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这个案例分享有问题
视觉传递的情感是非常直接的。
对于一些敏感一些的同学,此刻课件上所展示出来的拼接感极重的图片,直接让他们产生了极其细微的生理反应。
或是呼吸微微加快,或是喉头微哽。
最为敏感的,胸口已经开始有了沉重感。
南祝仁继续道:
“比起常规的抑郁症来说,【微笑抑郁】让心理干预面对了很多新的问题。”
“首先,【微笑抑郁】在生活中更难以察觉。很多朋友、同事、同学、乃至于家人都无法察觉出【微笑抑郁】患病来访者与之前的区别。这也让他们在面对来访真实情况的时候更加难以接受,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干预时机。”
南祝仁让自己的声音稍微低沉了一些。
“其次,【微笑抑郁】者的表情在咨询过程中很难再作为常规的参考,因此会干扰咨询进程;严重者甚至会在语言上也有比一般人更强的防御,因此需要干预者具备比正常咨询师更强的洞察力和共情能力。”
“也是因此,带来了【微笑抑郁】最大的挑战——如何评估【微笑抑郁】者达成了心理学意义上的‘痊愈’,或者退一步讲,如何评估【微笑抑郁】者能够脱离咨询、脱离监护,进行独立生活?”
“对于这三个问题,我将会在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中进行一一的阐述。”
南祝仁深吸一口气:“并尝试着对它们进行解答。”
开场白完毕,南祝仁点击激光笔进入下一页幻灯片。
哭泣笑脸的图片消失,让不少学生轻轻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进入正题。
首先是来访者背景的介绍。
“来访者小C,初来访时年级为大二,家境优渥,从小就是‘好学生’,‘好孩子’。根据父母的描述,小C从小学起在班级里面就名列前茅,虽然偶尔会有波动,但只要经过提醒就能够立刻恢复上进。生活中听话、懂事,对于父母的建议几乎全盘接受,在兴趣爱好、穿衣打扮、人生规划之中尽数由父母安排。大学时期原本打算学医,但是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根据同学描述,来访者待人亲和,乐于助人。日常中鲜少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和其他集体活动,生活以学习为主,但是当室友、朋友主动邀请的时候,又几乎不会拒绝。”
看似是很常规的背景介绍。
但之前注意到“所有展示的信息都已经征求来访者家属同意”的人,也关注到此刻南祝仁展示的东西,都是旁观者视角。
没有来访者主诉、也没有咨询师第一印象。
这很不正常,甚至可以说很业余。
不乏有人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
这些缺少的东西,现在的南祝仁其实想要呈现也做不到。
他分享的案例自然是陈捷,但关于陈捷的档案已经被林笠霖近乎完全销毁。
南祝仁现在呈现出来的资料,都是陈医生、程慧等人的竭力回忆的结果。
好在南祝仁今天的目的也不是“案例分享”——或者说,这不是主要目的。
南祝仁自顾自地往下捋:“初次来访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心理进行评估。SCL-90量表均分2.3,SDS得分70。”
“根据自述,来访者存在兴趣减退、精力降低的症状,附加症状包括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睡眠障碍,且上述症状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已给本人造成痛苦和不良后果。结合量表测评结果,初步评估可能为中度抑郁。”
“初次到访之后,咨询师——也就是我的导师林教授。”南祝仁微笑,特地点了出来,“对来访者进行初步评估,建立咨访关系,设立咨询目标。最终决定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和药物干预,同时进行。”
“初次药物干预开药——艾司西酞普兰5mg/d,伏硫西汀10mg/d。”
这一部分,南祝仁除了打字描述之外,还附上了部分的手写药单截图。
而他的讲述方式也让台下开始愈发地议论起来。
“这个案例分享是怎么回事,说完量表评分之后就没了?难道说没有进行干预?”
“怎么敷衍得像是去医院精神科一样?”
“这位同行,我就是在医院工作的,你大可以把话讲得更加清楚一点。”
“啊……我的意思是,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确实很标准,药物干预也很合理。但,具体计划呢?”
“最起码把谈话的逐字稿放一部分出来吧?这算是什么案例分享?”
前排的教授们,此刻也微微皱眉。
“第一次见面就直接开药吗?老林……我记得有个诊所是吧,是股东?”
“不知道该说他激进还是说他保守。”
连他们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看这个笔迹,确实是老林的。”说这句话的是心理学院院长。
他转头和校长解释道:“老林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说不定是通过咨询发现来访者的情况比量表评估还要严重一点……”
……
众人眼下的反应,正是南祝仁想要的。
不过,虽然计划顺利,他却高兴不起来。
这种情绪随着他的叙述开始蔓延。
疑惑于咨询流程的咨询师们感受到了,但暂时没法共情,他们的注意力大部分还在案例本身的异常。
站在最后排的夏天咬住了嘴唇,她双手握拳攥住了领口的衣服,缓缓收紧。
【南老师……】
台上,南祝仁继续,他知道接下来的才是重点。
“咨询设置每周一次。”
“第二、三周,主要帮助来访者学习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动思维,觉察自身情绪。同时用药量于第三周开始加大50%。”
幻灯片闪过得很快,这里又是一笔带过。
咨询师们愈发议论纷纷,第一排的教授们眉头皱得更深。
“第四周开始,咨询进入下一阶段——认知重评,挑战自动思维。”
“这阶段耗时很长,跨越五、六、七、八周。”
“第五周时,用药量继续上调,艾司西酞普兰增加至10mg/d,伏硫西汀增至20mg/d。”
这里还算是正常,抑郁处方药的初始时期用药一般是标准用药的50%,在随后的2周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增加。
只是南祝仁说得太简略,以至于在场有医学背景的咨询师和咨询医生都不好判断这种药物干预是否有必要。
因为这种增量也不是一定要做,也有可能发现干预情况良好,所以保持不变甚至逐渐减少的。
此时,他们的大脑非常活跃。
也是因此,当南祝仁展示出下一张图片的时候。
很多人直接控制不住地发出了或是骇然、或是不敢置信的惊呼。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01/1111088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