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宗祠大祭,神京内外瞩目贾家!
雍平七年,五月十五(望日),卯时。
天刚蒙蒙亮,神京都中一片静谧,宁荣大街已经在张灯结彩,都中八房族人连同两府下人汇聚至街上,从门楼牌坊一直到街尾,摆满了桌椅板凳。
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宁安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旁边的荣国府虽不及宁府这般隆重,却也是中门大开,丫鬟、下人们只得沿甬道、角门进出。
“爷!!!”
宁国府后院,惊蛰、芒种、白露、小雪四个贴身丫鬟已经等候在侧,还有数十个侍女端着托盘,上面分别是衣物、配饰,种类繁多。
“嗯。”
贾琰已经梳洗好了,只着一身丝绸内衬,站在原地,双手打开。
惊蛰、芒种亲自从托盘上取下蟒服,为其套上,白露挽起披肩黑发,以紫金小冠竖着,中间别着一根羊脂白玉簪,小雪则是细心清点小一些的饰品,确保没有遗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很快便来到了卯时二刻,林黛玉牵着小惜春的手,眼巴巴的望着内院。
“踏踏.”
一道挺拔身影在烛火映照下大步走出,身长八尺,紫金冠束发,一身朱红赤缎齐肩圆领大襟阔袖蟒服,腰缠玉带,脚踏八方靴,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尊贵。
“哇!!!”
小惜春直接叫出了声,稚嫩的脸上露出了惊讶表情。
林黛玉看着眼前英俊少年,面如刀削般棱角分明,剑眉星目,虎体猿臂,彪腹狼腰,举手抬足间尽显王侯之态,高高在上,凌然众人,少女的心弦不由得种下了一道莫名的影子,芳心泛起涟漪。
“妹妹。”
贾琰摸了摸惜春的小脑袋,亲昵道:“二妹妹、三妹妹想来都起了。”
“你在府中与林妹妹等上片刻,晚些时候,我再来寻你。”
“哥哥,你去吧。”
小惜春懂事的点了点头,自觉牵上了林黛玉的手。
“有劳林妹妹了。”
看了林黛玉一眼,贾琰温和道。
“琰哥哥且去忙,我会照顾四妹妹。”
林黛玉知道今天的主角是眼前的少年,贾家女眷都不能参与到宗祠大祭中,只得做一些别的事,张罗着三日长街宴,连带着她们这些客居贾家的姑娘都要跟着一并迎接往来的公侯夫人、小姐。
“嗯。”
贾琰气宇轩昂的走出了自己院子。
“君侯!”
十二亲卫都换上了一身轻车都尉官服,他们先是贾琰的家臣,其次才是大乾将领,在这场宗祠大祭中,他们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董勇亲自把一匹玄色乌珠穆沁马牵了过来。
“出!!!”
贾琰接过缰绳,宛如鹞鹰般翻上马背,大手一挥。
“哒哒哒!哒哒哒!”
沉闷的马蹄声响彻清晨,宁国府上下为之一震,十二名亲卫呈锋矢阵,护卫着贾琰,驰骋而去。
“二爷出了!”
沿途宁府下人、丫鬟纷纷贴墙站立,面容肃穆。
贾家先祖为西周周成王姬诵之弟唐叔虞少子姬公明,裂地封国,为贾伯,统治贾国三百四十二年,直到为晋武公所灭,贾氏子孙遣散各地,世代相传,尊奉贾公明为得姓始祖。
金陵贾家出自治安堂,典自西汉文学家贾谊,南宋年间落户金陵,迄今为止已有599年,大乾开国先定金陵为都,后迁往神京,宁、荣二公这才在都中另立宗祠,为都中八房族人共奉。
神京都中贾家八房全都是贾演、贾源血裔,子子孙孙与贾琰关系不出五服,从都中贾家宗祠建立以来一共举行了两次大祭,第一次是落成,第二次是贾代善接位荣国府,这是第三次。
因宁国府为长,宗祠建于宁国府西边,宁国府为族长一脉,负责看顾贾家宗祠,贾珍、贾蓉父子早早的起了张罗,贾珍换上了三品将军爵服,贾蓉并无职爵,只是穿了一身大红色锦服。
贾赦、贾政领着贾琏、贾琮、贾宝玉、贾环、贾兰一并来到了宁府,都中八房的长辈、子弟都已经汇聚在了宗祠,人头攒动,一个个噤声屏息,压根不敢多说一个字。
“来了!来了!”
远远地,贾琏、贾蓉听见了马蹄声,望眼看去,贾琰策马疾驰出了宁国府,在十二亲卫的簇拥下来到了西边宗祠前,地面一阵颤动,十二名亲卫齐齐拉住了缰绳。
扑面而来的军阵煞气让贾琏、贾蓉脸色煞白,浑身颤栗,僵直在门前,不知道该不该上前相迎,左右随侍的贾家下人、小厮更是瑟瑟发抖。
“啪嗒!”
贾琰径直翻身下马,打量了眼前的建筑,一圈黑油栅栏中矗立着五间大门,上悬一块精致匾额,书:贾氏宗祠四个大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
大门两侧各有一副长联,写道: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呵呵!’
瞧见衍圣公三个小字,贾琰心中冷笑,世修降表的孔家,迟早有一天扬了这群圣人子弟。
“二弟/二叔!”
贾琏、贾蓉回过神来,连忙上前见礼。
“人都到了?”
瞥了他们一眼,贾琰不怒自威道。
“是。”
贾琏、贾蓉根本不敢多说一个字,只是恭敬的点头。
“引路。”
贾琰淡淡道。
“嗒嗒!”
二人一左一右,宛若接引童子,规规矩矩的往宗祠里面走。
贾琰随后,身后还跟着十二亲卫,只那一身正三品轻车都尉世职官服就让人为之侧目。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白石铺就的甬道,道旁生长着一株株苍松、翠柏,分外茁壮,枝丫都是精心修剪过的,想来这些都是宁国府下人平日里仔细照料着。
远远地瞧见月台上,矗立着一尊尊青绿古铜鼎、彝等祭祀礼器,半人高的红烛、盘龙朝天香都已经备着,由下人、小厮双手捧举,面容严肃庄重。
走到抱厦前,贾琰停下抬头看了一眼,上悬九龙金匾,曰:‘星辉辅弼’,乃大乾太祖御笔所书,两边各有一副对联,分别写着: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同样是太祖御笔。
入眼处矗立着五间正殿,殿前高悬闹龙填青匾,曰:‘慎终追远’,旁有长联: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一应皆是御笔所书,可见贾家世受皇恩!
‘人倒是不少。’
注视着殿内香烛辉煌,锦幛绣幕,人头攒动,贾琰心中暗自思量道。
“踏踏.”
贾琏、贾蓉识趣的回到了他们各自的位置上,贾家人分昭穆排班立定,今日由贾琰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贾兰捧香,贾芸、贾蔷展拜毯,守焚池。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瞩目殿外走进来的身影,龙行虎步,英武少年,不外如是,一众小字辈族人眼中充满了敬意,年长一些的族人老泪纵横,几十年了,贾家总算是有一个人立起来。
尽管贾琰面容上看得出年少骠锐,却没有一个贾家人敢小觑他,十六岁的大乾武侯,从一品骠骑将军,就算是亲王、郡王见了他都得肃然起敬。
贾家族人都清楚今日大祭不单单是告慰先祖,同样是昭示阖族,都中从今以后多了一房,宁、荣之外再立一主脉,那便是武侯府。
“赦叔、政叔,大哥。”
一身玉带蟒服的贾琰走进了这间象征着贾家人血脉权威的祠堂,注视着堂前神主位,心情不免沉重。
“奏乐,鸣炮!”
贾赦右手高高扬起,中气十足的声音响彻四周。
“奏乐,鸣炮!”
左右族人齐声附和,声音逐渐向外扩散,早已等候就绪的小厮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从宁荣大街传遍神京都中,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无不为之侧目。
紧接着,青衣乐奏,悠扬的礼乐声在贾家宗祠内响起,唤醒了贾家族人骨子里的记忆,从先宁、荣二公浴血搏杀得来的富贵,再到二代宁国府主事贾代化战死沙场、二代荣国府主事贾代善接任荣国公爵位,一直到如今,贾家又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族人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维雍平七年,岁次丙午,五月庚子望,越十有五日丙辰,神京贾家致祭於宗祠曰:自先祖宁、荣二公,为王前驱,勘定南北,上承天意,下顺黎民,功盖社稷,天下敬服。”
“宁国曾孙琰效仿先祖,果敢骠锐,勇武坚毅,驱逐鞑虏,安定北疆,兹以皇命封侯爵,称号:武,宣诸宗祠,敬拜列祖列宗,尚飨!”
此时,都中八房年长者贾代儒亲自高声念诵祭文,族人们脸色绷紧了,整个宗祠内一片肃穆庄重氛围。
“琰哥儿,上前。”
等到贾代儒宣读完祭文,贾赦朝着贾琰轻唤了声。
贾琰立马站在了神主位前,跟前是一个蒲团,后方则是牛、羊、豕、鸡、鸭、鹅等祭品。
“拜!”
主持礼仪的贾代儒大声喝道。
“啪嗒!”
贾琰心思沉重的稽首一拜。
“再拜!”
“三拜!”
就这样,贾琰接连朝拜三次之后,双手撩起服边,跪在正中央的蒲团上。
“一叩首!”
“二叩首!”
“.”
足足磕了九个响头,贾琰才能起身站立。
“琰叔!”
贾兰捧着香,走到了贾琰身边。
“嗯。”
贾琰从他手中接过三柱香,取火点燃,郑重的插在堂前。
贾琏、贾琮上前将捧着的帛书缓缓投入焚池,看着炽热火焰完全覆盖,这才退回位置。
此时此刻,贾珍站了出来,贾菌捧着酒樽递给了贾珍,贾珖怀抱着一坛古井贡酒,揭开酒封,缓缓倒入贾珍手中的酒樽,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
“献!!!”
随着贾赦的声音响起,贾珍手中的酒樽倒入地下。
接着,贾璎抱着一坛绍兴黄酒给他斟满。
“亚献!”
贾赦一声高呼,贾珍上前献酒。
最后,贾琛抱着山西汾酒上前斟满。
“终献!”
贾珍手中最后一樽酒没入地面,三献爵结束。
这场声势浩大的祭礼终于落下了帷幕,礼乐随之沉寂。
“琰哥儿。”
贾赦、贾政等人围在贾琰身边,簇拥着他一并来到了宗祠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贾琏、贾蓉等人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环、贾兰、贾琮等,槛内是一干长辈族人,十二亲卫、旁支族人皆在仪门之外。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琏、贾蓉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环等人手中,凡从文旁之名者,贾赦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
都中八房贾家代表族人都在宗祠内午宴,交杯换盏,不亦乐乎,所有人的中心都是贾琰,这位年轻的武侯成为了贾家新的骄傲。
宗祠外的宁荣大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中间道上开了三百桌,头前上了4道点心,而后是8道热菜、8道冷菜、1道汤菜,满目琳琅,香味顺风飘了不知道多远。
宁国府中,登门的都是勋贵官员,络绎不绝,荣国府中则是公侯夫人、小姐,单单是清点礼品的下人、小厮们忙得手脚瘫软抽搐,根本接不过来。
开国四王八公十二侯,元从一脉,还有如今的雍平一脉,都中文官、武将哪一个又不来呢?武侯贾琰之名昭示的不单单是军功,更是权利,谁不想结交国朝新贵。
一时间,整个神京都中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宁、荣二府。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56/1111102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