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美娱:从饰演小海狸开始 > 第29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

第29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


“The  Voice?好声音?”

    还是翌日,还是中午,还是食堂。

    伊莎贝拉再再再一次的出现在了哥伦布的面前。

    当那金发身影好像金毛儿,舔着个脸,端着个盘,‘自然’落座后,哥伦布真的是……

    有些想笑。

    伸出手,勾了勾。

    果不其然,如他设想的一样,伊莎贝拉从霍格沃茨的长袍里摸出了一叠A4纸。

    实话实说,一夜之间写完故事,这个速度在圈子里并不算快。

    因为故事这个东西在好莱坞里仅算一个脑洞,它是没有字数要求的,因此,只要一个家伙思如尿崩,那一个小时写完脑洞,两个小时寻完Bug,三个小时做完大纲都是很正常的。

    唯有填充角色,确认冲突,敲定旁枝末节使其合理,让大纲变成一个真正的剧本,钻研时间才会飙升,让熟手干,最少也要三天,新人就没法估计了,写写改改花一年的都有。

    所以,24小时不到,伊莎贝拉便拿出了一个故事,这在哥伦布看来没啥问题。

    并且,这种速度只能证明你有表达欲。

    但,等他看到伊莎贝拉所写的内容后——

    他整个人顿时就眯起了眼。

    “这是你写的?”

    他抬起了头。

    向坐在对面的女孩投去了诧异的目光。

    “Yeah~”

    伊莎贝拉点了点头,道:“导演,是有什么问题吗?”

    “您直说就行了,我能接受。”

    伊莎贝拉是真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写作嘛。

    可她的承认则让哥伦布的额头上冒出了道道沟壑。

    “问题?”

    “嗯……你写的这个故事没有问题——”

    “你把背景从东海岸搬到了英国乡村?把主角设定成了喜欢音乐但却得不到很好教育的女孩?就连教会的唱诗班都对她说No?这是最贴近生活但又突出矛盾的写法。”

    “然后,你对主角的家庭成员做了本土化的改造?”

    “姐姐喜欢美术向往欧洲但却郁郁不得志?这就是贴近史实的创作。”

    “而保留公路片内核,也就是心灵探讨的同时还往里面加入了商业片的竞技元素?The  Voice的赛制是以市、郡、国家的方式进行的?”

    “噢——”

    “伊莎——”

    “你这个故事很不错——非常不错——”

    “你真的没有学过写作吗?”

    是的~

    在哥伦布的眼里,伊莎贝拉写的这个新故事那就是标准的好莱坞创意。

    因为所有的好莱坞电影,不管是商业向的还是冲奖向的,它们总喜欢夹杂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这个探讨可能不会展开,甚至可以说大家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但,只要提了问题,那就会显得他们的电影很深刻,能给世界一种寓教于乐的感觉。

    并且,只要你提出了问题,那影片就拥有矛盾了。

    这会让你的剧情自然而然的出现戏剧上的冲突。

    例如,当伊莎贝拉把唱诗班融入背景后,哥伦布的脑子里甚至就已经冒出了对话——

    故事的主角想要参加歌唱比赛?

    Ok,觉得她不行的人会说你连基础的声乐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不要浪费时间了。

    然后巴拉巴拉的表示,乡村唱诗班里的某某某也去了,他有天赋还有老师。

    这么一写,第一阶段的反派和介绍不全都出来了吗?

    并且,这种讲述,还会让你的镜头看起来非常的精练!

    因为反派不是另外设计的,而是融入背景的,当电影的叙事时间非常有限时,它们是没法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弄个从天而降的反派然后慢慢讲述它的来历的。

    然后,主角姐姐对维也纳的向往在哥伦布看来也可以拓展——

    主角的姐姐希望从英伦三岛飞往欧陆,这种剧情也算是一种梦想上的跃迁。

    姐姐的失败可以写成她反对主角的理由。

    姐姐窥视了外界的残酷,且被现实抹平了棱角,当姐姐和主角都是乡村女孩时,已经认命的姐姐向主角传递的就是‘躺平’的想法:

    ‘我们没有资源的,我们打不过那些起点比我们高的人,所以努力不如躺着。’

    颓的感觉直接就出来了。

    接着,一顿挣扎后,姐姐支持主角去参赛,并送了一幅画。

    这里就可以写成姐姐对生活重燃希望。

    妹妹的阳光感染了她。

    而姐姐的这种成长,不就是公路片想要探讨的灵魂淬炼吗!

    并且,这种成长还是融入主线的!

    还是那句话,电影的叙事时间是有限的,你可以给故事做多个支线,但必须要让支线融入主线,说通俗一点,你可以讲述多个故事,但所有的故事都得为主角的成长而服务,这不是说群像化的电影不能拍,而是商业电影的首要原则就是让观众看懂看爽。

    但,以上这些,那只是哥伦布瞧见的第一个惊喜点。

    第二个惊喜点在哪?

    那是节奏。

    他之所以会觉得原剧本不好,那是因为原剧本里的故事太平了。

    这也是公路片的问题,公路片讲的是心灵之旅,本来节奏起伏就不大。

    能不能打动人真的是全靠观众的悟性。

    然后,伊莎贝拉做了啥呢?

    她保留了原剧本里A点到B点的救赎之旅的叙事躯干。

    但同时,她又把这段旅程拆分成了三小块。

    第一块,是从乡村的家到市级的歌唱比赛;

    第二块,是从市级的歌唱比赛到郡级的歌唱比赛;

    第三块,那是从郡级的歌唱比赛到国家赛。

    当公路片强调的心灵救赎可以分段展示时,一部电影的节奏就很好把控了!

    例如,在瞧见这样的设计后,哥伦布的脑子里便立马冒出了影片的基础节奏——

    电影开头,用八分钟来介绍主角一家,场景就是乡村小屋,用家里的鸡飞狗跳来展示大家的loser人生,爸爸是成功学讲师?Ok,你现在失业了。

    这个过程中,主角不用出现,而在展现完大家的失败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主角和个小太阳一样登场了,她想要参加歌唱比赛,但遭受质疑。

    反差出来了,矛盾出来了,目标也确定了。

    吵吵闹闹后,谁最宠主角,谁就出来一锤定音,接着,电影从第十六分钟开始,就可以展现英国乡村到市里的公路旅途,这段剧情在刻画时甚至可以加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乡村的原始和城市的现代化就是最好的视觉反差。

    而反差出现后,对过去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探讨还会少吗?

    就比如说,老人喜欢说,英国过去多么伟大,守旧的家庭成员不想离开自己的家。

    但年轻人渴望出去看看,大家可以因此而吵架。

    整个过程不需要持续太多时间,甚至可以用不欢而散的镜头进行转折,因为当电影走到二十四分钟时,进城比赛后,全家人会默契的为主角加油。

    他们可以用镜头语言描述温馨的家!

    他们可以用镜头语言描写大家的善!

    而在这个时候,若是非要突出一个人的心灵升华,那只要把镜头对准第一个支持主角参赛的家庭成员就行了,让转变,融入故事!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强调节奏,那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一个场景看久了就会疲劳,一段故事听多了就会乏味,所以,好莱坞的项目在创作时就会卡着时间切镜头,让观众在对一个景一段事失去兴趣前收获新信息。

    这种操作,对于学过的人来说,是不难的。

    但对于没学过的人来说嘛……

    如果你有天赋,那你没学过也能写。

    可有天赋这种事在好莱坞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

    能在好莱坞赚到钱的,那都是有天赋的。

    可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写不出票房过亿的本子。

    因为天才之间亦有差距。

    而现在……

    伊莎贝拉用升级流的方式给公路片加入节奏?

    “伊莎,我认真的问你一遍,你确定这个故事是你写的吗?”

    哥伦布面色严肃的望着伊莎贝拉,“The  Voice的三段式构思是你自己想的?”

    “用竞赛的方式切开公路旅途是你自己想的?”

    这个当然不是伊莎贝拉自己想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好声音》这种点子肯定是来自前世的记忆啊!

    昨天晚上,在想到唱歌比赛后,伊莎贝拉便觉得,前世,好声音那种赛区制的竞技流程挺适合电影展现的,于是她便抄了过来。当时她只是觉得《好声音》和公路片的结合挺有意思的,但现在,从哥伦布的反应看……这个点子好像还挺不错的?

    “这个真的很棒吗?”

    伊莎贝拉想要答案。

    “当然。”

    哥伦布点了点头。

    “噢——”

    伊莎贝拉开心了,笑着道:“导演,我可以向你保证,现在你看到的故事都是我自己写的,但,我也承认,比赛的流程有借鉴,就比如说……《谁能成为百万富翁》?”

    《谁能成为百万富翁》是英国知名的竞赛类电视节目。

    若是非要形容,《开心词典》就和它差不多。

    参赛者只要连续答对15道题,便能拿走一百万英镑。

    而想要登上电视参加大赛,你至少得先经过两关筛选。

    第一关是电话问答,第二关是现场复赛。

    前者指的是报名后,主办方会随机联系报名人,问三个问题;

    只要回答正确,便能进入复赛。

    后者指的是拥有复赛资格的人在线下的指定地点回答主办方的问题;

    这一轮里,名次最高的人将依序登上电视。

    虽然《百万富翁》的参赛流程也是升级制,大区制,伊莎贝拉写的《好声音》和它差不多,甚至你都可以说伊莎贝拉在抄人家的赛制,但,这不重要不是吗?

    且不说架构相似这种事在好莱坞很常见。

    能被大众接受的故事架构就那么多,如果架构相似都算抄那电影也别拍了。

    就说抄,那也是要动脑子的啊!

    单纯的抄袭那就是拾人牙慧,你是永远超不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

    可把升级和公路结合?

    “伊莎,你写的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可以分成四个大段十三个小节。”

    “是写完了就可以直接拍的那种。”

    哥伦布道:“你知道上一个没学过写作然后凭本能写出这种节奏的人是谁吗?”

    “谁?”这个伊莎贝拉还真不知道。

    哥伦布则扬了扬眉,“詹姆斯·卡梅隆。”

    “那是他的成名作,《终结者》。”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终结者》优秀的地方是特效,但实际上,那部电影最突出的地方其实是节奏感,又或者说,如果节奏不对,就算特效再好,给人的压迫感也不会强。”

    《终结者》其实能算是恐怖片了。

    而恐怖片是最讲节奏的。

    不过这些对于伊莎贝拉来说都不重要!

    因为哥伦布的话听得她眉眼带笑~

    她承认,自己当下做的一切,那都是在改剧本,渴望让一个经典作品和自己的人设相贴合,并且,她的确借鉴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但——

    最后的故事是她自己想的吧?

    现在各个角色的人设是她自己做的吧?

    哥伦布说的节奏那是她误打误撞收获的惊喜,可她难道没花时间没花精力去思考吗?

    So,当付出就有反馈,且第一次尝试就收获了和卡车司机对标般的待遇后……

    “导演。”

    “我可以把你的话理解成你认为我是下一个詹姆斯·卡梅隆吗?”

    “又或者说,你觉得我的这个故事构思能达到《终结者》那样的高度?”

    小姑娘微微偏头。

    舔着个脸儿。

    要夸夸.jpg

    “……”

    哥伦布失言了。

    虽然他是真的在那感慨伊莎贝拉好像很有天赋,但我话还没说完你尾巴就翘起来了?

    你这也骄傲的太快了吧!

    望着那满脸期待、兴奋不迭的家伙,哥伦布是真的很想给她一下。

    但片刻之后,他还是放弃了。

    放下故事,一边扒着中饭一边道:“我中午没时间教你分段扩写。”

    “所以晚上吧,下戏之后你来找我,我可以给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每天。”

    哥伦布还是惜才。

    如此决定令伊莎贝拉喜笑颜开。

    虽然哥伦布没夸她,但当对方决定教她扩写剧本时,这和夸奖又有什么区别啊?

    更别说,只要哥伦布愿意教,那便能证明,她的新项目应该走上了‘能成’的道路了。

    不过,在此同时,她还有一件事情想和哥伦布说——

    从霍格沃茨的长袍里变魔术般的再次摸出一张A4纸。

    “导演,我这里还有一个构思,你要看吗?”

    “你还有想法?”

    哥伦布惊了。

    在这一刻,他是真怀疑,灵感这玩意对于伊莎贝拉来说就是大白菜吗?

    不然怎么能冒出一个又一个?

    哦不对。

    大白菜在英国也挺稀缺的。

    那没事了。

    伊莎贝拉倒是没有理会哥伦布的惊讶,直接将纸递了过去。

    接着,哥伦布瞧见了一首歌——

    “《The  Climb》?”

    Yeah~~~

    既然电影要展现的是音乐向的竞技比赛,既然伊莎贝拉都想到《好声音》了,那她又怎么可能会忽略掉歌呢?而这也是伊莎贝拉昨晚激动的原因。

    她发现,自己前世听过的《The  Climb》,和自己所想的故事,非常的匹配。

    《The  Climb》的中文名是《攀登》,是麦莉·赛勒斯所唱的励志歌曲。

    歌词大意是:人生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你将面对无数问题,有的时候你会遭遇失败,会陷入迷茫,但最终还是要挺胸抬头、阔步前行。

    嗯,这首歌的确有一种心灵鸡汤的味道。

    但这不重要不是吗?

    伊莎贝拉没有单独说教的意思,她只是觉得若是把《The  Climb》放在新故事里,以主角的视角创作,那能让主角看起来更加的有才。然后,这首歌,若是和主角一家那种loser通过努力最后走向成功的剧情摆在一块儿,那电影的戏剧张力或许能够更加的大。

    当经典就在眼前时,伊莎贝拉是很想做好这个项目的。

    当然,她承认,自己也有一点私心。

    她本来就喜欢音乐,但纯音乐很难出头的,所以曲线救国也算是重归老本行?

    而《The  Climb》的成绩也很好啊,单曲六白金。

    “Okay,伊莎,我承认你很有才,非常有才。”

    伊莎贝拉学了很多年音乐的事儿哥伦布早就知道了。

    不仅如此,在她正式驻组后,大卫·海曼还给她专门搞了一架钢琴呢。

    她没事还练琴的。

    所以,灵感来了,直接抒发,这在哥伦布看来很正常。

    但——

    “伊莎。”

    哥伦布将灵感合好,重新递了过去。

    “嗯?”

    伊莎贝拉接过创意,将其塞回校服的内兜。

    “有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有才的人很容易迷失在夸奖里。”

    “噢~导演~我明白你的意思啦~”

    伊莎贝拉摆了摆手,“我不会骄傲的~”

    伊莎贝拉真明白哥伦布的意思。

    他想说的无非是《伤仲永》嘛。

    哎呀,中文真的是太简洁了!

    哥伦布希望伊莎贝拉不要骄傲,再接再厉,而伊莎贝拉也是这么想的。

    她能写出哥伦布觉得不错的故事,那是因为她拥有着前世的开阔视野,她能找到和故事匹配的歌,那是因为她有着前世的记忆,当这些东西都是夏洛来的时,她又有啥可骄傲的?

    当她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后,只有把事情做好,那才算是收获真正的成功。

    对吧?

    她觉得自己很有逼数的。

    但——

    “Oh……伊莎……导演刚刚是在说你写的剧本不错吗?”

    前脚,哥伦布刚吃完午饭走了呢。

    后脚,伊莎贝拉便被一堆小萝卜头……呃……现在是大萝卜头给围住了。

    虽然伊莎贝拉一直在和哥伦布私聊剧本,但两人在食堂里谈这些和大声密谋抢银行又有什么区别啊?更别说,先前,奋进还光明正大的找过伊莎贝拉。

    所以,组内人都知道,伊莎贝拉在成名后也收获了新项目,但项目不适合她,然后……

    “克里斯导演是不是觉得你写的故事可以拍啊?”

    丹尼尔很是好奇。

    “Oh~伊莎~你可千万别告诉我克里斯导演觉得你写的剧本可以用啊!”

    鲁伯特快哭了,就差没给伊莎贝拉跪下了,“不然我晚上又要被我妈骂了!”

    “你知道吗?你每一次有成绩后,我妈晚上都会对我说——”

    “和伊莎贝拉比,你甚至没有泰晤士河里的鱼亮眼!”

    “然后我真的很想说——”

    “泰晤士河里没有鱼啊!”

    “哈哈哈哈~”

    逗比的话语让周围响起一阵哄笑。

    泰晤士河曾因污染的原因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就被英国专家宣布陷入生物学意义上已经死亡了,所以,没有泰晤士河里的鱼亮眼指的是你是坨烂泥,你扶不上墙。

    “伊莎,你写的故事是什么样的?能给我看看吗?”

    笑过之后,邦妮又问。

    “伊莎,咳,你知道的……我们的关系很不错对吧?”

    马粪少爷则左手握拳,放在嘴旁,轻咳了一声。

    那个意思简直不要太明显。

    当热切的询问从天而降后,伊莎贝拉那是真的难受——

    她明明不想接受夸奖的,她明明是不想骄傲的,可这些人为什么还要逼她犯错呢?

    唉,想要低调真的是太难了!

    总有刁民想害朕!

    既然这样——

    朕冷了。

    朕要加衣!

    摇尾巴~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49/1111110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