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 第178章 屯田

第178章 屯田


“嗯,这么布置差不多就可以了,兰弟,后面一段时间你还是要跟虎娃两人控制聚集点的治安,不过现在天气也升温了,可以安排人手施工干活。”

    “这片地区的地势还是可以的,要不然也不能囤聚几万人歇脚,将四周整地,再修一条更好的路跟苇泽关相连,如此一来也不算白养着他们。”

    聚集点,张显几人正在议事。

    井径新道已经通了,后面就要分批次的往并州转运人口。

    沿途他已经打算效仿太原郡新驿站系统沿道修缮驿站。

    只不过这边的驿站可能短时间里分配不了驿丞,只能是用来安置流民。

    屯田,维护道路,三四十里一驿也就相当于三四十里多了个村落一样。

    等后续太原郡的吏员储备再次增长,到时就可以直接派人入驻,形成驿邮体系。

    旧井径道全长三百余里,而改进后的新井径道缩短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路程,只有二百里的路程,也就是说只要在新道周边三十里修建一座驿站式村落,全长二百一十七里的新径道只要六至七座驿站式村落就能完全覆盖。

    刚才他们商量的就是这些。

    趁着如今聚集的流民多,一边转运人口一边修缮,可以两不耽误的完成这个项目。

    二百多里的路途还是山路听起来就很难走,但将这两百多里地变成三十里一段三十里一段的路就莫名感觉轻松了很多。

    “对了,记得告诫勘探者,选址时要将山洪,泥石冲击等因素考虑进去,优先选择临水或者离水源地不远的地方。”张显再次嘱咐道。

    夏侯兰点头:“知道了显哥,弟会安排好的。”

    “嗯、”张显欣慰的点头,一个人掌管了桃源将近一年,维持数千人的生活与秩序,其实现在的夏侯兰比起武将更像是文官。

    起码是个一县之才。

    这是好事,能文能武今后能安排的地方也就更多。

    “显哥。”夏侯兰领命之后忽的喊了一声。

    “嗯,怎么了?”张显疑惑的抬头看着他。

    夏侯兰轻声有些感触的问道:“那那些黄巾能成功吗?”

    冀州的大变跟一年前张显跟他描述的愿景不由的就让他有此一问。

    张显怔了怔,半晌叹息摇头:“成不了,最早今年内,最迟明年这场动乱就会被平息掉。”

    “为什么呢?那个张角一起事大汉十三州有七八个州同时响应,这么大的规模为什么会结束的这么快?”

    张显站起了身背手走到大帐门前看着晴朗的天空。

    几息之后他才做出回答。

    “兰弟,这就是我还没有开始教授的东西了,关于制度与信念的,你真的要听吗?”

    夏侯兰愣了一下,旋即坚定的点头:“我想听,显哥。”

    “那好,今日之言暂时不要跟外人说起。”

    张显挥了挥手,大帐门前守卫的一队军卒行礼退下。

    他依旧站在门口的位置跟后面的夏侯兰说道。

    “兰弟,你以为起义是什么?”

    “活不下去的人团结在一起向欺压者的反抗?”

    夏侯兰迟疑道。

    张显点头:“对的,最初的起义便是如此,从陈胜吴广开始,就是底层者向高层者反抗的行动,这便是起义。”

    “起义的组成多以贫农为主,在最开始时往往都似一团烈火能够燃烧灼热席卷一片。”

    “然后,他们获得了土地,粮食,甚至是权利,但也是在这个时候,这团火会犹如被浇了一盆冷水一样瞬间熄灭。”

    张显微微转身,一半身子在帐外,一半身子在帐内。

    “说到底,农民的起义并不会以一个大目标为前提而行动,在这场起义之中,裹挟在其中的人,他们每一个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战斗。”

    “有了获得以后,他们的意志会被快速击垮,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土地,粮食,哪怕只是短暂的。”

    张显偏了偏头,看向了夏侯兰。

    “这是大多数起义军为何开始时强悍,然后快速战斗力下滑的主要原因。”

    “没有坚定的信念的起义终将是会以失败告终,这是一类起义军的大多数结果。”

    “再跟你说说第二类,依靠豪强权贵的起义,或者不叫起义而是资源的再分配起事。”

    “当朝的高祖皇帝,光武皇帝就是走的这条路,依靠豪强的资源与能量改朝换代,而后再将所得重新分配。”

    “包括这次的黄巾起事,其实归根结底依旧还是一样的,即便是他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在资源重新分配的时候,底层者依旧还是底层者,他们能得到的东西依旧不会太多。”

    “这是制度的问题,如果制度没有进行改革,无论在这片土地上经历多少次起义事件,最终也不过是历史的一次又一次轮回而已。”

    张显看着眼神已经稍显呆愣的夏侯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人们能在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经验就是重蹈历史。”

    “一次跟你说的太多你也消化不了,后面如果你还感兴趣的话可以来找我,我慢慢跟你说。”

    “那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夏侯兰的脑袋有些混乱,自己显哥的寥寥数语却让他的大脑如同堵塞了一样。

    “接下来”

    张显又看了一眼帐外,成批的流民跟俘虏已经在整队开始劳作了。

    “等这场混乱过后应该能稳定几年,我们要全方面的扫盲,然后坚定军队为何而战的信念,平等土地的分配,积累更多的力量,等待一个王朝覆灭的到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汾水,滹沱河两岸已经落下许多的大雁野鸭。

    太原郡在沉寂了一个冬季以后也进入了忙碌的春播时节。

    去岁入冬种下的喜冬麦已经冒出一丛丛如同杂草的草朵,接下来两三个月这些喜冬麦会进入快速增长期,将在四月末的时节进行收获。

    晋阳,榆次,阳曲,孟县,虑虒诸县都开始了垦荒种地。

    麦,菽,粟,南瓜,各类作物根据种植时间的不同都进行了入土跟育苗阶段。

    新式的农具入田,工曹司,典农吏也纷纷入驻诸县指导作物的科学种植模式与新式农械的使用。

    有虑虒县珠玉在前,一个个的扫盲夜校也在诸县之中与县外落定。

    这些夜校多则四五个先生,少则两三个,根据周围附近的人数而确定。

    去年虑虒一年给太原郡贡献了将近六百名预备吏员,这还是悠着点选择的,要不然整个太原郡的术数吏跟明法吏都将是从虑虒县走出的。

    一地如此,如果今年诸县都能如此的话,那张显麾下的吏员数目将不会再短缺。

    完善官吏培养体系,优化科技路线将会是张显后面几年的核心路线。

    此时还没到揭竿而起的时候,皇权的正确性还无法被武力彻底打压。

    士人,豪强,权贵的势力依旧庞大,在无法拉出一个与之匹敌的人才培育体系之前,贸然的改天换地是一件格外愚蠢的决定。

    还有并北并西草原的土地人口也是个暗雷。

    没有将整个并州收服以前张显是不会乱来的。

    好在去年稳定了太原郡,稳定了吏治,稳定了豪强,今年能够做的事就能比去年更多了。

    去年入冬前跟今年开春前组建的机巧实验营也是张显再为攀科技而准备的。

    这个时代能够改进的东西太多了,解决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一个解法就是提高生产力,而如何提高生产力?

    那就是科技!

    培养体系的科研道路也是张显的目标之一。

    就好比这次太行山径道的改造,如果能早点弄出原始火药,那开凿隧道的事就会简单很多。

    还有轮胎,如果能弄出橡胶轮胎,陆运的便捷无疑也会提高不少。

    在新式农械上已经尝到了甜头,张显想要在太原郡提高工匠地位无疑会方便很多。

    新的一天艳阳高照空气清新。

    但对柏井堡的吏员们来说今天可不会是个什么轻松的日子。

    巨大的空地上临时搭建的窝棚映照着无数攒动的人头,这是从冀州转运过来的第一批流民,有三千之数,从苇泽关传来的政令早几天抵达,韩暨安排了全堡将近三百五十名吏员在快速忙碌着。

    就连就近驿站的驿丞也被他给拉了过来。

    毕竟这些流民有很多会在驿站附近安置屯田。

    就近驿丞跟吏员的嗓子早已嘶哑得不成样子,他们在人群边缘奔走呼喊。

    “排好!都排好!按过指印册子的来这里!老人孩子往东头棚子去,有热汤!青壮劳力,带好家什,听典农吏点名!别乱!”

    好在经历过苇泽关外聚集点的管控,这些流民们都很配合。

    “爷…我冷…饿…”一个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小女孩,裹在几乎看不出颜色的破布里,蜷缩在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怀里,声音细若游丝。

    老汉老孙头紧紧搂着孙女,浑浊的老眼茫然四顾。

    他身后是同样面黄肌瘦的儿子和儿媳,儿媳怀里还抱着个气息微弱的婴孩。

    他们是中山郡沙河庄的农户,张角起事,官军围剿,战火像犁地一样把他们的家园犁成了齑粉。

    若非那张使君伸手,此刻的他们恐怕早已化作了枯骨。

    摸着孙女儿愈发冰冷的小手,一路上也感受到了并州吏员官兵的各不相同,他大了些胆子颤颤巍巍的朝一名就近的吏员求援道。

    “官爷,你发发善心看看我这可怜的孙女吧,她.她.”

    或许是紧张,又或许是从来没有体会过当官者的善心,老孙头的话结结巴巴的。

    不过那吏员却是快速跑了过去,看了一眼老孙头怀里的小女孩后快速朝另一名吏员喊道。

    “让医师准备一下,这里有个受了风寒的!”

    “所有人都检查一下有没有病患,让医师诊治!”

    说罢,他朝着老孙头伸了伸手:“还有没有亲属?”

    老孙头忙点头指着后面的儿子儿媳:“小老儿的儿子儿媳都在。”

    吏员的手搭在了老孙头孙女的衣服上:“让你儿子跟我来,你们先排着登记落户,我带她去医馆。”

    说罢,吏员抱住了小女娃,同时朝老孙头的儿子招呼了一声:“你跟我来。”

    老孙头一家茫然无措的呆愣了片刻,还是老孙头的儿媳反应快推了自己丈夫一把:“快跟着官爷去。”

    “哦哦哦。”老孙头的儿子这才跑出了队伍朝着堡内方向而去。

    纷乱的人潮在并州吏员和郡兵有条不紊的疏导下,如同百川归海,渐渐被梳理清晰。

    巨大的登记棚在柏井堡外的空地上支了起来,十数张长案后,吏员们笔走龙蛇,将一张张户册记录。

    老孙头一家被分在“丁字七组”。

    他颤巍巍地伸出右手。

    一名年轻的吏员面无表情,却动作麻利地抓住他的手指,在一个粗糙的陶碟里蘸满了鲜红的印泥,然后稳稳地按在一份厚厚的户册上。

    一个清晰的带着深刻纹路的红指印,落在了孙沙冀州中山郡沙河庄人,男,五十八岁那一行的旁边。

    吏员将一块半个巴掌大小打磨光滑的硬木牌塞到他手里。

    木牌上用刀刻着清晰的凹痕,组成了丁七·玖叁的字样,上面还钻了个小孔,穿着半截麻绳。

    “拿好,这是你的身份牌,吃饭领东西分地,全凭这个!”

    年轻吏员的声音利落办好一个后立刻又喊了声:“下一个!”

    老孙头的儿媳上前,跟老孙头一样,快速的完成了登记,造册然后分发木牌。

    “登记完了不要在这里站着,那边立了粥棚去那边就行。”

    负责维持秩序的郡兵巡逻了过来,看着抱着婴儿的老孙头跟他的儿媳妇提醒了一声。

    老孙头忙道:“我家还有个儿子没有登记,刚才跟一个官爷去堡里给我那孙女治病去了。”

    “那也不要在这里等。”

    “去那边粥棚,待会会有人去医馆告诉那里的人他们的亲人在哪的,不用担心。”

    老孙头忙是弯了弯腰:“诶,晓得哩军爷。”

    然后拉着自己的儿媳妇去了粥棚那边。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84/1111095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