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我的时代1979! > 第107章 关于朦胧诗的讨论(55k)

第107章 关于朦胧诗的讨论(55k)


第107章  关于朦胧诗的讨论(5.5k)

    “不对,你自己也不行!”

    “为啥啊!”

    “没有为啥,听你哥我的准没错。”

    许成军吹胡子瞪眼。

    顾成其实是魔都籍京城作家,按理不该来参加这次安徽文联组织的青创会。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嘛,他的作品入选了“新人三十家”,在这次会议里属于编外人员。

    但是,说真的。

    就算见到顾成,也得让许晓梅保持距离。

    顾成和海子一样都是诗人必悲剧论调的主要论据。

    海子无法接受“诗歌不再重要”,顾城无法接受“世俗规则侵入他的童话”。

    最终结局同样让人遗憾。

    但相比海子精神世界彻底燃烧殆尽后的自我终结。

    顾成带着情人和妻子前往激流岛要过幸福的“三人世界”,却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靠妻子打工、写作维持生计。又想对家人施加精神控制。

    最终,情人离开、妻子提出离婚,彻底击碎了他的童话幻想。

    他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控制关系的现实,1993年他用斧头杀死妻子后自杀。

    这就有点

    许成军:纯疯子.

    不过这哥们还是牛逼的。

    八十年代能去新西兰玩三人行。

    魅力不服不行。

    更牛的是,他和妻子合作写了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英儿》。

    牛在哪里?

    这本书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里,写的是他和英儿无阻无隔的情的交流和无遮无拦的欲的宣泄。

    英儿就是他情人.

    1979年,他现在还没结婚。

    所以,防火防盗防顾成。

    但是事情有时候就是不按照人的预期发展,你不想见谁,谁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当许成军走入文联招待所204的时候。

    一股混着墨香与旧报纸味的气息就飘了过来。

    房间不大,靠墙摆着两张铁架床,中间挤着一张掉漆的木桌,桌上摊着几本《诗刊》,搪瓷杯里还剩半杯凉白开,杯沿沾着圈茶渍。

    已经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相谈正欢,看着还有点脸熟。

    眼熟,坏了!

    “这位就是许成军同志吧?”

    靠门的年轻人率先站起来,个子不算高,穿件蓝布衬衫,袖口卷到小臂。

    他脸上带着爽朗的笑,伸手过来时,许成军看清他手上还沾着点未干的钢笔水,“我是梁小斌,写诗的。跟你同住一屋,昨天听苏老师说你今天到,我特意多等了会儿。”

    许成军握住他的手,触感粗糙却有力,倒像个常握农具的人,而非写诗歌的。

    “梁兄,你好,我是许成军,这是舍妹许晓梅,久仰大名,幸会!”

    梁晓斌,诗人,也是这次新人三十家收录诗歌的重点人物,和顾城不同,他和许成军一样都是当前安徽文学界的青年代表。

    也是和北岛、舒婷、顾城并列为当前朦胧诗派的核心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通过“钥匙“这一意象,隐喻一代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困境与寻找自我的历程,被选入《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并进入高中语文教材。

    另一首《雪白的墙》则以纯净的笔触描绘对和平与希望的向往,获  1982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当前,他还是合肥制药厂的工人。

    前世这哥们为人所知的是,2013年因脑梗住院,因无固定收入和医保面临高额医疗费,引发文学界广泛关注,社会各界自发募捐  95万余元,最终渡过难关。

    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诗人在现代社会生存困境的思考。

    许成军刚开口,就见另一张床沿坐着的人也慢慢抬了头。

    8月的天,那人却戴顶浅灰色的绒线帽,帽檐压得略低,遮住了半只眼睛,只露出线条偏软的下颌。

    他穿件米白色的针织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支笔,眼神落在桌子的杂志上,像是没听见门口的动静。

    “这位是顾城,”

    梁小斌笑着介绍,伸手拍了拍那人的肩膀,“他的《一代人》你肯定读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现在文艺圈都念叨这句。”

    顾城这才抬眼看向许成军,目光清亮却带着点疏离。

    他没起身,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声音又轻又软:“许成军?《向光而行》写得……有点意思。”

    这做派,许成军嘴角扯了扯。

    文学界见面谁不互相恭维两句,你就给我来这?

    许晓梅跟在许成军身后,刚听见“顾城”两个字,眼睛就亮了,偷偷拽了拽许成军的衣角,嘴型比划着“要签名”。

    许成军不动声色地碰了碰她的胳膊,示意她别着急。

    然后转头对梁小斌笑道:“早听说梁兄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去年读的时候,心里头堵得慌,又觉得敞亮。这才是写咱们这代人的心气。”

    “嗨,瞎写罢了!”

    梁小斌摆手,把木桌前的椅子往许成军这边挪了挪,“我这诗啊,就是把心里的糊涂账倒出来。像你们这些大作家,著书立说才立得住。”

    许成军听着直摆手。

    “现在文坛顶数你的《试衣镜》最火了!”

    火等于有争议~

    许成军刚要答话。

    就见顾城突然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的梧桐树。

    他背对着众人,肩膀微微绷紧,像是在琢磨什么,又像是在回避聊天。

    许晓梅好奇地盯着他的背影,小声跟许成军嘀咕:“哥,他是不是不喜欢说话呀?”

    这话没刻意压低,顾城的肩膀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梁小斌赶紧打圆场:“顾城就这样,脑子里总装着诗,跟人说话得等他‘醒’过来。上次我们聊到‘意象’,他盯着窗外的麻雀看了半小时,突然蹦出句‘它们是天空的标点’,你说绝不绝?”

    大家默认一些诗人往往具备高共情、高感知的特质。

    他们能捕捉到普通人忽略的情感细节,但这种特质也让他们对“痛苦”的感受更强烈。

    说人话就是比正常人疯批。

    许成军顺着话茬笑了笑。

    他没再主动搭话,而是把许晓梅的布包放在空床上:“晓梅,你先坐会儿,我跟梁兄、顾城聊几句青创会的事,晚点带你去吃饭。”

    晓梅乖巧地点点头。

    把手里的笔记本又偷偷塞回包里。

    梁小斌看出她的心思,笑着冲顾城喊:“顾城,不給签个名?”

    “顾兄在思考,签名要不就算了。”许成军摆摆手。

    顾城这才缓缓转过身,愣了愣,然后慢慢走过来。

    问许晓梅要了笔记本,没问名字,只是低头写起来,落笔很轻。

    写完后,他把本子递还给晓梅,又退回窗边。

    晓梅翻开看,只见上面写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顾城”,字迹清瘦,带着点飘洒的劲儿。

    哥们什么性格不说,但是这做派确实是吸引文艺青年男女。

    她刚要道谢,就见许成军递过来一杯温水:“先喝水,别光顾着看签名。”

    许成军使了个颜色,许晓梅就乖乖的在一旁坐着。

    许晓梅心里纳罕,这帮文化人是真奇怪,还是我哥正常点!

    梁小斌看着这场景,哈哈笑起来:“成军,你这当哥的比我妈还细心。对了,晚上省文联有个小聚,苏老师说让咱们几个年轻的先聊聊,你可得去!”

    许成军摇了摇头。

    “今天算了,梁兄替我和大伙道个歉,回头我单独请梁兄你们吃饭赔罪。”

    他指了指许晓梅,歉意地笑笑:“这不带了个小拖油瓶,还得给她弄住宿的事,而且啊,这妮子第一次来合肥,带她去溜达溜达。”

    梁小斌有点遗憾,但是也能理解,又撇了眼顾成,叹了口气。

    1979年,省文联招待所是不对外营业的。

    1980年代初期,随着财政包干制推行和旅游业发展,招待所才普遍开始对外营业。

    各省文联招待所作为非核心政务接待单位,其全面市场化转型更晚,多在  1990年代后逐步推进。

    所以,许成军又只能麻烦苏中苏老,帮着许晓梅办了个入住。

    正常给钱就是!

    不过内部价~

    苏中听许成军说不参加晚上小聚,倒也不觉得意外,这小子当时就跟他们说过:我不排斥圈子,但也不混圈子。

    当然免不了狗腿子的捧一句:“跟苏老师这种前辈,那肯定还是得混的!啊不对,那叫请教和学习!”

    苏中:“滚!”

    许成军在前台领取了作为参会作家的物资。

    参会者证明、提前打印好的研讨会“主题大纲”、参会作家的作品汇编、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具有时代性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最新指导意见。

    以及印有安徽省文联的32开软皮本以及一支钢笔,供作家记录研讨内容。

    看着笔记本,许成军乐了,时代感一下子上来了。

    许晓梅觉得新鲜,翻着许成军的材料,眼睛锃亮。

    在这年头,作家是顶体面的职业,由于文娱的欠发达,看报纸看杂志就成了普通人的生活娱乐消遣方式,一些有着知名作品的作家就像后世的明星一样被这个时代的人所追捧。

    许晓梅读过书,又喜欢文学,很难不受影响。

    当然这妮子最喜欢的是服装设计。

    刚才,从梁小斌那得知这次青创会的主题是“短篇小说与诗歌创作”,会期5天,也能算一周。

    这都算是许成军当前创作较丰,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域。

    梁小斌作为最本土的安徽籍创作者,对于此次青创会十分关注。

    也跟许成军说明了本次安徽青创会核心目标是统一思想、探索创作方向、推动地方文学复兴,缺紧扣当前文学界的宏大命题。

    更是为了十月的第四次文代会思想宣传打前站。

    许成军也不觉得奇怪的。

    1979年的文学界,正是这样一个奇妙又怪异的格局。

    聚焦的核心命题是对哔哔创伤如何复盘,对思想解放后文学路径如何开拓,乃至于随之涌现的伤痕文**涌、反思小说初兴,对以意识流、存在主义译介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学的急切汲取,《今天》杂志引爆先锋诗潮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的破茧崛起,还有对启蒙精神、人道主义的集体呼告,在理论场域中对“创作主体论”的探寻等等。

    一句话总结,这时候的文学是迷茫的实验场:伤痕的锐痛、朦胧诗的叛逆、西学的冲击与挣脱工具论、寻找新表达相互胶着,且悄然显露出向深度历史反思与人性勘探的严肃文学蜕变的趋势。

    在这次青创会上,任何人、任何作家都很难逃脱当前时代的命题。

    除了许成军。

    晚上。

    许成军带着“好奇宝宝”似的许晓梅来了长江中路,逛了合肥百货大楼和长江饭店。

    1956年开业的长江饭店是合肥首个涉外宾馆,其底层商店销售进口糖果、香烟等稀缺商品,虽以外宾为主,但普通市民可在橱窗外观赏。

    苏联产的“红星”牌水果糖和匈牙利“公牛”牌东欧奶糖是商店里最具代表性的进口糖果。

    到了饭点,带着恋恋不舍的许晓梅来了长江路70号的庐州烤鸭店。

    吃了顿好的~

    作为合肥最负盛名的国营餐馆,主营庐阳汤包(0.3元/笼+  1两粮票)和鸭油烧饼(0.05元/个),晚间营业至  19:00。

    顾客需在窗口排队购票,再凭票取食。

    许成军点了一份0.8元/斤盐水鸭,要了一笼汤包,兄妹两人吃了个肚圆。

    一整晚,许晓梅的嘴就没有合拢过。

    “我得好好努力,考上大学,明年等我考上了,带上爸妈一起来吃!”

    “你快吃你的吧,他俩想吃,我带着就行!”

    “那不一样啊!”

    许晓梅刚起来的兴奋劲被许成军压灭一半。

    “都一样,我是你哥~”

    晚上,许成军把许晓梅送到了402,与许晓梅同住的也是来参加此次青创会的青年女作家左冯。

    看着许晓梅的欢快的模样,许成军一百个不放心。

    “行啦行啦,哥!我不是小孩了!”

    许成军:“注意安全,有事叫我。”

    左冯忍不住笑道:“成军同志放心吧,我会帮着照顾晓梅的。”

    “而且这次来的年轻作家数你名气大,谁都会高看你这妹妹三分的,快放心吧。”

    许成军耸耸肩,无奈的回了房间。

    此时的梁小斌也刚回来,脸蛋通红,说话还有点大舌头估计是喝了不少,见着许成军比下午还要激动。

    “成军同志,晚上听苏老说你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可把我惊讶坏了!”

    惊讶的何止是他,去参加小聚的包括顾成、梁小斌在内的年轻作家确实是在学历上都不算拿的出手。

    也就季宇等少数几个是安徽大学毕业的。

    其他要么是知青,要么是梁小斌这样的工人。

    许成军笑着应道:“赶上了时代的机遇,跳了本科直接考了研究生,也是运气。”

    梁小斌挠挠头,感觉这人说话怪怪的。

    不过这没影响,整个晚上,梁小斌与许成军开启激情畅聊模式。

    梁小斌本就是个热情的性子,又借着酒劲。

    许成军是八面玲珑的性子,对梁小斌印象不差,毕竟顾成珠玉在前。

    自是相谈甚欢。

    俩人从诗歌创作聊到文学发展再聊到社会现状。

    尤其是对于当前国企改制的一些现状和未来影响,让梁小斌受益匪浅。

    虽然许成军对细节,不够了解,但是视野非常宽阔,一些观点高屋建瓴。

    梁小斌本以为这个年龄比自己还小的年轻人只是有些创作天赋,却越聊越感觉许成军整个人高深莫测。

    当聊到朦胧诗的发展时,梁小斌认为“朦胧诗”是先锋,将会在当前的文学界持续很久。

    而许成军却给出了另外的观点,让梁小斌醍醐灌顶。

    许成军:“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本质往往是对前一流派的反拨。朦胧诗本身就是对ZZ抒情诗的反拨,同理,它也必然会被更年轻的诗人视为需要突破的传统。”

    梁小斌察觉到许成军话里的深意,马上追问:“你是认为朦胧诗存在缺陷么?”

    许成军摇摇头:“朦胧诗虽然打破了集体话语,但仍未脱离精英化的诗歌传统:它依然追求意象的精致性、情感的深刻性,甚至因过度依赖象征、隐喻而陷入晦涩化的误区,未来几年,会有很多诗人为朦胧而朦胧,导致诗歌沦为意象的堆砌,失去可读性。”

    但是在80年代初,朦胧诗的晦涩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

    读者愿意花费精力去解读意象背后的思想,因为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参与,是对自我觉醒的确认。

    此时,读者与诗歌的关系是“共谋”,共同完成对时代情绪的表达。

    但长期来看,这种依赖解读的阅读模式难以持续。

    一方面是随着教育普及和信息爆炸,读者的审美趣味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朦胧诗的个人化始终停留在精英化的个人。

    它的“自我”是反思历史、追问理想的大我,而非普通人的日常小我。

    梁小斌若有所思:“你认为文学会向着通俗发展?”

    许成军还是摇头:“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文学并没有明显向着通俗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既有追求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的精英化倾向,也有一些具有通俗化元素的文学尝试,但通俗化并非主流趋势。”

    然后他停顿一下,笑了:“至于未来的发展,梁兄不如期待一下,这是我青创会想要跟大家聊得内容。”

    梁小斌被噎了一下。

    仿佛看到了某点一些知名“断章狗”的嘴脸。

    不过许成军的钩子留的确实好,至少梁小斌是被勾住了,已经开始期待许成军在大会上的发言了。

    “成军,最近在创作什么题材?”

    “军旅题材的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梁小斌愕然,要知道在传统文学创作里面是有创作鄙视链的。

    毫无疑问,长篇小说是居于鄙视链的最顶端。

    哪一个成名作家没有一篇长篇小说代表作都很难说在这一行是行家。

    所以,这狗人20岁开始写长篇?

    第二天,安徽文联举办的青年创作研讨会如期举办了。

    安徽省作协副主席陈邓科是本次的主持人。

    许成军挑了挑眉,老熟人了,前面给《试衣镜》上强度的就是这位大佬。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70/1111102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