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 第102章 网罗党羽,经营天下!

第102章 网罗党羽,经营天下!


雍平七年,五月初八,辰时,宁国府后院。

    “咕噜。”

    依旧是糙面馒头配咸菜,一人一碗小米粥、野茶汤,十五个贾家族人同贾琰坐在一起进食。

    小雪领着丫鬟们将一张张洁白的宣纸平铺在八张书桌上,徽墨、端砚、狼毫笔都已经摆放整齐。

    这些人都在贾家族学待过,没有不识字的,只有年岁尚小的8个认识的字不多。

    “把他们带走。”

    看着他们吃完早饭,贾琰吩咐道。

    “是。”

    早已等候在旁的亲卫们上前严肃道:“你们几个跟我来。”

    “你们跟我来。”

    彭礼、牛骞带走了贾珖、贾璎、贾琛、贾菖、贾荇,马昀带走了贾芸、贾蔷。

    前者主要学习《三十二势长拳》,后者则是《辛酉刀法》,侧重点不一样,一个踏上武道之路,另一个是为了尽快掌握自保之力,他们的学习场地都在演武场。

    宁国府的演武场包括后院占地150亩,贾琰让人修缮之后,重新分割出了几个区块,分别有射击靶场、体能场、兵器场、马场,容纳八百亲卫都够了,何况只是他们几个。

    “琰二哥。”

    八个小萝卜头看着只剩下他们,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

    “从今天开始,你们上午习文,下午练武。”

    “现在都过去,各自寻一个桌案。”

    “嗯。”

    贾环等小子听话的走到了八张桌案前。

    “打开你们桌案上的字贴,看完以后,一一进行临摹。”

    ‘沙沙!’

    他们连忙翻开了字帖,里面有许多字都是他们不认识的。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环视八人,贾琰亲自念了一遍。

    ‘???’

    八个小小少年听得一知半解,不明觉厉。

    “开始写吧。”

    贾琰没有多说什么,示意道。

    “是。”

    贾环等人对着字帖,伏案临摹,一个个小脸绷紧,异常认真。

    昨天回去,他们都亲眼目睹了家中的变化,更加珍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谁都不想放弃。

    “二哥哥可是在教《颁令箴》。”

    林黛玉牵着小惜春走了进来,刚才在院外就听见了贾琰的声音,不免有些惊奇。

    “妹妹知道《颁令箴》?”

    挑了挑眉,贾琰有些考校林黛玉的意思。

    “知道一些。”

    “《颁令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帝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

    “宋灭蜀后,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

    “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

    林黛玉想了想,将《颁令箴》的前因后果一一讲述出来。

    这番话不禁引起了贾琰的注意,同样引起了正在临摹的贾环等小少年的侧目。

    “不错。”

    微微颌首,贾琰赞赏道:“姑苏林家不愧为江南士林备受推崇的书香名宦,妹妹一个女子都如此博学。”

    《颁令箴》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陌生,知晓的士子都在少数,没想到林黛玉如此了解,绝不只是通读过这么简单,果不愧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与薛宝钗并列太虚幻境才女榜第一。

    “二哥哥谬赞了。”

    林黛玉被贾琰夸赞,娇俏的脸上立马浮现了一抹红晕。

    “林姐姐好棒。”

    小惜春拍着肉嘟嘟的小手,眼睛里满是崇拜。

    “林妹妹。”

    贾琰看向林黛玉,开口道:“你的身子骨孱弱了些。”

    “那一剂方子采用了不少药性猛烈之物,所谓效如桴鼓,覆杯而愈。”

    “单以你现在的身体条件,无法承受这样霸道的药力。”

    “二哥哥的意思.”

    林黛玉连忙抬头瞩目贾琰。

    “小雪。”

    “爷。”

    一身武士劲装的小雪站了出来。

    “哇。”

    小惜春还是第一次见小雪这般英姿飒爽的模样,瞪大了眼睛。

    “从今以后,林妹妹和妹妹便交予你,先行以《八段锦》为她们奠基。”

    “一应循例等同环哥儿他们,不过是上午习练《八段锦》,下午学文。”

    “是。”

    小雪臻首微点,答应下来。

    “多谢二哥哥。”

    林黛玉知道贾琰这番安排是为她好,心中更加感激不已。

    “姑娘,我们走吧。”

    小雪牵着惜春的小手,正准备朝演武场而去。

    “嗯嗯。”

    小惜春一听说习武,天真无暇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屁颠屁颠的被牵走了,林黛玉随之一并前往演武场。

    “爷。”

    “他们来了。”

    一名丫鬟匆匆上前禀报道。

    “书房会客。”

    贾琰叮嘱了声,大步迈入了书房。

    片刻后,两个穿着直身长袍,头上裹着黑色四方巾的青年出现在了书房中,心情忐忑。

    “咚!咚!咚!”

    端坐上首的贾琰仔细打量着二人,手中食指轻轻叩击着桌面。

    李卫,生于1688年,江南铜山人,捐资员外郎入仕,现如今是正五品的户部郎中,比贾政这个工部员外郎还要高一级,钻营官场之才令人叹为观止。

    刘统勋,生于1700年,山东诸城人,雍平五年(1724年),进士及第,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如今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祖父刘必显,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父亲刘棨是顺康朝进士,历任宁羌州知州,累迁四川布政使。

    “呼!”

    二人的心跳伴随着叩击声越来越快,他们面对的可是国朝勋贵之首、大乾武侯,谁能平淡视之?

    “朝中关于河套地效仿秦汉,重新设立府、县,迁徙百姓垦荒种地之议。”

    “你们可知?”

    “知道一些。”

    李卫、刘统勋齐齐回答道。

    “塞北苦寒,唯独阴山以南,黄河蜿蜒而过,冲刷出了一片沃野。”

    “以贺兰山东,银川平原为西套;以阴山西段,狼山以东,乌拉山以西为后套;以阴山东段,大青山南,土默川平原为前套,这便是完整的河套地。”

    “西套设有宁夏镇及众多卫所,前套本为平安州治下,有数十万百姓,经大同一役,流离失所者众多,民生凋敝,后套原来是察哈尔部放牧牛羊之地,我已命人迁了十余万百姓,并三十万蒙古族人筑城而居。”

    “吏部、兵部、户部共同决议,平安州复设云中府,后套置五原府。”

    ‘唰!!!’

    这一消息让李卫、刘统勋眼前一亮,彷佛看见了机会。

    “我是一个武人,手底下都是大老粗,让他们去杀人,二话不说就做了。”

    “可要让他们去治理地方,这些个大老粗都摸不清哪里是哪里。”

    “愿为武侯效力,鞍前马后、在所不辞!”

    李卫率先单膝跪地,表现了忠诚。

    刘统勋迟疑了会儿,还是决定投效贾琰:“愿为武侯马前卒。”

    “嗯。”

    见状,贾琰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道:“起来吧。”

    “谢君侯!”

    二人这才起身,恭敬的站在下首。

    “五原、云中新立,知府定为从四品,比起江南一些地方知府,品阶小了点。”

    “好在这两个府都是新近设立,朝廷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府衙官吏,你们可以自己安排。”

    “云中府的地方势力犬牙交错,活下来的乡绅不少,刘统勋,你是官宦世家出身,就由你去云中府任知府。”

    “至于李卫,五原府暂时有我留下的三千退役士卒坐镇,你可以用他们为基础,设立几个县城,从宁夏镇招揽军户,充实五原府。”

    “是。”

    刘统勋、李卫面色一喜,大声应道。

    从四品的知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高升了,何况还是全权由他们自己做主,这可以让他们大显身手,难能可贵。

    “旁的,本侯不说,只交待一句。”

    “干好了,两京一十三省等着你们。”

    迎着二人的目光,贾琰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书房内回荡。

    “是。”

    刘统勋、李卫心潮澎湃,看见了美好的未来。

    “来人。”

    “爷!!!”

    两名丫鬟分别端着一个托盘出现在二人面前。

    “君侯。”

    刘统勋、李卫看着托盘上的银票,有些摸不着头脑。

    “刘统勋家里虽说是官宦世家,供你科举入仕之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吧。”

    “还有你,李卫,家境再如何殷实,捐资员外郎,怕是都掏光了。”

    “穷家富路,这三千两予你们安置家人,本侯不希望你们为了蝇头小利葬送了大好前途。”

    “无论是云中,还是五原,我希望能够看见它们成为塞上明珠。”

    凝视着二人,贾琰眼神锋利如刃。

    “是。”

    二人立即上前,收起了三千两的银票,心中一片凛然。

    “回去准备吧,过几日,吏部会有公文下发。”

    摆了摆手,贾琰下了逐客令。

    “是。”

    刘统勋、李卫怀揣着银票,步履沉重的走出了宁国府。

    注视着二人离去,贾琰心中同样升起了一丝野望,有金色词条【昭烈在世】的效果在,他根本不担心二人的忠诚,相较于高高在上的帝王,他给的太多了。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能力、心性绝佳,给他们一片天地,他们就能够飞的更高,飞的更远,这象征着贾琰的势力从军中延伸至地方,文武并进,缺一不可。

    “爷。”

    “镇国侯、理国侯、修国侯、钟山伯、怀远伯、临洮伯、清江伯到了。”

    正当贾琰沉思之际,一名丫鬟入内禀报道。

    “请!!!”

    贾琰口中吐出一个字。

    “是。”

    丫鬟匆匆下去安排。

    没一会儿,几道魁梧的身影直入宁国府后院书房。

    “踏踏.”

    听见脚步声的贾琰抬头一看,有些哭笑不得,牛继宗、柳芳、侯孝康三人穿着斗牛服,王子腾、年羹尧、钟琪张广泗则穿着麒麟服,一派器宇轩昂的模样。

    “牛叔父。”

    “你们今天是骑马来的?”

    “那自然得是骑马,富贵不还乡,有如锦衣夜行。”

    牛继宗一脸骄傲的说道。

    “理当如此。”

    侯孝康、柳芳等人深以为然。

    “.”

    贾琰心道:果然如此!

    “贤侄。”

    “蟒服玉带怎的不穿起来?”

    “神京都中多少人想瞻仰一下国朝武侯。”

    牛继宗上下打量了贾琰一眼,有些惋惜道。

    “君侯以弱冠之龄降服草原,千古以为唯有此盛。”

    “少年风华正茂,自当蟒服过街,让大乾儿郎见识一下武侯风采。”

    岳钟琪大声说道。

    “是极。”

    其他人摇头晃脑,全都赞同这样做。

    乾承明制,四大赐服以蟒服为首,飞鱼服次之,斗牛服、麒麟服再次之。

    不同于明朝时期,赐服一大堆,连太监都能穿蟒服,大乾在这一方面无疑是苛刻至极,蟒服仅仅赐给太子、勋贵之首、属国国王、朝贡国酋长、部落首领。

    开国至今,朝廷之中,勋贵唯有先宁、荣二公、二代宁国府贾代善得赐蟒服,奉于贾家宗祠,余下勋贵最多得到了飞鱼服,可见其尊贵。

    元从一役至今,国朝尚未有过赐服,怪不得牛继宗他们穿着斗牛服、麒麟服招摇过市,这可是无上的荣光!

    “我不喜这种招摇,就不必凑这个热闹了。”

    摆了摆手,贾琰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开玩笑,要是上朝,他穿着蟒服玉带自然是合适,这平时在家、出行穿着一身,行动不便且不说,简直就是别人的活靶子。

    “哦哦。”

    牛继宗等人这才没有继续劝说,熄了各自炫耀的心思。

    PS:蟒服:级别最高的赐服,四爪蟒纹,配玉带。

    飞鱼服:蟒形飞鱼纹,龙首、鱼鳍与翻卷鱼尾。

    斗牛服:以虬龙为原型,纹饰为蟒形配牛角

    麒麟服:以麒麟为原型,特征为麋身、牛蹄及狮尾。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56/1111103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