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1961:从大兴安岭打猎开始 > 第221章:都应该去到农村看看

第221章:都应该去到农村看看


“接下来,我们有请王大平同志上台演讲,大家欢迎!”主持人走上舞台,清了清嗓子说。

主持人话音刚落,一个身材敦实、穿着工装的青年大步流星走上讲台。

当他转身面对会场时,张有为注意到这个人的手掌大得像蒲扇,指缝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黑色油污。

“同志们好!我是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员王大平。”他的声音像钢铁碰撞般铿锵,带着浓重的甘肃口音。

“俺没念过几年书,不会说漂亮话,就给大家讲讲我们怎么在荒原上打出华夏人的争气井!”

会场立刻响起热烈掌声。

张有为看见必成同志放下钢笔,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望向讲台。

“去年三月,我们刚到萨尔图那会儿,荒原上连个遮风的棚子都没有。”

王大平用油污的手比划着,“零下三十度,钻机设备运到了车站却找不到吊车。我就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全队37个人,用绳子拉、撬杠撬,人拉肩扛把六十多吨的设备运到井场!“”

王大平顿了顿,继续道:

“开钻需要水,可荒原上水管还没铺好。有人建议等,我说等个屁!带着大伙儿破冰取水,用脸盆端、水桶挑,一昼夜硬是端了五十多吨水!”他举起布满老茧的手,“这手上冻裂的口子,到现在还没好利索。”

会场后排突然站起一个戴眼镜的青年:“王大平同志,我是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教科书上说这种极端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开钻,你们是怎么解决技术难题的?“”

王大平咧嘴笑了,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同志,荒原上可没教科书!钻机柴油不够,我们就用原油替代。没有防喷装置,我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

他突然掀开工装下摆,腰腹间露出大片疤痕,“这是水泥烧的。可值了!那次我们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前所未有的压井方法!”

全场寂静了两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张有为看见提问的清华学生深深鞠躬,眼镜片上泛着水光。

“现在有人说大庆油田出油是靠毛熊专家。”

王大平突然提高嗓门,拳头砸在讲台上发出闷响。

“我呸!毛熊人早撤走了,是咱们华夏工人用血肉拼出来的产量!去年我们队打出了‘三老四严’的工作标准。”

他掰着油黑的手指计数。

“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必成同志带头站起来鼓掌,会场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王大平最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原油,高高举起:

“这黑乎乎的东西,就是咱新中国挺直腰杆的底气!青年同志们,油田上缺文化人,欢迎你们来教工人识字,帮我们搞技术革新!”

他顿了顿,声音突然哽咽。

“我王大平这辈子,就认准一件事——绝不能让国家戴着‘贫油国’的帽子!”

当他王大平走下讲台时,全体代表自发站立鼓掌长达三分钟。

张有为注意到王大平的工装后背已经磨得发白,肘部打着厚厚的补丁。

“接下来,我们有请新疆建设兵团代表马兰花发言,大家欢迎!”

主持人走上舞台,大声说道。

上台的是个留着短发的年轻姑娘。

她穿着褪色的军便装,黝黑的脸上有两团明显的高原红。

“同志们好,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女兵马兰花。”

“我没有王大平同志那么了不起的事迹,就讲讲我们怎么在戈壁滩上种出棉花来。”

张有为翻开会议手册,发现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竟是闻名全国的植棉能手。

她的照片下面写着:带领女子班在塔克拉玛干边缘开垦荒地1200亩。

“1956年我刚到新疆时,被派去学维吾尔语。”

马兰花的声音清亮悦耳。

“有天我去巴扎,看见老奶奶抱着孙子哭。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娃娃的爹修渠累死了,现在全家就剩这半袋苞谷面’。这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们有责任建设好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我们政委带来一包新疆土。”

马兰花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他说‘兰花,这土攥不出油,可化验说能长庄稼。你是农民的女儿,能不能想办法?’”

前排几个女代表开始抹眼泪。

马兰花停顿了一下,像是在组织语言:“我当即就去试验田了!没有农机,我们就用坎土曼一锹一锹挖。没有肥料,全连女兵天不亮就起来捡羊粪。浇不上水,我们像蚂蚁搬家似的用脸盆运……”

她突然从另一个口袋掏出团雪白的棉花,高高举起:“看!这就是我们种的‘军垦一号’长绒棉!去年亩产皮棉达到92斤,比毛熊专家说的极限产量还高20斤!”

会场沸腾了。

必成同志连连点头。

马兰花的声音穿透掌声:

“现在我们的棉花不仅供应上海纺织厂,还出口换外汇!有个维吾尔族老妈妈说‘解放军姑娘把沙漠变成了会下雪的土地’。”

马兰花突然红了眼眶,“我想说,不是我们多能干,是这片土地太渴望被善待了!”

有个戴维吾尔族花帽的青年突然用生硬的汉语喊道:“马班长!我们公社青年都想学植棉技术!”

“欢迎啊!”

马兰花笑得眼睛弯成月牙。

“我们办了双语培训班,汉族同志教技术,少数民族同志教我们节水妙招。去年热依汗古丽发明的‘坎儿井滴灌法’,让我们省下一半劳力!”

……

青年代表陆续演讲。

张有为有些不好意思了。

自己这真没吃多少苦头。

和这些人比起来,自己当年当特种兵的时候,也没这么苦过。

不过当主持人喊到他名字的时候。

张有为立马站起身。

他深吸一口气,还是有些紧张的。

整理了一下衣服,迈着有些紧张但又坚定的步伐走上了主席台。

他的心跳得厉害,手心也冒出了汗。

但当他看到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时,他渐渐镇定了下来。

“各位代表,大家好!我叫张有为。”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次我在国营商店的经历。那天,我去买布料,因为穿着朴素,被服务员骂了一句‘臭农民’。当时,我心里特别委屈,也特别气愤。但冷静下来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台下的代表们原本有些嘈杂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大家都专注地听着张有为的演讲。

“我想,这不仅仅是个别服务员的问题,它反映出了我们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很多城市人的眼里,农村是落后的,农民是土气的。他们不了解,农村是我们国家的根基,农民是我们国家的主力军。没有农民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吃的粮食,没有我们穿的衣服。”

张有为的声音激昂起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

“我在农村生活着,我知道农民的辛苦。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里去劳作,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都从未间断过。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着希望,收获着未来。而城市里的剩余劳动力,很多人整天无所事事,对农村的艰苦一无所知。”

张有为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台下的代表们,接着说,“我希望,我们城市里的青年,能够多去农村看看,去看看劳动人民的辛苦与艰辛。去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农村,真正尊重农民。”

台下的代表们被张有为的演讲深深打动了,不少人眼中闪烁着泪花。

王大平更是激动得站了起来,大声喊道:“有为说得对!俺们农民和工人不怕吃苦,就怕别人不理解俺们!”

张有为继续说道:“我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农村青年,我们都应该团结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城市青年可以把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带到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农村青年也可以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勤劳朴实的品质带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让农村和城市不再有隔阂,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是个打猎为生的农民,也知道我见义勇为事迹,知道我还是个诗人。听到大家的讲话,我深有感触,即兴作了首诗。”

“当钻头深入大地的心脏。

当棉铃摇醒沉睡的戈壁。

我们终将懂得。

青春该有怎样的重量!”

张有为说完,鞠躬。

演讲结束,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代表们纷纷站起来,为他的精彩演讲喝彩。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136/1111091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