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 第257章 农

第257章 农


一场晚宴宾客尽欢。

    直至玉桂高悬,将军府的才逐渐散场。

    一名名的宾客退散,正堂之中,将军府的佣人收拾着残局。

    而张显则叫上了荀彧,郭嘉,吕布,夏侯兰四人去了内院书房。

    几人身上酒气不散,但双眼却都是明亮的,并无太多的醉意。

    留下他们,主要也是张显有新的任命吩咐。

    “自己找位置坐。”张显摆着手,拉来一条凳子倚靠了上去。

    其余四人也纷纷如此,并无多少的生分。

    五人围坐后,荀彧等人的目光皆是看向了张显。

    后者朝外招呼了一声“茶水”后,目光也看向了众人。

    “文若,锐士营的物资这两天派人全部送去,百强之中招揽了半数良家子,这些人的品性意志都不算差,且识字者居多,我打算好好培养他们一番。”

    “主公放心,锐士营的物资分配早在两日前彧便安排妥当,以三百人半年的份额配发。”

    荀彧双手搭在膝上难得的有些慵懒之相。

    张显颔首:“这就好。”

    随即他看向吕布:“奉先这次从塞外回来暂时好好歇歇,锐士营需要几位大将入驻讲课,你是其一。”

    吕布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道:“全听主公安排。”

    张显嗯了一声继续道:“从你狼骑之中挑选十人进入锐士营,为今后的军官后补。”

    “兰弟。”他又看向夏侯兰。

    “显主公。”夏侯兰拱手。

    “留在我身边当一个护卫太久了,该入军中了。”

    夏侯兰脸上闪过一抹纠结,但还是点头道:“主公吩咐。”

    张显颔首看向郭嘉:“这次返回西河带上兰弟,让他在赵苟麾下任职,另传书子龙,让其所部暂归文远管辖,先回晋阳担任锐士营驻将。”

    “嘉知晓。”

    郭嘉一脸的红润,宴上让他喝爽了。

    郭嘉饮酒张显管的没有戏忠那么严,这小子身子骨可以,只要后面别碰五石散就行。

    “主公的意思,今后锐士营会成为军官晋升的必要途径?”

    他琢磨了一番意思:“锐士营三百人份额,此次大会百强只有半数入选,也就是说,还有数百的名额要从各军中挑选?”

    张显赞许的看了一眼郭嘉:“没错,锐士营紧接大会,为的就是让这些百强选手尽快适应并州军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似我并州军从一开始就强调纪律与服从性,所以需要一种氛围,将他们尽快带入进去。”

    “包括典韦等人也是一样,他们虽然授职,但想要正式进入并州军系,也得给我去锐士营走一趟。”

    “奉先,锐士营的制度我需要跟并州军一样,军法优先,令行禁止,把他们都给我当成普通新卒一样训练!”

    “主公放心,布知晓。”

    从丁原那儿借调晋阳已有一年半之久,这一年半间他早已在郭嘉,黄忠两人麾下适应了并州军系的军法严明。

    张显拍了拍他的肩膀:“百强选手多是自持勇武者,所以需要你跟阿云多多镇压,遇到挑战便应战,只要人不给我打死,我就都能救回来!”

    “奉孝,你今晚书信离石,强阴,九原三地,让志才还有汉升挑选出二百四十人有资格晋升之人进入锐士营受训。”

    “锐士营除武艺体格训练外,兵法教授也是重点,奉孝你熟读兵书,兵法课就由你担任。”

    “啧嘉领命!”

    郭嘉叹气领命,教课啊,最难的就是教课了。

    茶水送入书房,张显给几人倒了一杯,继续着并州军伍后续培养体系的商讨。

    书房里讨论声不断,直至午夜都过去了,才算结束。

    十日后。

    晨光初透,晋阳城西,崭新的锐士营辕门在沉重的吱嘎声中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将一种截然不同的铁血气息锁在了高墙之内。

    赵云,吕布分立左右,站在点将高台之上。

    他俩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已然集结完毕的队列。

    三百人,泾渭分明。

    其中三分之二是并州军伍中遴选出的精悍锐卒,个个站得如同脚下生根,神情肃穆,眼神坚毅,自有一股百战余生的沉凝杀气透体而出,队列整齐得如同刀切斧凿。

    另一小半,则多是此次天下第一武道大会中崭露头角,最终选择留在并州的江湖豪强与良家子。

    他们虽也竭力站直,却掩不住那份初入军阵的生涩与骨子里的桀骜。

    目光闪烁,或好奇,或审视,或隐含挑战,彼此间的气息也带着几分江湖草莽的不拘小节。

    典韦站在这一半人的前列,魁梧如山的身躯裹在略显紧绷的新发皮甲里。

    他蒲扇般的大手正下意识地摩挲着手中那对沉甸甸的铁戟,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却压不下心头那股对陌生环境的微微躁动。

    不仅是他,当夜在将军府夜宴的十强中的七个都在。

    虽然他们都被授职,但只有完成了锐士营的集训后,才有资格正式进入并州军系。

    台上,吕布赵云对视一眼,一如既往的,赵云选择了谦逊,让吕布出面。

    吕布微微点头,向前一步,声音如同金铁交鸣般响起。

    “此乃锐士营,非江湖争胜之所,亦非田间闲散之地!入此门者,唯军令是从!令行禁止,违者——军法无情!”

    他微微一顿,目光在典韦,许褚,甘宁等几张显眼的面孔上着重停留了一瞬,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

    “自今日始,尔等过往荣辱,尽付流水!此地,只认一个身份,并州锐士!”

    他猛地一挥手:“忘掉你们的拳头,先学会用耳朵听令!用眼睛看旗!用脑子记住,何为同袍,何为军阵!散开!各队队率,领人!”

    命令下达,如同湖面涟漪荡开。

    那些并州军伍出身的队率,什长们立刻行动起来,口令声短促有力。

    队列开始移动,老卒们动作迅速划一。

    新加入的“锐士”们则显出些许混乱,脚步迟疑,眼神还在四处打量。

    典韦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点被当成新卒的别扭,迈开大步,跟着指定的队率走向分配好的营房。

    他魁梧的身影在略显拥挤的队伍中格外突出,但那份属于顶级武者的无形气场,却在此刻被这严整森然的军营气息悄然压制了几分。

    就在锐士营开始集训之时。

    并州大地上的春播以及垦荒,也在每一寸土地上吹响了号角。

    太原与西河郡的核心腹地,昭余泽畔。

    辽阔的湖泽平原上,春水初涨,浸润着肥沃土地。

    这里曾是芦苇丛生的荒芜之地,如今却成了张显规划中“并州大粮仓”的核心。

    极目望去,广袤无垠的田野已被划分成无数规整的方块,如同巨大的棋盘。

    人,成了这棋盘上最为活跃的棋子。

    十数万安置之民组成的垦荒大军,布满了整个原野。

    精壮的汉子们打着赤膊,露出古铜色的,虬结着汗水的筋肉,在田间奋力。

    妇女和半大的孩子紧随其后,用耙子将翻起的土块打碎,耙平,动作麻利。

    “快!手底下都麻利点!春播不等人,误了农时,秋天就得喝西北风!”

    一声粗豪洪亮的吆喝在田垄间炸响。

    喊话的是石大牛,去年还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黄巾流民,如今已是昭余泽屯垦区第三生产队响当当的队长。

    他挽着裤腿,赤脚踩在松软湿润的泥地里,裤脚沾满了泥点,黝黑的脸上全是汗水冲刷出的沟壑,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充满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忱与希望。

    他手里紧握着一把崭新的铁锄,锄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这是郡守府统一配发的新式农具,远比他们过去用的木石工具锋利耐用得多。

    他大步流星地穿行在自己生产队负责的地块间,目光如炬,不时指点着:“二子,你那边犁沟太浅了!深些!种子扎不下根!三婶子,碎土要细!再细些!这地金贵着呢!”

    几个半大的小子牵着一头骡子拖着一架木耧车,沿着刚刚平整好的田垄小心地前行。

    耧斗里饱满的粟种随着耧脚的震动,均匀地播撒进湿润的土壤。

    石大牛走过去,弯腰抓起一把刚覆盖了种子的泥土,在粗糙的大手里捻了捻,感受着那份温润与细腻,脸上露出憨厚又满足的笑容:“好地!真是好地啊!老天爷开眼,前将军开恩,让咱这些苦命人这辈子也能种上这样的地!”

    “大牛哥,今年咱们生产队分了多少开荒的任务?这地马上就要播完了,开荒也要开始了吧。”

    路过一人身边,那人抬头问道。

    石大牛锤了那人一下:“先顾着眼前的活!开荒的事,田吏们商议好了自然会告诉我们。”

    那人挠头憨笑:“这不是想着多分一些开荒任务吗,去年咱们几万人弄出了八九十万亩荒地,今年怎么说也得弄出百万亩吧,到时候秋收收粮食的时候多壮观!”

    “哈哈哈,你小子也真敢想,行,到时候我多嚷嚷几句,让田吏给俺们队多分些开荒任务!到时候有你垦的。”

    石大牛大笑着。

    去年秋收大家家里都有了余粮,今年开荒的意愿更加的强烈。

    不仅是他们这样想,晋阳方面同样也是这样想。

    汇集三水之地,昭余泽太适合用来耕种了,今年晋阳方面给昭余泽垦荒点分配下来的任务是,除保证原有田亩的种植外,再开垦出三十至五十万亩的田地出来。

    将整个昭余泽周边都悉数利用起来,一些盐碱地也要进行橡胶草的种植。

    经过家园农牧两年的培育,如今橡胶草在外田种植的亩产已经能达到一亩三十多斤的橡胶产量。

    去年一年整个并州的橡胶产出已经有六万斤了,今年还会更多。

    而且橡胶草的种植还不用占据以往田亩的份额。

    只需要在盐碱地上开垦种植即可。

    不仅如此,像种植过橡胶草的盐碱地,土质情况也会得到改善,多种个四五年,说不得这盐碱地也能变成良田。

    春播的事宜如火如荼,完美衔接了比武大会的落幕,去年收拢了权力的雁门郡也在积极进行着改善。

    去年司法曹赵石入驻,以铁腕收回了雁门军政实权。

    司法曹的精干吏员如钉子般楔入各郡县,整整八个月的血雨腥风,明正典刑,人头滚滚,终于将那些盘根错节的地方豪强势力连根拔起。

    丁原仓皇投奔洛阳袁隗,留下的权力真空被张显迅速填补,由精通律法的司法曹吏员牢牢掌控。

    均分田亩的政令,如同春风,吹遍了雁门饱受盘剥的乡野。

    当那些世代为佃农,甚至农奴的穷苦百姓,颤抖着双手,从司法曹吏员手中接过盖着鲜红官印,写明某某地块归属某某人的田契时,许多人当场跪倒在地,嚎啕大哭。

    那薄薄的一张纸,是他们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命根子!

    今年的雁门郡,气氛迥然不同。

    郡治阴馆城外,广袤的原野上同样是一派繁忙的春播景象。

    田亩划分得更为规整,阡陌交通,井然有序。

    少了豪强私兵的耀武扬威,多了官府胥吏在田埂间巡查的身影。

    农夫们脸上的愁苦被一种小心翼翼的期盼所取代,侍弄土地的动作也格外用心。

    几个穿着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短褐的老农,正围在田头稍作歇息。

    一个穿着皂色公服,头戴小吏巾帽的年轻人走到近前,拿着算筹和册簿,一边询问,一边记录。

    “老伯,这地块记录显示,你家七口人,去岁分得下田五十亩,中田二十亩,可都登记无误?”

    小吏语气平和。

    被问到的赵老汉连忙放下水罐,粗糙的大手在衣襟上擦了擦,脸上堆满感激的笑容:“没错!没错!一点没错!托前将军的福,托官府的福啊!去岁秋收,缴了租赋,家里居然还剩下了余粮。”

    他指着不远处一片已冒出嫩绿新苗的田地,声音有些哽咽,“你瞧,今年开春,官府又鼓励开荒,开出来的头三年还减赋!老汉我带着两个儿子,起早贪黑,又硬生生垦了十亩生地出来!这日子,有奔头了!”

    旁边另一个老农插话道:“可不是嘛!”

    张文书微笑着记录,不时点头:“好,都记下了,没错就好。

    老伯,你们好好侍弄,这生地养上两年,就是肥田,郡守府有令,今年雁门各乡开荒田亩总数,需比照去岁翻上一番!大伙儿加把劲,多开一亩荒,秋后就多一仓粮!官府平价回收余粮的‘平粮点’,今年每个大乡都会设,绝不让大家伙儿吃亏!”

    “翻一番?”赵老汉和几个老农都吸了口气,随即眼中燃起斗志。

    “成!有官府撑腰,咱庄稼汉有的是力气!”

    类似的对话和景象,在雁门郡的各处田野乡间上演着。

    被压抑了太久的土地渴望和生产热情,在公平的浇灌下,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84/1111087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