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 第375章 【认知整合】

第375章 【认知整合】


“如果能够感受到自己明确的情绪的话,这次可以用【1-5】的五分制来形容自己的情绪。”

    这一回。

    当南祝仁让大家去感受自己的情绪之后。

    包括张子豪三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像是之前那样想也不想地下笔了。

    而是纷纷陷入了沉默和思考。

    这便是南祝仁精挑细选出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视频的作用。

    虽然在场的学生在王蕊的事件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感受、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但不管是哪一种学生,都能够在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找到具有代入感的影子。

    这种“虽然不是我,但感觉跟我很像”的影子,是最能够绕过防御、激发思考、并最终产生教育作用的。

    南祝仁要抓住那股转瞬即逝的影响,将其巩固,乃至于强化。

    思考间,南祝仁轻声提醒学生们时间到。随后眼神扫视一圈,看看谁会和自己对上视线,第一个分享。

    林俊凯显得有些迟疑,他先四处张望了一下确认没有其他人想要发言,随后才举手。

    在得到南祝仁的允许后,他展示自己写在A4纸上的东西。

    “老师,我的情绪是【愤怒】,然后还有【疑惑】。【愤怒】大概有4分,【疑惑】的话……我不太确定。”

    林俊凯对自己的感受很清晰,描述得也很精准:“【愤怒】,是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就是很过分。我觉得哪怕是在做实验,里面的实验者做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度……呃……”

    说到这里的时候,林俊凯卡了一下。他的脖子动了动,给出一种想要观察四周但是又控制了自己不要这么做的感觉。

    “【疑惑】的话,我就是想着,想着……”林俊凯组织了一下语言,“这个教授这么做真的是可以的吗?然后,为什么连律师都没法帮忙呢?”

    南祝仁点头:“谢谢俊凯的分享,关于的你问题我们一会一起解答——而我也有一个问题。”

    林俊凯点点头,身体前倾做出用力听的样子。

    “你为什么给自己的【愤怒】打了4分呢?”

    “我对这个视频里面的东西呃……很生气,我一开始也想着打5分来着。”林俊凯顿了顿,“但我感觉5分的话,大概是那种控制不住要冲出去的感觉了,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这么生气,所以就先打4分了。”

    南祝仁精简转述了一下:“也就是说——除了那种让你失控的极端愤怒,眼下在能‘控制住自己’的程度内,你已经愤怒到极致了?”

    林俊凯点点头:“对。”

    ……

    南祝仁心中暗忖。

    林俊凯此时的主观自我感受显然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

    个体情绪受很多因素影响,眼下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明显是契合了林俊凯的【过去经历】,因此能够勾起的林俊凯的情绪比其他人——比如高三(1)班的其他学生——要剧烈得多。

    同时,林俊凯对于自身的感受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夸张化,或许会存在一种主观上的类似“我对这种情况‘应该’要表现得非常愤怒”的想法。

    根据南祝仁的观察,林俊凯确实有【愤怒】,但如果以五分制的话,大概在3分到2分之间。

    ……

    但这不是什么需要点出来的问题。

    “好,谢谢俊凯的分享。”南祝仁这么道。

    沉浸在实验场景中的学生一个个如梦初醒,然后开始逐个分享自己的情绪。

    南祝仁一个一个地听着他们发言。

    “我也不知道我的情绪是什么。”很快轮到坐在小赵老师左侧的学生了,“我就是觉得那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很可怜,尤其是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

    “【同情】。”南祝仁根据坐赵左学生的微表情和语言描述,进行了精准的概括。

    坐赵左学生双眼迷茫了一下:“啊,是……【同情】吗?”

    随后露出一种自己冥冥之中有感觉但感觉不明晰、结果现在被拨云见日的欣喜来。

    “谢谢老师,原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啊……”

    南祝仁微笑点头,没有深究,任由坐赵左学生自行消化如今的感受。

    随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张子豪身上。

    这一轮的情绪分享中,只有张子豪和两个类似他的学生没有发言了。

    其他两个学生都看着张子豪,似乎在等他先回答。

    “那我来下一个回答吧。”

    张子豪的眼睛左右瞟了瞟,活动了一下脖子,然后突然对着南祝仁勾起嘴角。

    “我觉得视频里面的人都很蠢。”

    说完之后,他暂时停下叙述,收拢下巴,直勾勾地看着南祝仁。

    南祝仁静静地看着他,没有丝毫的情绪变化。

    张子豪“哼”了一声:“我觉得这里面的学生都很蠢。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被打、被体罚,直接说不赚那个15美元的钱,退出了不就行了吗?”

    “那些扮演狱警的,也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只是实验而已,他们就这么认真,没想过离开实验之后怎么样吗?如果做的事情太过分了,变成故意伤害什么的了,那实验结束不是要坐牢的?他们可不是真正的狱警。”

    “还有那个教授,就,他是教授了,还能不知道事情的严重程度吗,为什么不阻止呢?”

    张子豪总结道:“说实话,如果不是老师你放了纪录片,然后说这真的是个美国人做的实验,我还会以为这是个您编的什么小故事——它完全没有逻辑的。”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小说需要逻辑,而现实不需要。

    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里面,志愿者们和教授的表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和大众认知的逻辑相反。

    张子豪的话语中都是攻击,他的表情也带着攻击。

    ……

    南祝仁看着张子豪的这幅姿态,心里却只有高兴。

    张子豪此刻展现出来的这种言语的攻击性也是一种【防御】的表现。

    但却比刚刚张子豪那种什么都不说的【防御】好上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心理干预中,“坏反应”要好过“没反应”。

    而张子豪现在的反应,对南祝仁来说未必是“坏”的。

    要知道,不久前的王蕊事件,某种意义上也是违反所谓的逻辑的。在现实中,不要说像前段时间发生的王蕊事件,比它们更加夸张的都有。

    而张子豪此刻的言语攻击,不久后也都化作回旋镖,变成他自身认知矫正、思维成长的动力。

    同时,南祝仁更感兴趣的是另外一个点——张子豪此刻的攻击性,真的只针对视频、同学、老师吗?

    有没有可能,潜意识中他其实知道,他自己也在攻击的范畴之内?

    ……

    在张子豪说完之后,另外两个类似他的学生也都亦步亦趋地表达了想法。

    “我的想法和子豪差不多,也是觉得这个实验很离谱。”

    “我也是。没什么其他的感受或者情绪,也不好打分,总之就是觉得很难以置信。”

    南祝仁点头,不管分享的感受是怎么样的,都惯例对每个学生表达了鼓励。

    “好,刚刚同学们针对这个视频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知道大家现在也很好奇这个视频中的实验到底都讲了什么。”

    南祝仁环顾一圈。

    不出所料的,所有人再次露出好奇的表情。

    团体辅导的每一个环节顺序都是有讲究的。

    南祝仁特地在播放完视频之后,让每个人先分享各自的感受。

    再然后才是解释、讲解这个视频。

    这就和高中生拿着答案刷卷子一样。老师总会嘱咐学生“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再对答案。”

    常有学生直接抄答案,然后再把答案背一遍,总觉得这会有同样的效果。但事实上等临到考场了,哪怕见到一模一样的原题学生说不准也只能麻爪。

    反倒是自己真正做过、错了、根据答案修改之后,哪怕遇到同类型的变式,也能够较好地解答。

    这涉及到一个【加工深度】的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暂时不展开细说。

    总之,南祝仁在看完视频之后,先让学生们自行感受、分享、再解释视频,就是一个类似的先做题、错了、再对答案的过程。

    甚至这个过程比所谓的“对答案”要更好,因为对答案只会加深对“错题”的理解——而“感受”是不分对错的!

    所以当南祝仁拿出“答案”之后,每个学生不管在看完视频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都会产生“原来是这样,我刚刚的感受居然符合了这种心理学的科学依据”的想法,进而加深感悟,获得成长。

    而当他们在这个实验的学习中获得成长之后。

    便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认知整合】。

    将他们在这个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整合到他们自身的经历中。

    这也是南祝仁精挑细选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作为团辅材料的原因,这个实验中发生的事情虽然和王蕊事件有些微的不同,但实验中的每个NPC基本上都能够在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中找到对应。

    学生们看似是在学习视频、学习实验;实际上是在跟着南祝仁解剖自己,成长自身。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史上的标志性研究,其核心在于揭示人性在特定情境下的脆弱性。后续的研究者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研究出了很多后来《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效应名词。”

    “刚刚的同学们问的很多问题,也可以用这些效应来解释。”

    南祝仁看着学生们。

    “首先,是【情境力量理论】。实验表明——环境与角色对人的行为塑造力远超个人特质。即使志愿者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旦被赋予狱警或‘囚犯’的角色,其行为会迅速异化:狱警滥用权力,囚犯被动服从。”

    “这个理论印证了一点——人性并非由个人的内在特质主导。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

    小赵老师是反应最快的——因为她一开始就知道这次团辅的目的。

    她陷入沉思,开始把南祝仁此刻说的东西在之前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对应。

    “其次,是【去个性化】和【身份吞噬】。”

    “【去个性化】,通过匿名化、角色标签化,进而使得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削弱,行为更易受群体规范支配。”

    “【身份吞噬】是【去个性化】实施后的较为严重的后果,志愿者的【身份吞噬】意味着他们的自我认知被彻底摧毁,在实验中他们内化了‘有罪’的标签,开始认为自己真的是囚犯。”

    “这不仅仅是实验的作用……甚至于。”

    南祝仁意味深长:“当那位监狱神父出现的时候,他虽然表示愿意给志愿者们请律师——但这恰恰是对待囚犯的方式不是吗?他的行为反而让志愿者们对自己囚犯的身份更加深信不疑。”

    小赵老师一愣,当把这一段和现实中的某个关隘对上之后,突然开始冒冷汗。

    “还有【系统共谋】:包括津巴多教授在内旁观者的沉默助长了恶行蔓延。在这个实验中,津巴多教授自己也迷失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监狱长’的身份之中,直到被其他的教授提醒才恍然大悟地叫停实验。”

    “其他的,还有【群体极化】、【从众效应】、【路西法效应】等等……”

    学生们听得连连点头,眼睛发光。

    还是那句话,心理学里面这种“剖析人性”的部分,拿来唬外行人是真的一唬一个准。

    “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我们今天的团体辅导都用到了它。”

    “它有很多好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一个学科想要发展,那这种实验,貌似是‘必须’的。但——”

    南祝仁话锋一转:“这个实验,也是心理学实验中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和约翰·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几乎齐名。”

    “这个实验还推动了两样东西的发展——心理学的【伦理审查】和【研究规范】!”

    这几章的连贯性比较强,都二合一发了。

    

    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01/1111075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