广播准时响起《东方红》的旋律。
张有为和王铁柱一起到洗漱间,用冰冷的自来水洗了脸。
镜子里的他面容清瘦,眼睛却格外明亮。
“你这头发得再梳梳。”王铁柱递给他一把缺了几个齿的木梳,“待会儿可是要见领导的。”
张有为笑着接过梳子,小心地将略显凌乱的头发梳顺。
他想起老支书临行前的叮嘱:“有为啊,到了京都,你就是代表咱们全省的青年,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俩人在招待所二楼吃过了早饭。
也就是白粥,面条,油条,包子,馒头,咸菜这些。
1961年,国家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全国人民都在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拼搏。
有这些伙食吃着,已经比普通老百姓要好的多了。
想想白花沟的乡亲们,还在为一日三餐吃饱而努力。
六点半,所有代表在招待所门口集合,乘坐统一安排的大客车前往天安门广场。
车窗外,京都城的轮廓在晨光中渐渐清晰。
张有为贴着窗户,目不转睛地看着沿途的景象。
宽阔的长安街,整齐的法国梧桐,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工人……
一切都那么新鲜。
“看!那就是人民大会堂!”车上不知谁喊了一声。
张有为顺着指向望去,顿时屏住了呼吸。
晨光中,那座巍峨的建筑庄严矗立,十二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撑起巨大的门廊,正中央悬挂着巨大的国徽,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他曾在报纸上看过图片,但亲眼所见的震撼无法比拟。
“1959年才建成的,用了不到一年多的时间。”
坐在他旁边的一位戴眼镜的女代表轻声说,“我父亲参与了建设,说那是‘人民的力量创造的奇迹’。”
客车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停下。
初春的晨风带着凉意,但张有为丝毫不觉得冷。
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代表,他们穿着各色服装,有的在交谈,有的在拍照,有的只是静静地仰望人民大会堂的雄姿。
人民大会堂的廊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张有为站在广场东侧的花坛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中山装第三颗纽扣。
深灰色布料还带着樟脑丸的气味。
这是林白洋给他买的。
张有为跟着人群穿过镶铜包边的胡桃木大门,迎面扑来的暖气里混着新鲜油漆的味道。
1959年刚落成时,报纸上说这里能容纳万人。
广场内漂浮着各地方言,四川话裹着东北腔,上海软语缠着陕北调,像煮沸的八宝粥般咕嘟作响。
“同志,借过。”背后传来清脆的女声。
两个扎麻花辫的上海女工抬着宣传板挤过去,板子上“大干快上”的标语被晨光镀了层金边。
张有为贴着绛红色墙布让路,手指触到墙布下尚未磨平的石膏接缝。
“陕西团的代表请到这里集合!”一位工作人员举着牌子喊道。
张有为看了过去,发现已经有几十位青年代表在那里等候。
他们互相自我介绍。
有来自延安的农业劳模,有西安工厂的技术能手,还有和他一样的文艺工作者。
每个人都眼神热切,言语中充满对即将召开的会议的期待。
张有为也来到了黑龙江团,站着一群黑龙江的青年代表。
七点四十五分,工作人员开始组织代表们排队。
张有为被安排在第三方阵,位置相当靠前。
他小心地检查了胸前的代表证,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同志们,请保持安静,按顺序入场。”高音喇叭里传来指令。
随着队伍缓缓移动,张有为终于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台阶。
近看,那些大理石柱更加壮观,每一根都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
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冰凉的柱身,感受到石料中蕴含的厚重力量。
“请出示代表证。”门口的工作人员微笑着说。
通过安检后,张有为进入了大会堂内部。
眼前的景象让他再次震撼。
挑高的大厅,鲜红的地毯,巨大的水晶吊灯,墙壁上悬挂的巨幅国画《******》。
“这边请,黑龙江团的座位在C区。”礼仪小姐指引道。
张有为跟着队伍穿过铺着红地毯的走廊,两侧墙壁上展示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图片。
新建的工厂、丰收的农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
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C区的座位宽敞舒适,每个座位前都有一个小桌板,上面放着会议材料和一瓶汽水。
张有为小心翼翼地坐下,生怕弄皱了崭新的座套。
他环顾四周,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也就坐满了一点点区域。
不同地区的代表们用各种方言低声交谈,汇成一片嗡嗡声。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136/111109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