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朕把陌刀当标枪,你们又抢做唐臣 > 第243章 兵临汴州(上)

第243章 兵临汴州(上)


大军向前。

连绵多日的春雨,随着杨行密将粮秣送达,居然也迎来了短暂停歇。

道路虽然还有些泥泞,但也要比之前好走了无数倍。

军卒们脱去蓑衣,放在自己的劣马上,随后一身轻松的大步往前。

为了抓住窗口期快速赶路,李晔甚至命令军卒全员脱去甲胄,将其放在运河的船队上,可以轻装简行。

而四千精骑连带上万的哨戒马队,则被散了出去,将唐军方圆五十里都完全控制了起来。

此时已经进入河南道深处,处处皆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五十里的骑兵只需要一发响箭,便能接力的在几刻间将消息传递回去。

所以主导作战的李存审也十分大胆,让军卒直接放弃了必要阵线,只是保持个大概,就全力赶路。

此时整个大军都是低头的一片连绵脚步。

李晔领着众将骑在马上,也是一路小跑混在队伍之中。

只是身后众将散出去了大半,都在忙着尽可能保证队伍能在这种奔袭状态下完整的抵达目的地。

身后跟着的除了王彦章、李存勖、卢枳三人外,也就多了个杨行密。

其他人都还好说,唯有杨行密跟在李晔身后,看着身边十几万毫无队形,只是埋头赶路的唐军,感觉到一阵后背发凉。

毕竟在古时,甚至不仅是古时,哪怕到了拿破仑时代,几乎就不存在能够完成长途奔袭的军队。

当然,除了觉醒民族意识的拿破仑法军。

这个不能完成不是指军卒体力不够,或者后勤不足,而是军卒的军事素养根本达不到这种长途奔袭,还能全员不掉队,在抵达目的地后依然保有战斗力。

盛唐时期的唐军精锐或许可以,但眼下是残唐,是藩镇拉锯了几十年的末年。

军卒的军事素养已经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连拉壮丁这种事情都做了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战局不利,往往根本不存在什么有序后撤与坚守,而是大面积溃败的原因。

可眼下就在杨行密的亲自注视下,他连着这几天看见的唐军,居然真就没有一个人掉队。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遭遇了几次民变袭击和葛从周派出的精骑袭扰。

可就是这种在杨行密看来完全是找死的行军方式,居然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是一群精骑一拥而上拖延时间,随后原本还在气喘吁吁长途奔袭的唐军,立即就穿戴起甲胄,转身投入到对敌作战中。

杨行密甚至看了几场,愣是没看出来这些唐军的战斗力受到了奔袭影响。

残唐能上位的人,你可以说他情商低、说他智商差,但你绝对不能说他不懂军。

尤其是杨行密这种成功混成残唐五雄的人。

他只是根据这几日的行军观摩,就得出了一个让他后背连着几天发凉的事实。

那就是自己抛弃老本来找李晔的决定...

做的太TM对了!!!

要是之前,杨行密可能还会犹豫一下李晔和朱温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但现在杨行密已经没有了这个疑问,甚至如果有人敢问他这个问题,他还会赏对方两个鼻窦!

我观这朱温,不过瓮中枯骨,等死而已!

后背发凉与心中庆幸几乎是连番的攀上杨行密心头。

以至于他完全忘记了观察周边。

直到前面的队伍忽然开始了减速,身边跑过的快马也越来越多,他才终于反应了过来。

再次抬头,将注意重新放在这个世界上。

随后是前面李晔的速度越来越慢,身边快马越来越密集,前方汴州的城墙...

越来越巍峨!

公元900年的春夏交接之际,十五万唐军中央主力,抵达汴州!

李晔与朱温的第一次会面,也从历史上李晔的关中,改到了朱温的汴州!

只是这一次,城里的是朱温,城外的...

是李晔!

...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汴州属于残唐的经济最中心。

汴州不仅有着河南中心沃野千里的良田,还处于隋唐大运河的中间,几乎把持了南北经济往来的核心。

再加上汴州在朱温治理下享受着残唐最长久的安定。

这就导致汴州的繁华不仅达到了盛唐的标准,甚至还远远超过。

为未来的五代十国甚至北宋,奠定了其作为京师的基础。

千里良田、发达河运。

朱温刻意的资源倾斜。

使得汴州拥有着残唐城池中,几乎最多的人口。

以至于朱温堡垒化汴州城,居民连带民夫,能够动员出百万人之巨。

只是曾经繁忙、拥挤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转而是城门紧闭,城头站满全身扎甲的梁军精锐。

而在城下,背靠运河立起了一片广阔的军营。

城头梁旗飘扬,大营龙纛耸立。

驻守了三十万梁军主力的汴州巨城,与十五万唐军中央主力,遥相对立。

背后的运河上。

随着李晔扼守住了汴州,运河终于算是全线打通。

来自剑南、淮南的粮船源源不断,片刻不停地向河南大地倾斜着粮食。

原本已经愁的快要把眉头皱成‘群山’的庞师古,也终于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日子。

这几日甚至庞师古的脸上,都开始洋溢起了笑容。

而且随着运河全面打通,不仅淮南、剑南、甚至钱鏐的江南粮秣可以通过水路送到。

关中、秦陇、河西、兴元的西北粮秣,也可以直接走水路,节约了大量的沿途消耗。

此时从起始地发送一百石粮食,送到李晔的军中,居然能够将损耗压低到五石。

源源不断的粮秣供应,外加被大力压低的损耗,都直接使得李晔彻底告别了粮食问题。

最主要的一点体现,就是此时此刻的汴州城外,李晔使用以工代赈,也在河南大地上征召到了百万民夫!

而这百万民夫正在唐军掩护下,围绕着汴州城,疯狂挖掘着壕沟。

城里城外都是百万级的人力,春风吹过,空气中虽然没有喊杀。

但旗帜猎猎作响下,是城里城外的两拨人,即将开始决定整个大唐的最终命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63/2286053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